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先阐述了商务模式的内涵,在深入分析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商务模式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现代商务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以期为这一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商务模式的概念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也称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用于描述公司内部为建立信息技术系统而设计的业务流程、信息和通讯模式。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形成后,商务模式又变成了经营方法的一个专门术语,它可以是指一个公司维持自身发展的业务运作方法。由于公司经营的最终目标是盈利,所以,在很多地方商务模式往往也被称作为盈利模式,即一个公司获取盈利的方式,其实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要素资源的不同配置可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形成多种商务模式,但并不是每一种商务模式都可以给企业带来盈利。事实上,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商务模式可能会变成企业失败的致因。只有那些在给定的经营环境(平台环境)下发现客户环境、伙伴环境、内部环境以及他们的关联中所存在的价值潜力,以新的要素形态组合来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能辅以相应的手段支持以确保自己的价值空间免受挤压,取得能够持续超越竞争对手和企业现有经营模式的盈利能力的商务模式才是有价值的商务模式。
二、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商务模式的演变
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资料商务模式也经历了“坐商模式”、“摊位式的专业市场模式”以及“现
代商务模式”几种形式。
1.“坐商”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照搬原苏联经济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全面实行计划管理,建立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体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均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分配调拨,并由国家统一定价。到1979年,国家统一分配物资的品种达到791种。在这一历史时期,生产资料被认为是“非商品”,只能通过计划来调拨,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生产资料市场处于“空白”状态。物资系统仅仅是政府计划调拨生产资料的一个部门。在生产资料流通渠道单一、商品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时期,经营者只要坐在“家里”就能完成所有的买卖,所以,当时的物资系统对生产资料谈不上经营的概念。不过,这种管理体制适应了当时我国的经济阶段,保证了国家的重点建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所固有的缺乏活力的种种弊端就显露出来。
2.席位式专业市场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和“市场经济”等理论模式。由此,在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理论束缚也被突破,使我国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实践中逐步打破了重要生产资料单纯依靠计划分配的格局,市场调节的比重不断增加,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和数量逐步缩小。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进入市场流通,市场经济和市场配置资源已成为生产资料流通的主导形式。国有物资企业垄断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竞争并存的多元化生产资料市场流通格局。到目前为止,除了像炸药等一小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仍然由物资系统专控外,其他的生产资料流通已全部放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一种适应生产资料流通新格局的商务模式——席位式专业市场经营模式产生并逐步成为生产资料流通的主流方式。据统计,1993年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有4000 个,2002年达到了6545个,2004 年再进一步扩大到7000 多个,销售总额接近1万亿元。专业生产资料市场(钢材、有色金属、煤炭、木材)得到了很大发展,专业市场成为生产资料经营者连接客户的重要窗口。这种商务模式的特点是经营者利用专业市场的席位进行一对一的交易,并大多是“异地现货交易”的传统经营方式,采用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低价竞争等低层次运作方式,利润主要来源于买卖差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对经营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传统流通业的微利化趋势已日渐明显。传统的席位式专业市场经营模式由于规模小、交易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功能单一,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生产资料经营者只有尽快实现传统商务模式向新的商务模式的转变,才能有可持续增长的态势。
3.现代流通商务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有物资流通企业、股份制合作及民营企业、跨国公司都纷纷抢占起流通市场,流通企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等新的商务模式的兴起和日趋成熟,使流通产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经营模式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面临着新的洗牌。现代物流的兴起和发展给生产资料流通注入了新的血液,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业态正在改写着生产资料流通的历史。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变,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流通正逐步形成,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智能化和集约化的流通手段,已经成为流通市场发展的方向。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功能单一的席位式专业市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国内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正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以最快的速度识别和掌握现代流通商务模式成为在这场革命中获胜的关键。
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现代商务模式及主要特征
现代流通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从过去只有商品货物的流通,变成了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以及其他无形要素禀赋的流通;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变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通过程。而现代商务模式正是基于现代流通条件下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相对于传统商务模式而言,生产资料流通的现代商务模式有以下主要特征:
1.网上交易、电子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广泛运用。现代商务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覆盖全球的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服务的新型市场模式的出现。全球信息化浪潮带来了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兴起,为生产资料流通创造了全新的服务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引起了采购和供应模式的重大变革,流通渠道、环节的缩短,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都大大地降低了交易者搜寻不对称信息的成本,降低了流通的总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畅通的商品信息同样对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为盈利手段的传统商务模式提出了挑战。
2.现代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复杂的市场竞争以及多元化的流通方式使生产资料从生产到消费的中间分销渠道日益缩短或简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这种需要,流通业对现代物流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代物流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不仅提升了商流的能力,成为流通企业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同时还构成了流通企业新的利润增长源泉。集信息、加工、配送、运输、交易、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经营模式构成了现代物流的主要内容,并在流通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出现了代理加连锁、加工配送、超级市场、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等一系列新型流通业态。中间商压缩、价值链转移以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迫使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进行商务模式的创新。代理加连锁、加工配送、超级市场、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等一系列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而走在模式创新前列的经营者则抢占了市场先机,并进入新一轮的高盈利区。
4.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生产资料流通商务模式中的运用。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将企业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即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同一链上的企业通过现代物流相连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趋势意味着以后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通过供应链管理实践,可以大大推动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加快流通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集团、“虚拟企业”相互参股而建立供应链战略同盟等形式,把企业化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运用,说明产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相互融合,生产和流通的相互渗透,这种趋势特点促成了流通组织形式的转变。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分析价值链,努力探求生产资料流通核心环节的商务模式已成为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5.出现了以金融为特征的生产资料流通模式。作为成功的生产资料流通中间商商务模式的代表,日本的三井物产以2002年《财富》500强排名第13的骄人业绩获得了全球的关注。在中间商不断被压缩的今天,三井物产成功的关键除了不断进行商务模式的创新外,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构成了企业成功运行、获取高利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企业通过资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现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汽车租赁、物资银行等金融创新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的融合,体现了金融对现代物流和产业的巨大推动。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体系。
除此之外,现代商务模式所表现出来还有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等特征,强者通吃成为市场竞争中一个普遍现象。
全球经济内外贸一体化、贸工一体化以及资本和商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已面临着新的洗牌,在这场比赛中掌握现代商务模式的经营者将获得金牌,在市场占有以及盈利方面会获取巨大成功。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