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联导读:在2015年6月29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仓储业大会”上,中国仓储协会发布了《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5)》。《蓝皮书》是由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编撰的年度行业报告,自2007年起已连续出版9年。
万联导读:在2015年6月29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仓储业大会”上,中国仓储协会发布了《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5)》。《蓝皮书》是由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编撰的年度行业报告,自2007年起已连续出版9年。该书力求全面反映我国每年仓储行业的发展动态,对于引导各类仓库设施的规划建设,促进现代仓储业与各类物流配送中心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已成为业内人士必备的权威读物。今年的《蓝皮书》共8个篇章、25万字。本次万联网经过中国仓储协会的同意,展示部分章节,欢迎阅读(联系方式见文章下方)
以下是《蓝皮书》中试读章节之一“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
2015年5月19日,由中国仓储协会监制、中物动产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与运营的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正式上线,正式开启担保存货管理领域的新篇章。
一、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背景
(一)平台创立的支撑政策
根据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及《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行动》的总体要求,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贯彻落实银监会、商务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防范存货担保融资风险,规范发展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最终实现仓单电子化,促进我国动产融资持续健康发展。
(二)平台建设的指导标准
国家标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GB/T31300-2014);
国家标准《仓单要素与格式规范》(GB/T30332-2013)。
(三)国家标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的实施
基于我国担保存货管理现状,由中国仓储协会与中国银行业协会共同起草的《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经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4年第27号),已于2015年3月1日起实施。该项国家标准规定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基本要求、管理规范、评价指标与方法,适用于动产担保(含质押和抵押)融资所涉及的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可以说,国家标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基本理清与解决了目前困扰担保存货管理所涉及的借款人、贷款人与第三方管理企业之间的所有责任划分问题。
二、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介绍
(一)承担任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
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管理担保存货,应在相关的公共信息平台上,对包括管理企业、担保存货、仓单等在内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与公示,即要通过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对担保存货管理进行动态的、持续的、长期的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
由中国仓储协会监制,中物动产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与运营的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正是在深入结合行业背景及行业现状的情况下,同行业协会积极探索、研究,并高度契合国家标准要求,积极承担起了对担保存货管理的重任。
(二)平台系统的功能定位
平台的三大功能,分别是公示功能、对接功能、担保存货网上管理功能。
1.与担保存货融资登记公示平台对接的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时掌握担保存货管理状态提供公共渠道;
通过平台的此项对接功能,可以对接全国权威机构的物权登记系统,对接的纽带是每一笔担保存货。平台将对担保存货进行实时、动态、持续地状态提取,传送到全国权威机构的物权登记系统进行公示;平台的贷款人查询系统将实现与管理企业视频系统的对接,银行/贷款人登陆后,不仅可检索与本行相关的担保存动态信息,更可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实时视频。
2.担保存货管理企业基本信息、备案信息、资质信息及信用信息的公示平台,为企业展示形象、为政府部门实施行业监管提供平台和依据;
通过平台的此项公示功能,会员用户可以清晰获知,自系统启动以来,担保存货历年累积或当期实时的公示信息,并可根据贷款人和管理企业的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反映贷款人/借款人/管理企业三方的情况;并且可查阅国家标准、资质评价、经过资质评价委员会认证的企业资质公告等信息,还可以通过司法机关、最高院等公开的信息检索,对通过资质评价的管理企业三年内的日常运营管理及信用情况进行实时发布。
3.担保存货管理企业的网上仓储管理系统(E-WMS)操作平台(包含担保存货出入库处理、电子仓单、现场视频、动态控制等功能模块,并预留与现有大型企业网上系统的接口),为建立全国担保存货管理的中心数据库、为实现仓单电子化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平台的此项担保存货网上管理功能,管理企业可进行以上担保存货的日常管理工作。这项功能以公共服务的模式进行推广,管理企业可以省掉网上仓储系统的软件开发费用,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规范进行日常担保存货的管理,大大便利了管理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也为管理企业降低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三)平台系统的适用业务场景
适用业务场景一:质押仓单监管
基本前提:①管理企业控制“特定仓库”(自有或租赁或经改造的借款人仓库),管理企业能够承担存货保管责任;②融资方式:静态存货质押融资,适合出具固化的仓单。
包括两种场景:①待监管的存货已经在指定的“特定仓库”,在签署三方监管协议的条件下,经盘库、重新办理担保存货入库手续;②待监管的存货不在指定的“特定仓库”,而是在借款人或其它人仓库,在签署三方监管协议的条件下,经倒库盘点、移入指定的“特定仓库”、并办理担保存货入库手续。
在这两种场景下,管理企业均可出具标准仓单,该仓单可在网上直接背书质押,也可打印后背书质押。
适用业务场景二:质押存货监管
基本前提:①管理企业控制“特定仓库”(自有或租赁或经改造的借款人仓库),管理企业能够承担存货保管责任;②融资方式:动态存货质押融资,不便于出具固化的仓单。
包括两种场景:①在管理企业自有或租赁第三方仓库中管理动态存货;②在经改造后的借款人仓库管理动态存货。
在这两种场景下,系统中只有质押存货出入库信息与变动信息记录,不生成电子仓单,也不可打印仓单,管理企业完全按融资双方确认的货量或贷款人的指令办理存货的出入库手续。
使用业务场景三:抵押存货监管
基本前提:①管理企业控制“特定仓库”(自有或租赁或经改造的借款人仓库),管理企业能够承担存货保管责任;②融资方式:动态存货抵押融资,不便于出具固化的仓单。
包括两种场景:①在管理企业自有或租赁仓库中管理动态存货;②在经改造后的借款人仓库管理动态存货。
在这两种场景下,系统中只有抵押存货出入库信息与变动信息记录,不生成电子仓单,也不可打印仓单,管理企业完全按融资双方确认的货量或贷款人的指令办理存货的出入库手续。
适用业务场景四:抵押存货监控
基本前提:①借款人控制“特定仓库”(自有或租赁),管理企业不能承担存货保管责任;②融资方式:静态存货抵押融资,管理企业不能生成、出具固化的仓单,只负责核实与报告责任。
(四)平台的主体功能系统
平台包括两个主体功能系统:贷款人查询系统、担保存货网上仓储管理系统(E-WMS)。
其中:贷款人查询系统,包含银行/非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相关的担保存货动态信息查询,验证本行/本机构对自有担保物权的静态信息管理。银行/非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也可通过视频监管来查看担保存货的实时视频监控现场情况,未来要求管理企业把全部视频系统进行对接。
其中:担保存货网上仓储管理系统(E-WMS),包含担保存货出入库处理、电子仓单、现场视频、动态控制等功能模块,并预留与现有大型企业网上系统的接口。目标是建立全国担保存货管理的中心数据库,以及实现仓单电子化。
通过平台对于国标的落地推广,要求担保存货管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检查本企业在管理条件、管理方式、仓单管理、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完善和管理提升。其中,尤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完善担保存货的入库、在库与出库管理制度,按照标准要求在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登记公示相关信息。
五、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及运营方简介
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运营方是中物动产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物动产”),是一家由国家级行业协会联合支持的大数据服务公司,该公司于2014年入选商务部第一批重点推进十家公共信息平台之一,并在北京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中,正式成为承担“物流标准化运营标准、规范及第三方认证体系”建设的试点企业。公司旗下同时开发并运营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www.chinawljr.com,该平台是是国家级行业协会联合支持的国内首创的全国性物流金融业务全过程管理与增值服务平台,致力为三方市场主体(金融服务机构、物流管理企业、中小供应链商户)提供公共的应用云及大数据服务。
六、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
从国际经验来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形成公平、公正、公信力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原则。
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运作实现了充分的资源整合。首先是有效地整合了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各个环节,把原来单点、单主体、单过程的控制,扩展到了多点、多主体、全过程的控制;把无数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实施科学管理及标准化流程操作,形成了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及信用管理的大数据体系。
同时,担保存货管理背后的动产融资市场规模具有广阔前景。
一方面,2015年全国从事担保存货管理的企业达1000家以上,更多的民营中小型担保存货管理企业进入市场,同时,全国经由第三方管理的担保存货融资额达到3万亿元。已经形成了一个数量日趋庞大的全国各地分散的企业群体。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动产资产达到50~70万亿元,金融机构每年短期贷款余额30万亿左右,其中动产担保贷款只有5万亿左右,按西方发达国家短期贷款中60-70%为动产担保贷款的水平测算,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预计担保存货管理所撬动的总体商业价值在2000亿以上。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