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信息化 >> 资讯 >> 电子商务 >> 内容

创问科技团队打通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
字号:T|T 2014年07月22日08:33     杭州日报

“最后一公里”包裹送达后的托管服务,这一曾经在电商的物流配送中被忽视的环节,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各家电商网站比拼和竞逐的“兵家必争之地”。

 

上周五,爬山虎报道了杭州的一家初创型企业——创问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他们为快递包裹建立了暂时的“托管所”,提供“智慧邮局”的完整解决方案,力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用时髦的互联网思维语言来说,“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网购的用户体验,因此越发成为竞争的“胜负手”之一。但目前市场各方对“最后一公里”解决方式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多种模式并存,尚未形成占据主导优势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市场格局也让创问团队找到了市场空间。打通“最后一公里”,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市场现状

 

配送末端逐鹿 各方新招迭出

 

事实上,在启动快递包裹“托管所”的项目之前,创问科技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市场调研。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目前对“最后一公里”的争夺仍处于群雄逐鹿的混战阶段,游戏参与者们各显其能、新招迭出,探索问题的更优解决方式。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快递柜模式和便利店模式。智能快递柜是能够对快件进行识别、暂存、监控和管理的设备。快递员将快件送达指定地点后,只需将其存入快递柜,系统便自动为用户发送一条短信,包括取件地址和验证码,用户在方便的时间可至该终端前,输入验证码即可取出快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取件时间不受限制。

 

而便利店模式则是电商企业以便利店为提货点,按单收费,试图借助其网点分布优势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国内大部分一线电商,包括京东、天猫、苏宁、当当、亚马逊、顺丰优选、1号店全部推出了商品自提服务,便利店自提似乎成为不少电商企业的“标配”。便利店模式又可分为自建和联营,自建的典型如顺丰“嘿客”,联营的典型如此前京东与好邻居的合作。

 

市场空间

 

投入产出难平衡 用户体验待优化

 

目前,创问科技团队已经在杭城布局了10家直营的快递专营配送店,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效果,一个服务点的年营业额约为24万元,盈利状况也符合团队当初的设想。

 

正是基于这样对商业模式的实践检验,才让创问科技团队谋划增加快递服务站的布点,并启动融资计划。

 

如今,针对末端配送市场的角逐虽日趋激烈,但目前市场中尚未形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模式。而这也让创问科技找到了市场空间。

 

事实上,无论是快递柜模式还是便利店模式,都存在一定瓶颈。以自提点为例,以新面市的顺丰“嘿店”为例,虽然网点多建于郊区、城乡结合部,但其单店一年的投入在50万元左右,即使其在自提服务之外还增加了代销、代购等服务,但要实现盈利却不易;如果与其他便利店“联营”,虽成本较低,却存在网络数据对接、用户体验方面的不足。

 

快递柜模式也有其局限,主要体现在设备成本较高,而寄存空间相对有限。同时,快递柜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拓展应用场景。

 

与上述模式相比,创问科技的“问问”快递服务站更像是一种融合,其采用自建服务点的方式,但综合成本投入低于顺丰“嘿客”,在技术上也有自己的无线包裹定位系统、智能邮局包裹管理系统,辅之以专业团队管理,并采用“基础服务+增值业务”模式挖掘盈利空间,兼顾多个要点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