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选
空间布局和定位
根据全省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结合物流未来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四核五带”的物流空间布局,构建重点突出、层级清楚、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物流业空间分布架构。
第一节 四大物流枢纽(四核)
(一)南京
以南京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契机,依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交汇形成的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势,完善服务南京都市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建成区域性国际分拨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二)苏锡常
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产业优势、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充分发挥苏南硕放机场在IT等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分拨、交易和集散作用,建成面向国内、服务全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西翼次中心、制造业国际分拨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三)徐州
依托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势和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公路枢纽、京杭大运河沿线港口群作用,建成沿东陇海线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
(四)连云港
依托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势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陆联运,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第二节 五大物流带(五带)
(一)沿沪宁线物流带:依托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禄口机场、苏南机场、奔牛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沿沪宁线物流带。
——建成全国重要的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流发展带,推动苏南地区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
——建成全国重要的国际物流发展带,推动苏南成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的先导区;
——建成全省重要的商贸物流发展带,扩大区域商贸的国际、国内辐射力和竞争力。
(二)沿江物流带:依托长江、沿江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南京港、镇江港、扬州港、江阴港、泰州港、苏州港、南通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重点建设沿江物流带。
——建成长江沿线地区重要的港口物流发展带,促进苏南、苏中融合,互动发展;
——建成全省重要的集装箱物流、装备制造物流、石化物流、冶金物流、医药物流、粮食物流发展带。
(三)沿海物流带: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沿海港口为纽带,依托北接环渤海、南融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沿海物流带。
——建成全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物流发展带,沟通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建成全省重要的汽车物流、能源化工物流、医药物流、纺织物流、农产品物流发展带。
(四)沿东陇海线物流带:依托沿东陇海线在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区位优势,以新亚欧大陆桥、连云港港、观音和白塔埠机场、连霍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为支撑,重点建设沿东陇海线物流带。
——建成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国际物流发展带,推动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
——建成全省重要的医药物流、煤炭物流、冷链物流发展带。
(五)沿运河物流带:依托徐州港、宿迁港、淮安港、新长铁路、宁宿徐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运河作为省内水运主通道和煤炭运输通道的运输能力,重点建设沿运河物流带。
——围绕徐州等煤炭中转集散基地,建成全省重要的北煤南运物流通道。
——加快形成粮食、钢铁、建材、集装箱等物流发展带,带动沿运河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城市发展定位
1.南京。依托龙潭港、禄口机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充分发挥-12.5米长江深水航道的优势,加快发展江海联运、江铁联运、海铁联运,推进南京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物流、钢铁物流、医药物流、汽车物流等,建设一批大型商贸物流分拨中心。
2. 无锡。大力发展长江及内河港口物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高地优势,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基地。重点发展IT物流、商贸物流、智能物流等。
3. 徐州。利用综合运输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双重优势,发挥徐州在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东输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公路快运,建成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区域性分拨配送中心。重点发展汽车物流、煤炭物流、粮食物流等。
4. 常州。大力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物流发展,推进有区域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等。
5. 苏州。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整合完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进一步壮大第三方物流,提高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重点发展保税物流、IT物流、钢铁物流等。
6. 南通。积极发挥滨江临海、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洋口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着力提升江海中转物流能力;加快推动船舶制造等领域的物流发展,建设能源、原材料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纺织物流、能源物流、粮食物流。
7. 连云港。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铁、海河联运和陆桥运输,开通集装箱“五定班列”,加快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强化沟通国际、辐射中西部的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医药物流、能源物流和冷链物流。
8. 淮安。依托涟水机场、京杭大运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打造苏北地区内河集装箱物流枢纽,建成面向苏北、鲁南、豫南、皖北地区的商贸物流分拨中心。重点发展盐化工物流、IT物流、农产品物流等。
9. 盐城。依托大丰港、南洋机场,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的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货运包机服务。重点发展汽车物流、纺织物流、农产品物流等。
10. 扬州。依托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形成的水路枢纽、苏中江都机场,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加快推动物流装备制造的集聚发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物流装备展示交易平台。重点发展汽车物流、日化物流。
11. 镇江。依托陆路、水路“双十字”交汇的交通优势,紧抓沪宁铁路货运能力释放的机遇,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重型装备物流、钢铁物流、汽配物流。
12. 泰州。依托泰州港、苏中江都机场,加快推动船舶制造等物流发展。重点发展医药物流、粮食物流、不锈钢物流和煤炭、农资、木材等生产资料物流。
13. 宿迁。依托京杭大运河、宁宿徐和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建成淮海经济区和沿运河物流带重要的物流节点。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食品物流。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