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快讯 >> 数据统计 >> 内容

王慧敏:全面提升物流统计工作水平 为国民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
字号:T|T 2007年09月24日09:23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 全国物流统计会议材料之一 全面提升物流统计工作水平 为国民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 (2007年9月6日) 同志们: 2006年我们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物流统计工作会议

 全国物流统计会议材料之一

 

全面提升物流统计工作水平

为国民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

(2007年9月6日)

 

同志们:

2006年我们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物流统计工作会议,推动了我国物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天,我们在美丽的乌鲁木齐再次召开全国物流统计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总结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各省区市开展物流统计工作的经验;安排部署2007年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和2008年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下面,我代表主办三方就全国物流统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物流统计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6年南京全国物流统计工作会议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共同组织推动下,在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物流统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统计在国民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确立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物流统计是现代物流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调控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工作会议以来,物流统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始终把物流统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三家联合发布的我国物流运行主要指标数据与分析,已经成为物流运行的晴雨表,在国民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统计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研究讨论问题的基础,成为物流相关部门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决策依据。

我国的社会物流统计数据已连续三年对外发布,这些统计数据,相对客观地反映了物流运行的基本情况,澄清了社会上一度出现的物流数据混乱的局面。为各级政府及时监测、了解我国物流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引导企业经营,加强物流基础管理,增强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推进物流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物流运行监测信息平台,物流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方法和调查制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二)物流统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全力推动下,使我国的物流统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快速提高。

一是《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由试行方案正式转为定期制度,物流统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由试行转为定期制度。同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运行[2006]625号文发布“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工作。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是目前我国政府在物流领域设立的唯一的统计制度,具有法律效力。该制度的建立,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物流统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了国家制度,各地在开展物流统计工作中就有了依据,就可以规范我们的统计工作,保证全国范围内统计指标体系、核算范围、计算口径的一致。

根据要求,《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每两年修订一次,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最终数据由三家联合发布。具体统计核算工作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承担。

二是社会物流统计工作质量有所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有所加强。

大家知道,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对于搞好物流统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失去了时效性,再准确的统计数据也会失去效用。过去,由于我们的物流统计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各方面协调不够,统计数据滞后现象比较严重,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如全国季度的数据要在季度后隔月才能出来,年度数据要到年后二季度才能出来。南京会议以后,经过协调沟通,大家共同努力,现在,我们的季报数据在季后25日左右就可以拿出来,年度数据在年后的3月中旬就可以发布了。这对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现代物流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物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物流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制度以前,我们只有少数几个核算数据,而且包括的范围也不全。随着制度的实施和物流统计工作的深入展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套相互关联、严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物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物流总额、物流总费用、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设施等一系列指标,基本上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物流运行的整体情况、发展水平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建立后,我们以物流统计数据为基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揭示了物流产业经济活动的特征和内在规律,以及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制造业升级的内在关系,为各级政府及时监测、分析物流运行情况,提供了依据。也为物流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与成本管理时,提供了参考。此外,物流统计数据还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现代物流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国传统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及政策建议》等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三)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有所推进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包括统计核算与调查两大任务,二者缺一不可。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是物流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工业和批发贸易行业的物流运行状况、物流业务构成及发展趋势、物流费用水平、物流装备情况,了解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业务规模、发展水平、收入与效益等经营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总量核算所需的有关平均水平资料的重要渠道。同时,更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分析不同行业物流运行情况的重要手段。

企业调查,样本企业的选择与报送渠道十分重要。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是从2005年开始的,作为一项从无到有的崭新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企业不理解,渠道不畅通,2005年费尽周折,5000家样本企业只收到四分之一企业的调查表,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去年以来,这项工作得到明显改善。首先是报送企业数大幅度增加。2006年,报送企业数达到1744家,比上年增加近600家,增长了65.8%。今年更是超过了1万家。同时报表数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缺报、漏报、错报现象有所减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报送的自觉性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加大了催报力度,特别是对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企业盯到底,直到企业报来数据为止。在催报工作中,许多省市也积极配合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南京统计工作会议以来,北京、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市,也相继开展了这项调查工作,并将调查企业表报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里我要强调,重点企业物流调查工作非常重要,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的省市,今年一定要把工作开展起来,已经开展的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好。

(四)社会物流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是伴随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而建立的政府统计制度,尽管《制度》本身可能还不尽完善,但它是规范的。国家统计制度的建立对全国各省市物流统计工作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开展物流统计工作都要以该《制度》为基础。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认识理解该项制度,尽快掌握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调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力量,编写了《社会物流统计手册》。

《社会物流统计手册》是贯彻落实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工具书。该《手册》从社会物流统计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我国社会物流统计的主要内容与指标体系,以及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中的主要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手册》选取不同类型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示范案例,着重介绍了企业物流成本统计数据的获取和计算方法。《手册》还收集了我国物流统计工作开展以来的重要文件、领导讲话以及专家的物流统计分析文章。希望这本手册对广大的物流工作者全面了解我国物流统计工作情况,正确掌握物流统计核算与调查方法,提高物流统计工作水平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物流统计工作,根据《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要求,我们正在积极推动物流统计标准化建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申报了《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国家标准,组建了专家队伍,拟定了初步方案,标准编制工作争取在年内完成。《社会物流统计手册》和《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国家标准的推出,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物流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五)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进一步开展

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的开展。200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物流统计工作研讨会,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省市物流统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各省区市领导对物流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加之,国家制度的建立为各地开展物流统计核算工作提供了基础,目前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深圳、云南等省市已陆续开展了物流统计工作,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如北京市在组织开展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