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物流营销 >> 内容

专线企业自我救赎的法门
字号:T|T 2014年08月04日10:43     运联传媒
  • 现在的专线老板大多是从战火中淬炼出来的“狠角色”,不但能武还能文,不但有大拳头还有一定的小智慧。面对困境,专线应该怎么办?

平台、联盟,在这场行业变革的思潮风暴中,“专线”成了“风眼”,专线市场在悄悄发生着巨变。特别是专线老板群体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吃喝嫖赌的少了,参会上课的多了;天老大我老二的少了,懂得合纵连横的多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少了,分享交流互助的多了。这场风暴中的专线群体,被各种立场的专家、写手、场外评论家的各种论调吹的里倒歪斜,“小、散、乱”的标签牢牢地贴在脑门子上。

 

当然,专线群体也不是只会装车、发车的搬运工头子和待宰羔羊。他们大多都经历过中国物流市场中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从战火中淬炼出来的“狠角色”,不但能武还能文,不但有大拳头还有一定的小智慧,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处于思潮风暴中的专线:有点晕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专线市场无序、粗放、自由、高速、暴利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新的经济时代来临,传统的初级经营模式已渐渐不再适应新的市场。除了运费不涨其他都涨的市场,让专线群体叫苦不迭,很多场合都能听到“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这样一句熟悉的话。

 

当今各种针对专线的声音不绝于耳,平台方说“快到我的碗里来”;大车队说“我要在干线取代你”;网络型物流公司说“我要努力抢你的市场”;信息黄牛说“有业务我也不给你,我给司机个体户”。专线群体从未如此感受到各方势力对它们的“关爱”。

 

唱衰专线与专线自救的论调都有自己的立场。难道专线市场真的就不行了吗?为什么以前还好好的,突然就被唱衰了呢?真的有点儿晕。

 

自我救赎的法门:静心、静思、静做

 

静心:2014,专线需要找回自己的节奏。心乱了,节奏就乱了。货源市场与专线市场的确是在改变,但是市场的变化有着自己固有节奏。专线辉煌的时代,市场要随着专线的节奏舞动。

 

今天的专线,此时就是需静下心,不要被其他声音干扰。越学习越迷茫,对于专线来讲,学的已够多,听多就容易进入其他人的节奏,打乱自己的节奏,得不偿失。华为任老前辈曾对他的部下讲过,不要被互联网思维打乱了自己的阵脚,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紧跟市场步伐,略超半步,就能活下来。(个人理解,非原话)。心静阵脚静。

 

静思:这2年参加了不少与专线企业有关的论坛,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汹涌。君不见每次大会,各种智能手机对着每一位演讲的ppt狂闪狂拍。拍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真怀疑有多少老板花时间打开照片,再次细细地琢磨里面的内容。

 

如果专线老板能静静思考一下目前专线现状,系统梳理问题,然后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去找一条适合自己实力与能力的路走,我觉得更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我个人归纳的专线市场四大现状:

现状一:经营之艰,业务结构单一,单位产值低位运行,轻重配载失衡。

现状二:场地之痛,没有合法稳定的经营场所,无法再投入来提升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难以提升。

现状三:市场之伤,同行竞争激烈,企业融资难,利润水平逐步下降。

现状四:发展之忧,实力弱小,缺乏品牌及规划,抗风险能力低。

 

静做:此静做非静坐,不是不动,而是针对静思后的调整措施,不咋呼,扎扎实实的去按步骤落地。

 

物流这个基础行业不存在一夜暴富,与金融、地产、保健品、传销等行业有本质地区别,偷不得一点儿懒,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投机的机会。如果不转行,与其找捷径,不如踏踏实实的干,提升单车利润率,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比什么都强。

 

走自己的特色路,且行且珍惜

 

专线的路到底在何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这轮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它们改变了现有的流通模式,重塑流通渠道,传统交易模式会逐步淘汰,未来将低附加值的货源减少,企业零库存、口岸地区及产业中心的高附加值的货源增多,多批次、小批量、时效要求高、服务品质要求高等新的需求特征。

 

市场新需求为专线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专线市场中,顺应新趋势的新模式在不断地出现、创新和自我修正。比如深圳首家走出华南的广深商桥,由传统深沪专线向物流平台+网点加盟转型;深圳明亮物流(华东专线)为领头羊组建的新型专线联盟模式——好友汇物流,形成基地+专线联盟+网店加盟新模式;一行物流邱总创新模式的嗖嗖货吧;敏捷物流专攻医药冷链及生鲜冷链等;这些都是基于一线实干物流人接地气并且有益的探索与模式创新。

 

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专线企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专线不会消失,放开双手,大胆前行。重新找回专线自己的节奏,找回属于专线群体的荣耀。

 

(本文作者,张文博,现任SADI物流地产研创中心副所长。微信号:hkdc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