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一直困扰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使高出国外近一倍的物流成本不再成为经济转型的负担?这需要通过信息化来适应现代物流跨区域、跨国界、多环节、一体化、网络化的运作模式。
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一直困扰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使高出国外近一倍的物流成本不再成为经济转型的负担?这需要通过信息化来适应现代物流跨区域、跨国界、多环节、一体化、网络化的运作模式。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就是为不同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供高效、安全、快捷、方便的“电子枢纽”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也是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推进物流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会上,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翁孟勇指出,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贴近市场需求,抓住有利时机,联合多方力量,建设至今已经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不但初步建成了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而且许多企业通过平台,或提高了效率,或降低了成本,得到了实惠。
他同时强调:“搭建平台,不仅是让某几家物流企业受益,而是要让全社会广大的企业受益,只有一个接一个物流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而受益,才能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最终形成有规模的社会效益。”
助力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今年6月印发的《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将推进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而在翁孟勇看来,推进平台建设,既是服务于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助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交通运输行业自身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国物流业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成本居高不下、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犹如顽症缠身。这其中,除却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等客观因素导致我国物流强度大、运距长推高了物流的成本以外,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够,也影响了物流的效率。
翁孟勇认为,由于物流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降低了服务品质和效率,而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业方面最大的差距,不是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而恰恰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物流主体“散小弱”,信息化意识不够;二是投入大,人才缺,很多企业没有条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三是公益性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资源没有向社会开发和共享。 “应该看到,物流企业高度重视自身物流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投入,但是仅靠企业一己之力,是不能够有效构成整个社会的共享信息平台。”翁孟勇指出,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步伐很快,另一方面出现了很多信息孤岛。所以,促进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物流信息的有效配置、消除信息孤岛,逐步做到全国物流信息的互联共享,已经成为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的战略方向。而建设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就是要为海量的信息交换提供通道和枢纽,从而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为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加快平台建设还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翁孟勇表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存在,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他强调,我国现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无论是公路、铁路、水路还是民航,其自身发展水平并不低。但是,这些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水平较低,这给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组织造成了障碍。“由于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充分地共享,造成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邻而不近,近而不畅’。通过平台建设统一交换标准,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信息的有效互联与共享,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他表示。
此外,推进平台建设还是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的关键。通过公共平台建设,一方面为广大中小物流和运输企业等提供信息交换服务,降低空驶率,特别是道路运输的空驶率;另一方面,为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滚装运输、网络化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供了基础支撑。
做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服务好企业,服务好市场,是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平台就是要做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翁孟勇说,在建设平台之前,对于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比如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运载工具和从业人员等信息,以及海关、公关、工商等部门的相关政务信息,这些原本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需要了解却没有渠道获取,而政府部门相互之间也不能交换和共享。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看,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还停留在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效率低、差错率高,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这些问题单靠企业自身都很难解决。
而平台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翁孟勇说,自建设之初,平台就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基本特征,坚持“标准是基础、交换是核心、应用是关键、综合是方向”的总体要求,通过对交通运输物流领域相关环节的物流信息进行规范描述,提供行业数据单据和服务交换的统一标准,构建由物流信息基础交换标准、服务和应用接口指南、符合性测试等五个部分组成的平台标准体系,实现了物流信息的交换、共享和整合,为跨行业、跨区域、跨过界的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创造条件。
从2007年浙江省的初步探索,到2009年部省共建的试点示范项目,再到2012年全国平台建设的启动,平台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如今,平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使得企业受益、政府服务品质提升、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数据显示,依托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的企业近15万家,企业通过平台实现的业务单据交换量累计超过5.5亿条,日交换量最高可达200万条。据测算,通过服务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平台年降低社会物流成本5.5亿元,节约社会物流信息化投入费用3亿元,年均服务1000亿元的物流货值。此外,目前平台日均发布车源信息1万余条,成交率约到80%,降低了车辆空驶率15%~20%。
与此同时,平台还连接了行业平台和区域平台8个,实现了15万家制造贸易企业上下游互联,以及10个港口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同时还完成了2万余辆运输车辆的RFID卡信息共享。使用平台物流管理软件的企业已有1万余家。
平台的应用成效也已开始显现,不仅有效地满足了物流市场信息化需求,还提高了物流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据介绍,阿里巴巴通过平台实现了与众多中小物流企业的互联互通,方便快捷地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及时准确地跟踪货物运输状态,完善了物流运输链的可视化需求。而依托平台,物流企业间还实现了协同作业,大大提高了运输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创新了业务模式,拓宽了服务领域。如宁波四方物流等企业通过与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了货主、物流企业、集装箱运输企业、物流园区、货运市场等13类实体的信息联网,形成集装箱双重运输、小箱拼车、供应链管理集成应用等业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
四大举措完善平台建设
翁孟勇指出,推进平台建设就是要让不同企业间、企业和政府间、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更加高效,进一步服务好市场、服务好企业,让平台建设惠及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为此,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从四个方向进一步推进平台建设,让平台服务更实、企业受益更大。
首先,加快推进基础交换网络建设,努力将平台“做大”。翁孟勇强调,“大”不是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把平台的基础交换网络做大、辐射范围做广、参与方做多,拓展服务纵深。他表示,各省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启动区域交换节点建设,并实现与平台的互联互通;要从“大交通”视角出发,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交换节点建设。与此同时,要注重引导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与平台实现互联,从而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入平台,不断扩大平台的服务纵深。
其次,结合重大物流工程强化互联应用,努力将平台“做实”。“实”就是要在基础交换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互联应用,满足市场需求,让平台服务更实,让企业受益更实。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在物流园区、危险品运输、多式联运、港口物流、甩挂运输、物流企业联盟等领域,依托平台积极促进互联应用;继续组织推进我国与东北亚相关各国以及与欧盟等区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平台合作范围;加强行业内各部门以及与工商、海关、公安、商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相关信息开放和共享,努力实现与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市场提供高效公共信息服务。
第三,注重基础保障和配套政策跟进,努力将平台“做强”。“强”就是要不断提升平台自身的运行能力,特别注重平台建设的基础保障和配套政策的跟进。一方面,要努力做好平台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开发和完善相关应用软件,不断完善平台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强对平台发展的预见性,对于未来大规模信息交换带来的安全和效率问题要有预判和提前准备,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鼓励创新发展,努力将平台“做久”。“久”就是平台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开发符合平台特性的服务产品,吸引企业源源不断地主动与平台互联对接。另外,平台自身要有“造血功能”,在保障平台安全运行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引入商业合作机制。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