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信息化 >> 资讯 >> 配送 >> 内容
176

开绿色通道 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
字号:T|T 2013年12月20日10:28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 东莞物流繁忙,去年社会物流总额达13413.5亿元。日前,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解决商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东莞物流繁忙,去年社会物流总额达13413.5亿元。日前,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解决商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方案中提出,将整合中央、地方两级专项扶持资金,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使用效益。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东莞将在城市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和大型公共活动场地等项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合理施划不少于500个城市配送车辆专用临时停车位,并为配送车辆开辟绿色通道。

 

今年获中央财政3000万资金支持

 

所谓城市共同配送,是在城市范围内,由商业流通、物流配送等企业对各类货物资源进行整合,针对城市某一区域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仓储、装卸、运输等流程,实现统一配送的物流方式。该物流方式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目前已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

 

东莞城市配送物流发展虽初具规模,根据方案,东莞物流园区(中心)达25个,面积达480万平方米;各类型配送中心、标准化和专业仓储设施约250万平方米;城区装卸点17个、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港三带六园区”的物流产业布局。虎门港拥有珠江口53公里的深水岸线,海域面积79平方公里,具备发展临港产业、仓储物流的空间资源条件。东莞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广东省率先投入运营的保税物流中心,已投入使用保税仓约8万平方米,在建约9万平方米,是东莞地区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樟木头和常平铁路货场已经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粮食集散地之一。

 

但是飞速发展的东莞物流业也存在问题:发展层次相对偏低、资源约束不断加大,集约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基础设施不足,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整合,配送车辆通行难题依然存在。

 

今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将城市共同配送工作纳入现代服务业产业试点范围,并确定了15个试点城市,其中就有东莞。根据政策,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给予试点城市以资金支持,东莞今年可获得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因此,为了强化资金支持,方案提出按照“企业投入为主,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的原则,整合中央、地方两级专项扶持资金,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扶持5-10个(家)经营集约化、业务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的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品牌项目(企业)。

 

组建统一“城市配送车队”

 

城市越大、越繁荣,物流配送问题越凸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采取共同配送“破解最后一公里”收效良好。去年,东莞全市城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3413.56亿元,物流需求总量大,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方案提出,在2013-2015年试点建设期间,东莞将建设政策保障、基础优化、技术应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五大体系来构建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

 

其中在基础优化方面最值得一提,东莞将在城区的行驶路线、停靠地点落实绿色通道,构建城市共同配送基础优化体系。

 

首先完善配送停车和装卸作业设施。在城市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和大型公共活动场地等项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合理施划不少于500个城市配送车辆专用临时停车位(或临时停车港湾)及装卸场地,完善标志标线及停车位设置,完善大型商场、超市等设施配送停车场地的配建标准,推广配送车辆分时停车、错时停车、分类停车,全面清理停车设施挪用、占用现象,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情况下给予城市配送车辆必要的停车便利。

 

同时组建统一“城市配送车队”。立足于城市道路交通条件及发展趋势,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中心区商业经营配送需求为出发点,在“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原则下,联合各主要物流、快递配送龙头企业,重新整合与组建一支由2吨级以下厢式货车组成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外廓标识统一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城市配送专用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