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是苏中水陆交通要冲,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上海辐射地带,是历史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汉代就有“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之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县内两条高速(沈海、启扬)、两条国道(204、328)、三条省道(221、226、353)、两条运河(通扬、连申)、三条铁路(新长、宁启、海洋)纵横交错,2小时车程内拥有多个深水大港(洋口港、大丰港、南通港等)、8个机场(上海虹桥、浦东国际、南京禄口、无锡硕放、常州奔牛、盐城南洋、南通兴东、扬州泰州)。海安是江苏省落户县域的两个省级交通枢纽之一,是江苏长江以北唯一的公铁水叠加的城市。海安火车站集客运、货运、机务段、编组站为一体,是江苏省2个二级编组站之一。随着多条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沪通铁路的建成,海安将进入“高铁时代”,届时从海安45分钟可达上海,1小时抵达南京,日停靠列车将达220列。苏通大桥通车后,海安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进一步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南通、泰州、盐城等三大城市联结的纽带,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以及苏中、苏北和豫皖地区出海入江的陆路门户。
海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尤其是物流业的发展,坚持“大市场、大物流、大流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的提升。海安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成效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充分肯定。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苏州市县负责人座谈会上,对海安推进市场物流发展战略给予了肯定。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视察海安时,对海安的物流业建设作了高度评价。罗志军书记视察海安时指出“海安发展物流业有优势,产业定位好”李学勇省长称赞“海安把现代物流做得很好,不简单!” 2012年3月,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海安召开。
海安县委、县政府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出台“视有为无”、“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促进物流项目投资者从有投资意向向有投资行动迈进。2012年,出台了《关于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海政发[2012]31号),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新办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扶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扶持物流业集聚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品质提升、鼓励物流企业创新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海安编制出台了《海安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县大物流的布局规划,即构建“一、九、十”三级结构的物流节点体系。高起点规划50平方公里的江苏(海安)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在更高层面上整合交通资源,以公铁水无缝对接联运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分类建设“五大中心”:一是以日用百货、电子电器、家居装潢、医药保健品为主的生活消费品批发中心;二是以棉花、煤炭、钢材、粮食、木材、石材等专业物流为主的大宗物资中转集散中心;三是以不锈钢、铝型材、模具、五金机电、纺织丝绸为主的工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心;四是以家具交易、加工、博览为主“产供贸”一体化的东部全球家具采购中心;五是以油画、图书等为主的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
为统筹全县商贸物流业发展,成立了江苏(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开发区,是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开发区是以棉花、煤炭、钢材、粮食、木材、石材、金属、机械设备、再生物资等专业物流为主的中转集散中心,以及以国际物流、大宗物资交易、物流交易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中心。区内铁路和内河纵横交错,具有发展公铁水联运的巨大交通优势,特别是通过海洋铁路与江苏省的深水大港洋口港形成海陆联运大通道,最终成为通江达海、沟通内陆、辐射全球的物流枢纽,大大缩短苏中苏北地区企业的出海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内陆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采用现代化多模式中转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跨铁路专用线及港池的中转存储仓库,使船舶、列车和卡车可以直接进入存储仓库,对物流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衔接,实现货物在港口、铁路、内河之间快速无缝转移中转。目标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和苏中地区核心货运物流枢纽。
“十二五”期间,海安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把“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发展战略作为新时期海安发展之路。依托日益提升的公路、水路运输能力和铁路枢纽功能,以及沟通东西、联接南北的物流通道,依托华东地区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和制造业需求,加快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工程,通过深度集聚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产业群,培育以现代物流业为引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集物流公路港、铁路港、航运港、金融港、信息港“五港一体”的现代物流综合体系,努力建设立足长三角、辐射中西部、服务全中国、连通海内外的中国海安商贸物流城。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