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往开来 锐意进取 努力开创物流学会工作新局面 —— 中国物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陆 江(2006年11月1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
继往开来 锐意进取 努力开创物流学会工作新局面
—— 中国物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陆 江
(2006年11月1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物流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学会工作
中国物流学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在老一辈开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家知道,中国物流学会的前身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中国物流研究会以及中国物资流通学会是国内最早开展物流研究的学术团体。国家计委、经委、铁道部、交通部、外贸部、商业部、物资部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都曾经在学会担任领导职务,学会成立之初就体现了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体系。
1979年,由当时国家物资总局总局长李开信和副总局长余啸谷同志带团出席了日本国际物流会议,首次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紧接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如,1984年的中国物流研究会第一次学术会议,1987年的中国物流研究会首届年会,1989年承办的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出现“物流热”,学会的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如,1997年在北京承办的“亚太国际物流会议”,1998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物流研讨会”,2000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在北京共同举办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等。这期间,一批启蒙性的物流论著相继问世,也翻译、引进了一些国际物流读本。老一代物流工作者为知识的普及、理念的传播和实际的推动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挂牌,学会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如:国家标准《物流术语》颁布实施;首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成功举办;首部《中国物流年鉴》编辑出版;第一个“中国物流示范基地”正式命名;首届“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提出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一些专业层次较高的物流课题相继完成;推荐和协助出版了物流方面的专著和教材;联合会和学会的网站开通;牵头组织了有80多家新闻单位参加的“物流与采购行业新闻媒体联席会”;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成立;组织专家学者参加国际物流会议。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更名为“中国物流学会”的决议,明确了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上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现代物流业由起步期跨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新阶段的五年,也是中国物流学会继往开来、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五年。五年来,在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和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和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应物流业发展的形势,抓住发展的机遇,团结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物流学术研究、学科体系建设和对物流实践发展的推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广泛深入开展物流学术理论研究,为我国物流实践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过去的五年,我国物流学术研究无论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应用效果,还是物流研究机构的发展和研究人才的成长,都有比较大的进步。老一辈物流研究人员从我国国情出发,做了许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年轻一代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把我国物流学术理论研究继续推向深入。各类研究机构结合各自情况,确立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特色。许多研究机构和人员承担了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物流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承接了大量的企业物流设计和咨询项目,出版了一批很有深度的物流专著。为表彰他们所做的突出贡献,我们在这次大会前,开展了“有突出贡献的物流专家”评选活动。共有30人入围候选名单,其中10位将要受到表彰。他们是我国物流学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内容单列一节,标志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规划中得以确立。这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必然,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和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包含着中国物流界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所作的研究和推动工作。
五年来,学会先后完成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国资委、科技部、教育部、劳动部和国家标准委等部门下达的30多个研究课题。如:《现代物流与科学发展观研究》《物流标准化与现代物流业研究》《促进我国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我国现代物流业整合问题研究》《信息化与现代物流的发展研究》《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关于整合汽车物流运力资源的研究》《关于促进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等,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我们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建议和基础材料,参与国家“十一五”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为在国家五年规划中确立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为推动中国物流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第二,“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推动了物流学术研究广泛开展
中国物流学会更名以来,创办了“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并提出,要把年会办成国内物流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年11月28日在广东省南海市召开,收到论文200多篇,其中70篇论文获奖。“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收到论文200多篇,其中85篇论文获奖。“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收到论文322篇,其中57篇论文获奖。“第四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5年11月19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收到论文近500篇,其中105篇论文获奖。这次年会首次推出《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5—2006),收录获奖论文60余篇。“第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与本次会员代表大会合并召开,收到论文超过500篇。
从连续五年的学术年会来看,参评论文数量和参会代表人数逐年增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的问题趋于深入,年会出现的许多观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正在成为广泛团结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开展物流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推广的重要平台,在业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三,“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促进了重点问题的深入研讨
“中国物流专家论坛”自2001年8月创办以来,已举办了12次,以探讨重点问题的专业性在业内逐步形成“品牌”。五年来,在每年的岁末年初,以中国物流学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名义组织一次以“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分别邀请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物流教学科研单位的代表人士,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对上一年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并对下一年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会后,再结合各方面信息,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这项活动正在成为了解中国物流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2003年起,“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开始对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给予重点关注。“首届全国物流园区交流研讨会暨第六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2003年9月1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现代物流专题调研组成员和与会代表就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问题进行了座谈,为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文件的出台作了准备。“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交流研讨会暨第八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2004年8月20日在杭州举行,参会领导、专家和企业的代表围绕“物流资源整合和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提出了各自观点和政策建议。“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2005年7月14日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由40多家物流园区发起组建了“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协作联盟”。“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12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2006年11月1日在深圳召开。会上发布了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组织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了自身特色。
第四,物流研究队伍和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学会更名以来的五年,也是我国物流研究机构迅速发展壮大的五年。据初步估计,目前国内已经挂牌的专职物流研究咨询机构不下100家。这些机构分属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物流企业和其他综合性研究机构,迫切需要有一个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在去年的年会上,学会提出了《关于组建“各地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的建议,得到了参会各方热烈响应。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许多代表表达了参与协作网的强烈愿望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已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泰供应链研究与发展中心、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等50家研究机构加入了“协作网”。“协作网”的组建,对于促进同行间信息沟通、协调研究方向、开展联合调研、组织协作攻关、集中成果展示、扩大对外交流等提供了平台。
在物流研究机构较快增加的同时,研究人员队伍迅速扩大。据估计,目前分散在各地各类机构和企业专业从事物流研究策划的人员数以万计。从历次获奖论文的作者构成就可以看出,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进一步降低,学识水平逐步提高,物流研究人才队伍在快速成长。为适应物流研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