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总体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于2006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为5.28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围网区,东区面积3.88平方公里,西区面积1.4平方公里,是在原园区陆路口岸通关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基础上整合发展而成,2007年8月28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九部委的联合验收并封关运作。
二、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发展历程
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地打下了第一根桩,拉开了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1994年12月,园区第一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公司注册。1996年初,园区第一家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的专业报关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报关公司成立。
1997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唯亭海关监管点成立,成为全国首批三家直通式陆路口岸之一。从此,园区成为了“没有港口的海港”,企业的海运集装箱抵达上海港后,可以直接运到园区陆路监管点完成进出口通关手续,这种“海运沪苏直通”的监管模式,园了苏州工业园区“虚拟海港”的梦,亦为日后的“虚拟空港”埋下了伏笔。
2001年,园区成立国有控股的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园区发展现代物流、吸引各类物流企业集约经营的主要载体。成立之初,物流中心只是作为一个进出口通关点,占地2万多平方米,包括一个5000多平米的监管仓库和1万多平米的堆场。经过10多年发展,物流中心已发展成为规划面积8.18平方公里、建有各类仓储设施40万平米(其中保税仓库15万平米)的物流大企业。2007年被评为5A级物流产业、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
2002年,园区试行“SZV快速通关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可以在国外直接定舱到苏州,城市代码为“SZV”。货物到达上海空港后,下了飞机直接装上具有“卡车航班”功能的卡车,由南京和苏州海关通过GPS电子监管,从陆路运到工业园区海关办理清关手续。这样,工业园区将上海的国际机场延伸到了苏州,从而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使园区成为名符其实的“没有跑道的机场”。目前,该模式已覆盖27个国家、66个城市,有35家航空公司和60家货代公司加盟,580家企业享用了这种快速通关方式。2007年9月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实行SZV返程,把从国外发往园区的货物称为“空陆联程”,把从园区发往国外的货物称为“陆空联程”,先后有新航、全日空、中国国际航空等在施行该模式。
2004年,海关总署先后批准在园区设立出口加工区B区和进行全国首家“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监管模式解决了加工贸易产业链上下游全国间的产品流转问题,结束了相邻企业产品必须“香港一日游”的局面。同时,也为园区物流业开展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和DC(进出口分销模式)提供了可能。目前,园区保税物流业务幅射全国23个省市,服务于区内外2000多家生产企业。
2006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
2007年8月28日,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通过了海关总署等国家九部委的联合验收并封关运作。根据国务院批复,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有关税收、外汇政策将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这意味着综合保税区除享受“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交易免税”的政策外,还适用各项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拓展相关功能。目前,综合保税区内可以从事的业务包括: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对外贸易,包括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当前发展状况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飞机零部件为主的精密机械、笔记本电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保税加工体系,并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精密机械制造基地和电子产品集散中心之一。区内UPS、KWE(日本近铁)、中外运、大田等知名物流企业为全国除西藏、澳门以外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5000家生产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2011年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累计实现监管货值达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进出境货值达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进出区货值达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7%;累计监管货运量360万吨,同比增长20%;受理报关单证87.9万份,同比增长32%;入库税额44.9亿元,同比增长35%。累计注册企业221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09家,物流企业42家,贸易企业68家,其他类型企业2家。目前,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连同整个物流园以占园区2.84%的土地,创造了近10%的工业总产值和国、地税入库税额。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及基建投入已超过40亿元,建成保税仓库35万平方米,厂房100万平方米,区外周边建成普通仓库6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设施25万平方米,已经初步形成设施先进、配套完善、交通便利,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域,
四、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的主要表现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建成以来,在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起到了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经济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改善了区域通关环境;优化了商贸物流服务;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加快了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商贸市场的繁荣发达;促进了加工贸易升级,加快了制造业转型。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和借助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平台先行先试,并且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以苏州工业园区“二次创业”精神为指导,努力调整、优化相关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积极拓展思路,抓招商、抓服务、抓建设,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主要是:
1.企业转型发展势头强,产能转移、节能减排成为新带动力。综保区内企业狠抓内功,转变经营模式,积极向中高端加工制造环节转型,加大新科技、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如百得科技公司拥有百得集团亚洲区的研发中心和测试中心,参与研发了超过210款家用电动工具,设计了数十款专业电动工具,还引进锂电池新技术,锂电池充电式电钻今年开始量产,全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7%,2012年高科技锂电池产品比重将达到25%;长城开发科技公司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设有先进实验室,获得总部授权的“五年以上全球独占许可”专利,长城开发硬盘服务中心已开展硬盘升级服务,还将开展检测、维修服务;奈特力斯公司今年起将新产品—云存储器陆续投入生产,业务量成倍增长,预计年底完成全面量产。卡特彼勒公司投产以来,产能持续快速上升,还在物流园内设立了采购配送中心,为集团企业提供生产用零部件;三星电子家电公司三大主打产品(冰箱、空调、洗衣机)实现量产,业务量稳步提升,2011全年进出口额大幅增长。
受国际形势影响,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发生变化,上下游企业也随之将产能产量调整、转移,区内企业受此影响带来了产值剧增,目前区内有十多家企业获得了总部的产能转移项目,每年带来数亿美元的产值增长。希捷公司将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全部转移至苏州工厂;百得精密公司从墨西哥工厂转移大型割草机项目,使得全年进出口量激增。
一些企业还把节能减排理念融入转型升级发展中,如卡特彼勒公司、史赛克公司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金奖认证,把注重能源和环境效益的高标准,应用在企业实践中,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今后还将有更多企业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向低能耗、低物耗、低碳排放方式转化。
2.物流枢纽建设和商贸服务配套日益完善。围绕如何继续保持竞争力,区内物流企业纷纷寻求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策略,重点发展供应商库存管理和分拨中心业务,积极尝试各种新业务模式,大力推进物流增值服务,从而吸引客户、维持客户。区内集聚了一批规模型、科技型的明星物流企业,已形成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示范物流基地、4个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5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代表的物流产业集群。吸引了一批知名跨国公司,如美国快捷半导体、韩国三星、英国捷豹-路虎等先后在区内设立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性的物流分拨配送中心。
综保区积极引入各类商贸和服务配套项目,汽车零售业、百货、酒类交易业务蓬勃展开;努力探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为加工贸易企业等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多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下一步还将积极尝试在综保区内创新开展其他多种融资模式。口岸功能继续做大做强,水、陆、空联运模式不断完善,虚拟空港、虚拟海港业务模式进一步得到利用和发展,达到区内区外无缝连接;正在建设的吴凇江内河多功能港区项目将成为衔接太仓及上海的外贸集装箱喂给港和对接京杭大运河、长江水系的内贸型生产资料交易港区。
3.加工贸易平台、口岸通关服务大厅启用,服务模式不断优化。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平台实现了商务部门、海关、国税和外管对于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信息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简化企业的相关业务申报,减少加工贸易审批链中的重复录入和资料准备工作,加强了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加工贸易平台使得企业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提高了运作效率,减少了运营成本和业务程序。
园区综合保税区设立了全市首个口岸通关服务大厅。服务大厅总面积超过5000平米,整合了园区现有的各类口岸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从进驻时的注册审批到进出口业务办理及后续的收付汇、银行结算相关服务,在苏州地区首次实现进出口业务的一站式办结。口岸通关服务大厅启用后,海关、国检、工商、外汇管理等部门业务和系统运营高效整合,进一步保障了通关效率的提高,为进一步满足综合保税区的企业业务需求和公务管理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面临挑战
尽管区内经济获得了一定平稳增长,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政策变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综合保税区的转型升级及未来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目前,全球经济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考验、大宗商品价格波幅剧烈。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区内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订单下降、出口受挫的隐患依然存在。同时,国内的本轮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带动物价高企,用电趋紧,劳动力成本骤升,区内企业成本压力倍增。
二是从紧的管理及政策束缚企业发展空间。综合保税区内的政策和监管仍然趋紧。现有的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及监管资源配备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快速、高效的通关要求,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此外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包括:区内无法开展保税延展业务、跨关区特殊监管区(保税监管场所)间货物流转手续复杂;废料出区和研发用样品入区手续过于烦琐等。
三是区域间竞争加剧。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迅速崛起。各区纷纷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企业入驻。同时,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以及基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中西部省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吸引力快速上升。投资目的地的转移既分流了我区企业订单,也使作为下游配套的物流企业发展后劲受到压制。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