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中国物流年鉴》(2007版)现已出版发行
字号:T|T 2007年12月13日09:57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 《中国物流年鉴》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承办的大型文献性工具书。自2002年出版发行至今,《年鉴》发行量和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得到业界广泛好评。2007版《年鉴》已于近日

    《中国物流年鉴》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承办的大型文献性工具书。自2002年出版发行至今,《年鉴》发行量和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得到业界广泛好评。2007版《年鉴》已于近日出版发行。

    2007版《年鉴》的基本框架结构和主体内容是在2006版《年鉴》的基础上增加了PMI数据和应急物流,以期全面反映业界发展的情况;将区域物流改为地区物流,力求突出省、自治区、市物流发展的新变化,真实、全面地反映行业的发展与成长。《年鉴》不断提高编辑质量,以期更具权威性、可读性和资料性,便于业界人士查询、引用、论证、存档,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具”。 
 
    《中国物流年鉴》(2007版)全一册,  定价:380元(含邮资)。
    《中国物流年鉴》(2006版)分上下两册,定价:458元(含邮资)。

■银行汇款
户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
开户行:华夏银行北京阜外支行
账  号:40592 0000 18199 0000 6826

■邮局汇款
收款人: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
邮  编:100834
电  话:010-68392187 13522035923
联系人:张弘  张玮洁
Email:zhang_wj2003@163.com

《中国物流年鉴》(2007版)前言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物流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全面的发展,物流业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明显,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发布的统计结果综合地看,2006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下述显著特点。

    一、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继续增大。2006年,我国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 提高0.2个百分点。即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的推动。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6.7%,增幅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6.3万亿元, 比2005年同期增加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

    二、物流业发展较快

    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物流规模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我国物流总额增长24%,无论现价还是可比价增长率都明显高出同期GDP增长,是我国2006年GDP较快增长的一个基本保障,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贸易增长23.8%。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的快速增长,又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物流需求的增长。

    现代物流发展,推进我国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率由2005年的5%回落至4.7%,降低0.3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46次,比2005年提高了0.1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6.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2006年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2.84次提高到3.4次,提高了0.56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9.7%;商品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12.5次提高到13.4次,提高了0.9次,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7.2%。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增幅在2005年回落3.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物流规模的上升。

    近年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呈下降之势。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 %,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发展

    根据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调查资料,制造业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其中,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比例为67.1%,比2005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

    五、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2006年,我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幅在2005年回落4.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达到9775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在2005年回落0.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7个百分点,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0.3%,比2005年下降3.1个百分点。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70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9%,与2005年持平;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27亿元,同比增长22.9%;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等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8亿元,同比增长27%;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据统计,2006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605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705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3960公里;新建公路里程937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25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6亿吨。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上述特点充分表明,2006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形势喜人。可以预言,随着党和各级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给予的扶持政策不断落实,物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物流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作用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显著。

    《中国物流年鉴》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承办的大型文献性工具书,真实记录物流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客观反映物流业成长的历程是历史赋予的责任。面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物流年鉴》将不遗余力地改革创新,使其越做越精,越做越好。

    由于《中国物流年鉴》编辑部人员调整,加之各地物流业发展不均衡、资料收集与分析不足,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丁俊发  
                                                         2007年8月8日于北京

《中国物流年鉴》(2007版)目录

第一部分  物流综合
2006年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节选)
2006年重要物流专论
努力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
在第四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6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上的致辞

流通现代化的世界趋势及我国的发展差距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第二届“现代流通国际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