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园区 >> 政策规划 >> 物流规划  >> 内容

2011年广东省邮政普遍服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字号:T|T 2012年03月27日10:30     
邮政普遍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领域,是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的措施,是邮政存在的根本。邮政普遍服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基本通信权利的保障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省邮政普遍服务转变发展方式,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和文化强省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邮政普遍服务“十一五”发展基础,制定邮政普遍服务发展 “十二五”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政普遍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邮政普遍服务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初步建立起“国家保障、政府支持、企业承担”的实施模式,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1、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基本保持稳定
“十一五”时期,函件、包裹、报刊、汇兑等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发展呈基本稳定态势,有效地保障了公民基本通信权利的实现,基本满足社会公众对邮政普遍服务的需求。
2010年底,全省共有邮政普遍服务网点3166个,平均服务人口3万,平均服务半径4.25千米;其中设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点为1883个,占总数的59%;信报箱安装数突破600万个,城镇居民楼按户设置信报箱的覆盖率为58%;行政村通邮率100%。
2、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机制发生转变
根据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 2006年9月,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和广东省邮政公司先后成立,实现了政企分开,初步建立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依法监督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机制。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邮政管理局按照《邮政法》的规定,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履行监督职责,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广东省邮政公司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邮政法》、《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广东省邮政业管理办法》和《广东省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实施,邮政普遍服务法制环境得到改善,邮政普遍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公民基本通信权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农村邮政服务。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我省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意见》,支持邮政企业发展农村邮政物流。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乡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建设。
4、监督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省邮政管理局坚持把邮政普遍服务监督作为重点,围绕核心指标和热点问题,扎实推进“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建设。
政府监督力度显著加强,不断强化邮政普遍服务监督检查,建立完善年度监管报告制度;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邮政特邀监督员队伍规模居全国首位,连续3年保持县级以上城市覆盖率达100%,不断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社会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企业自律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通信服务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认真处理客户投诉,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
5、邮政服务保障安全有效
“十一五”时期,邮政管理部门和邮政企业在基本满足社会公众对邮政普遍服务的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邮政服务保障能力。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省邮政管理部门按照广州亚组委、国家邮政局等部门要求,制定《2010年广州亚运会邮政服务保障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开展监督检查,顺利完成邮政服务保障各项保障工作,圆满实现“一流的亚运服务”目标;省邮政企业按照 “安全亚运、服务亚运、经营亚运”要求,提供高水平的亚运邮政服务,实现“零投诉、零延误、零事故、零案件”的目标,受到亚奥理事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十一五”时期,全省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总体保持稳定,邮政普遍服务保障和监督力度得到增强,但邮政普遍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居民用邮需求仍有差距。部分地区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有所萎缩,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还达不到《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的规定,城乡、区域间邮政普遍服务非均等化问题突出,制约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完全消除。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我国邮政行业深化改革和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继续深入发展,邮政普遍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将产生显著变化,在保障民生、维护国家政令畅通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既面临着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也存在许多重大挑战。
1、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对邮政普遍服务提出新要求
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邮政主业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将进一步到位,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分账核算进一步完善,邮政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都将有利于更好地保障邮政普遍义务。同时,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逐步显现,对强化邮政普遍服务监督和健全邮政普遍服务保障机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2、社会经济发展对邮政普遍服务提出新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公众对享受邮政服务的便利性、安全性、快捷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将随之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对邮政服务网点和服务设施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楼信报箱的安装、补建需求将更加迫切,农村地区对邮政服务也将产生新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替代、通讯手段多样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信件、印刷品、包裹等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3、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为邮政普遍服务提供新保障
随着《邮政法》及《广东省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办法》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保障、政府支持、企业承担”的邮政普遍服务发展格局更加牢固。国家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对邮政企业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地方政府在邮政设施、邮件运输、邮件投递等方面将加大投入力度,邮政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得到进一步保障。
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邮政普遍服务提供新支撑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邮政企业依托“大交通”平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优化邮政网路布局,加快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邮政运输网络体系。邮政普遍服务更好地利用各种运输工具,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将有利于邮政网络运输能力的改善,解决邮政普遍服务运能运力不足等问题,不断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邮政法》颁布实施和邮政体制改革深化的有利时机,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以确保人人享有更加公平、迅速、准确、安全和便捷的邮政普遍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突出的基本用邮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切实将邮政普遍服务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保障、政府支持、企业承担”邮政普遍服务保障机制。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村及边远地区、城镇新建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的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珠三角地区城镇邮政服务网点覆盖密度显著提高;邮政普遍服务网络继续优化,完成全省行政村村邮站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居民楼信报箱建设,实现“乡乡设所、村村建站”的目标,有效提升信报箱覆盖水平,解决“用邮难”问题;邮政普遍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上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十二五”期末,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点总数达到3900个,其中自办网点占75%以上,全部办理邮政普遍服务法定业务;乡镇一级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点覆盖率达100%;邮路总长度达到50万公里,投递线路总长度达40万公里;邮政普遍服务社会满意度逐年上升。
——服务能力。完成全省空白乡镇邮政服务网点补建任务;珠三角地区城市邮政服务网点平均服务人口达2.3万人,其中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城市邮政服务网点平均服务人口达1.8万人,其余地区邮政服务网点平均服务人口达3.5万人;邮筒(箱)设置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省城镇居民楼按户设置的信报箱覆盖率达80%以上,其中新建居民楼信报箱的安装率达100%;尚未实现邮件直投或捎转到户的行政村实现“村村建站”;从业人员数量与业务发展需要相匹配,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服务水平。邮政普遍服务水平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邮件传递全程时限达标率98%,邮件妥收率达到95%以上;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城市同城信件次日递率达到90%,其他城市同城信件次日递率达到85%。
——技术进步。提升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处理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网络运输能力和城乡投递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邮件信息及安全保障系统。
——监督能力。全面实施《广东省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办法》,建成较为完善的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社会满意度监控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实现公开、规范、透明、高效。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企业改革转型
推动邮政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和分账核算,建立普遍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完善普遍服务运营保障,促进邮政普遍服务可持续发展;落实国家关于邮政速递物流改革方案,实现资本化运作,集约化管理,规模化运营;推动邮政企业实施“结构优化、降本增效、资源整合、机制转换”战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作用。
引导邮政企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围绕“打造服务民生主渠道”的战略目标,调整企业定位,优化业务结构,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传统邮政服务能力;引导邮政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在内部分拣、邮件装卸等方面跟踪和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引导邮政企业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改革管理机制,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考核体系,有效整合资源,激活传统优势,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提升网点服务能力
开展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全省补建47个;推进标准化邮政网点改造工程,改造农村邮政服务网点1100个;按照邮政普遍服务开办全业务的需要,改造农村电子化邮政支局400个;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要求,逐步提高城市城区邮政服务网点设置密度,实施城镇邮政服务网点新建工程,其中珠三角地区补建400个,其他地区补建300个。
邮政企业加强对服务网点质量管理,逐步提升自办网点比重。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创新邮政普遍服务提供方式,促进邮政普遍服务与其他代理代办业务的有机融合。加强邮政普遍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努力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职工的服务技能,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普遍服务职工队伍,以更加优质、经济、便捷及有效的方式满足群众需求。
(三)推进“村邮户箱” 工程建设
实施村邮站建设计划,因地制宜推动村邮站建设。明确村邮站建设及运营的责任主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多形式推进建站工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建设为契机,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1000个既具有邮政特色又符合国家标准的“农家店”;探索农家书屋与村邮站进行资源整合,村邮站与农家书屋共建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城镇信报箱建设与管理。落实《邮政法》和《广东省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办法》中提出的城镇居民楼信报箱建设问题,提高信报箱安装率和使用率。确保信报箱建设与新建住宅楼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积极推进已建城镇住宅楼信报箱补建及更新工作,建立信报箱日常维护及更新机制,分期分批解决信报箱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有关精神,逐步缩小或消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在享受邮政普遍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升全省邮政普遍服务的总体水平。
优化邮政普遍服务作业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提高收寄、处理、运输和投递等作业环节的衔接与效率,强化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促进邮政普遍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效率;加强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速递物流、邮政金融的战略协作与融合,发挥邮政网络的规模经济效应;积极延伸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建设综合性服务网点,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民生。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监督体系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监督法规体系,严格执行《邮政企业设置和撤销邮政营业场所管理规定》和《邮政企业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管理规定》,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监管报告制度,建立全省邮政普遍服务水平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提升邮政普遍服务监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监督检查,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邮政企业定期信息和统计数据报送制度,完善邮政企业质量自查机制;建设一支“会监督、善监督、敢监督”的邮政特邀监督员队伍,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社会监督。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主动将《广东邮政普遍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和地方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相融合,促进与城乡建设、交通、土地及基本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
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编制与实施机制,将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全面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动态调整和修正规划;依照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以及责任追究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三)健全保障机制
推动建立政府有关部门邮政普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协调解决邮政普遍服务的重大问题,确保邮政普遍服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监督相衔接与配套,形成保障与监督合力。
积极探索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投共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大政府对邮政普遍服务的投入力度,落实邮政普遍服务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在财政、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职能分工给予政策扶持;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要优先保证“村邮户箱”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邮政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促进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机融合
“依托大交通”平台,落实好与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协同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资源优势和组合效率,完善邮政网络,提高投递速度,提升服务水平。依托规划建设中的港口、铁路、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促进邮政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与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推动各种运输工具优先搭载邮件;深化铁邮合作,探索适应铁路提速和车站更新改造的运邮新模式,在火车站台、邮运地道等邮件接送场地建设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