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港物流基地成立于2002年7月,规划面积3289亩,位于首都国际机场北侧,是北京市唯一的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基地,也是北京市临空经济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域。
自成立以来,空港物流基地紧紧抓住首都机场扩建、海关保税监管体系改革等历史机遇,争分夺秒规划建设,千方百计招大引强,高效高质服务企业,经济指标连年攀升。年税收由2003年的1243万元飙升至2011年28.1亿元,累计实现税收112亿元,年均增幅97%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按规划面积计算,基地2011年亩均税收达121.3万元,亩均一般预算收入41.7万元,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十年来,空港物流基地先后获得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一、紧抓机遇,砥砺奋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才塑造“双丰收”
(一)规划建设蕴含新构思:明确定位,科学规划,打造优秀物流企业发展平台。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地区定位高点起步。
成立之初,空港物流基地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原则,聘请国内专业物流研究机构会同德国富朗霍夫研究院、美国美斯物流咨询中心和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联合确定了功能分区,即:发展国内航空物流以及航空指向性不明显的生产型物流、商业物流和流通加工产业,并按照国际标准投资2.5亿元完成了规划范围内“八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的规划和高标准的市政建设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平台。基地周边交通便利、路网发达,高速公路、城市轻轨交叉分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工具满足了基地内各企业在交通方面的需求,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确定位,放眼未来,力促经济可持续发展。
北京是内陆城市,但却拥有中国航线最丰富、覆盖面最广、航班最密集、航空运量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截至2011年底,首都机场已联通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的222个机场,包括国内通航点116个、国际通航点106个;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8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稳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全年航班起降达53.33万架次,同比增长3%。
首都国际机场的地位和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决定着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定位。因此,充分发挥首都国际机场这一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并带动临空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空港物流基地的必然选择。
(二)招商安商屡有新举措:明确导向,创新服务,不断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明确导向、集约用地,单位产出名列前茅。
成立之初,空港物流基地经过科学规划和审慎研究,制定了“以亩均投入、亩均税收和亩均安置劳动力为衡量指标,高效集约使用土地”的招商原则,确立了“以航空物流企业为依托,以国内外专业物流及总部型企业为主体,以国际物流中转、分拨、配送业务为主线,以高附加值物流加工及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招商导向。近年来,基地紧紧抓住首都国际机场扩建、海关保税监管体系改革、组建奥运物流中心等历史机遇,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到2011年年底,基地(亩均产出数),在全国同类型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2.中外企业加速聚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基地进一步强化“大招商,招大商”理念,积极联系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这些重点企业的投资战略,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通过网络招商、协会招商、会展招商、联谊招商、以商招商和思想招商等方式,成功吸引德国汉莎、美国强生、中国中铁、中航集团等12家世界500强、2家中国500强。一批纳税潜力巨大、创税能力强的企业如顺丰速运、宅急送、TNT等物流竞相落户。截至目前,空港物流基地引进项目突破400个,行业涉及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商贸、投资、咨询、文化创意等。
作为北京市四大物流基地之一,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空港物流基地内物流企业云集,涵括第三方物流、物流金融、货代物流、物流地产等物流企业,企业结构逐渐向高端、高效发展。2011年顺丰电子商务、大唐高鸿电子商城等以B2C发展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项目,为基地经济发展蓄势聚力。2011年,基地内119家物流企业实现税收13亿元,占总税收的46%,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3. 多措并举倾情服务,打造一流投资环境。
空港物流基地始终秉承“延伸为企业服务的内容无止境,拓展为企业服务的范围无界限”的理念,为企业提供高端、高效服务。经过10年的发展实践,基地形成了以“投资服务部、企业服务部、工会服务站、劳动争议调节中心”为载体,建立“四位一体、多方联动”的服务体。2011年,基地被国家人力社保局等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
一是携手区相关职能部门,倾情为入区企业提供票务管理、人才引进、政策咨询等优质服务;并充分利用重点企业季度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关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走出去,请进来。基地每年组织入区企业高管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行业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信息化建设,开拓企业管理层的思路。同时,基地不定期的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到基地为入区企业管理层授课,指导解决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的瓶颈问题,推动企业不断向高端、高效改进、迈进。三是配套健全服务设施。成立北京物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下设园林、广告、水暖电、保安、保洁、人才、劳务派遣等七个分公司提供综合服务。五年来共创造就业岗位2330个,现总服务项目已达60余个;成立北京航济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为国际物流、高端物流企业开展保税、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客户包括美国强生、中航技等1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2008年以来,公司连续三年业务量在综保区保税物流企业中排名第一,成为综保区内首批A级物流企业。
(三)园区经营开拓新模式:多元发展,异地扩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台阶。
由空港物流基地历时1年7个月申报的天竺综合保税区于2008年7月获批(目前已单独成立管委会对该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基地规划6.2平方公里面积中的4平方公里被划入综保区围网范围之内,余下的2.2平方公里已基本开发完毕,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经基地领导班子研究,决定采取以下两种发展模式: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面对日趋紧张的土地资源形势,基地在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物流板块的同时,努力探寻多元化发展途径,拓展招商思路,利用集中办公区吸引不占地、实力强、纳税高的金融、保险、商贸、投资、文化创意等行业企业。经过实践,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中航鑫港担保、首都机场集团财务、世纪和平投资、中铁能源、中铁资源商贸、北京新雷鸣顿广告、顺丰电子商务等一批总部结算类企业已成长为基地税收贡献的主力,纳税超过总税收的30%。
2.不断创新扩区模式。
(1)实现异地扩区。选择顺义区较为偏远的大孙各庄镇作为物流基地东区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利用东区交通便利等资源优势,发挥基地的品牌优势和服务能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目前,基地已取得顺义区政府土地一级开发的授权批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完善之中。
(2)探索扩区新途径。2010年5月,基地与毗邻的南法信镇达成一致,双方本着资源对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创新合作方式。以基地的招商经验、品牌优势、服务机制和丰富的人脉资源为该镇已具备项目入驻条件的土地招商引资。
(四)事业发展开拓新思路:勇于创新,砥砺奋进,抢抓历史机遇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实力。
1.紧抓发展机遇,成功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
“十一五”期间,顺义区政府将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国家级天竺综保区分别列入基地2006年、2008年折子工程。基地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攻坚,超前紧抓机遇,两次成功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大大提升了顺义区域竞争力。
经过基地1年的努力申报,2005年8月15日,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海关总署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之一,填补了北京市无保税区的功能缺陷;此外,基地作为国家级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申报办,不懈努力1年零8个月,在2008年7月23日,促使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2009年,天竺综保区围网运营后(包括原保税物流中心和天竺出口加工区),当年实现进出口额49.4亿美元。
2.攻坚克难勇担重任,顺利完成噪音村拆迁工作。
2005年9月,顺义区委、区政府责成基地作为拆迁主体,对机场周边两个噪声村进行拆迁,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此后两年,基地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攻坚克难,筹集资金,办理完成征地、拆迁手续。于2007年9月至11月先后完成两村民宅拆迁工作,腾退土地2660亩(已全部划归至天竺综保区围网范围),为综保区的成功申报和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3.超前把握奥运商机,出色完成奥运物流保障工作。
2005年春,基地始终紧抓奥运机遇,主动拜访北京奥组委,了解奥运物流需求。当年6月3日,基地凭借自身优势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携手世界最大物流地产商——普洛斯公司建设奥运物流中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基地扎实做好环境建设、防汛、安保、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被市委、市政府、北京奥组委联合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企业文化承载新理念:常抓不懈,你追我赶,创建务实奋进的学习型企业。
1.党委书记率先垂范,带头打造交流平台
自2009年起,我开始撰写《东民专栏》,为全体干部员工营造了一个思想交流、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舞台,4年来共撰写《提前思考、提前安排、提前准备、提前成功》、《人的魄力从哪里来》等各类文章90余篇。
2.团队学习形式多样,先进思想催人奋进
自2007年以来基地掀起了全员共同学习研讨交流的热潮,坚持学习常态化,每周一例会学习、每周五下午各部门学习制度,广泛学习各类政策文件、理论文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干部员工自身文化素质与能力。此外,基地已连续四年于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团队素质能力建设大会”,两次召开“阅读思考与实践”大会,召开“总结成长经历,明确人生方向”恳谈会、“忠诚于党,爱国爱岗”专题党课、“争做有为青年”五四青年节座谈会、“如何当好公司部室负责人”专题研讨会等各种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去看,看出积极;积极去干,干出积极”,营造了“你追我赶,茁壮成长”的生动局面。5年来,基地已有38名优秀员工走上中层管理岗位,11名干部走上副处级和处级领导岗位,其中3位同志成为局、镇、开发区的“一把手”,人才塑造和经济增长实现“双丰收”。
3.编辑出版内部刊物,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自2005年起,基地开始制作出版《物流人》杂志,杂志为双月刊物,不仅起到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的对外宣传作用,更成为了基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阵地。截至目前,共编辑印发《物流人》17期,广受好评,为基地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氛围。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土地资源紧张,土地成本高企。
由于近年来国家不断上调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相关税费,加之地产市场过热,导致土地开发成本和地价连年攀升,使得很多物流企业无法承担高额的投资成本,阻碍了企业和园区的发展。此外,经过入市交易后的土地价格不仅难以掌控,而且最后摘得土地的企业,更多是以圈地为目的的投资公司而非是有优质项目的物流企业。
(二)缺少物流行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现代物流业对于区域产业聚集、降低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对中关村、亦庄等产业园区都有针对主导产业的优惠政策,而对物流基地重点发展的物流业,没有相关的财税、人才引进、发展基金等相应政策支持,导致基地对物流企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还有待充分发挥。
(三)“营改增”,企业负担加重。
今年7月,北京市将试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主要是对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调整。调整后,实行6%和11%的税率。基地内多数为运输类企业,实行新政后,企业内一些成本项目无法抵扣,再乘以增值税的高税率11%,税负将会大幅增加。以基地内明星企业顺丰速运为例,改制后,其税负由原来的2.2%增长到6.8%,上缴税收将增长超过1倍。
三、对物流园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对物流园区进行梳理、规范,促骏马奔驰。
目前,国内物流园区逾200家,开发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经济开发区模式(如我空港物流基地),大型物流企业主导开发模式,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模式等。各物流园区的发展良莠不齐,很多地方都是因为这是一种新兴产业,在对其尚不了解的情况下纷纷上马建设,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指导,导致经营不善。
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标准,对不同模式的物流园区进行标准化,规范其主要盈利方式、考核标准、建设规模、信息化程度等各项指标,引导物流园区健康发展,以避免盲目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出现,也可避免“圈地”之忧。
(二)引导物流园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依赖对土地的需求。而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在未来将会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物流园区必须想办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目前大部分物流分拨中心,库区都是单层,极少有双层或多层。即便是单层,空间利用也很不充分。建议相关科研机构为物流分拨研发多层空间建筑结构,使货物仓储高密集中,并通过信息化实现高效分拣、分拨,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流园区由平面向纵深发展。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