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检验检疫局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已成功试点应用在上海口岸查验放行工作中,做到执法现场“即查即放”;应用在“口岸检疫、属地检验”的(集装箱)货物和暂时进出口气瓶等高风险货物监管工作中,做到全程监控可溯源。
上海检验检疫局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已成功试点应用在上海口岸查验放行工作中,做到执法现场“即查即放”;应用在“口岸检疫、属地检验”的(集装箱)货物和暂时进出口气瓶等高风险货物监管工作中,做到全程监控可溯源。
“该项目技术含量高,应用价值大,创新了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构建了系统、科学、规范的检验检疫物流监控体系。”4月11日,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召开的信息化专业领域科研项目集中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对上海检验检疫局牵头完成的总局科研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给予高度评价。
迫切的发展需求
2012年,我国集装箱吞吐总量已达1.77亿标箱,继续位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近3.9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1年达到3174万标准箱的基础上,2012年达到3253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随着口岸业务量的井喷,检验检疫人员发现制约发展的“症结”所在——传统的作业程序、有限的监管人员数量与不断增长的集装箱及货物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因为信息阻隔造成检验检疫监管过程无法追溯,不同部门、地域乃至国家间的政府机构,各自执法、重复查验的情况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
为解决业务实际需求,上海检验检疫人瞄准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脉搏,抓住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探索将物联网与已使用的检验检疫监管系统相融合,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这一系统的研发,在解决货物严密监控与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两者之间的矛盾,缓解口岸执法压力的同时,对进出境货物全程监控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进行了探索和突破。
全新的科技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早在2009年11月,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就明确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此精神指导下,上海局紧紧围绕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方针,大力促进各项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应用进程。在该系统中,上海局创新性地综合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3G视频、图像分析、远距离图传、云端信息处理、集装箱号智能识别等,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多数据源信息交互平台,实现数据过滤、分析、汇总、处理及融合;采用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密码算法保障信息安全,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检验检疫业务支撑平台,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和良好的扩展性。开发检验检疫信息溯源服务平台,利用云技术统一管理系统平台、资源以及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实现平台资源集中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检验检疫效率、提升物流效能、实现有效监控和高效运用的目标,并结合检验检疫原有业务平台,实现检验检疫“严密监管、即查即放、信息共享”等系统功能。
如此全过程、大规模、集成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在全国尚属首创。该项目建设得到了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科研计划、工信部和财政部物联网专项、国家认监委SN标准和上海市科委201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技术标准项目。2012年3月12日,上海市政府督察室下发《关于印发〈201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单位和节点目标安排表〉的通知》,明确把完成“智慧检验检疫”作为上海市4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方案之一,列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广阔的运用前景
如此多的信息化名词听上去专业又复杂,其实落实下来,企业和检验检疫人员所面对的也就是手里的一个移动设备和办公室里的一台电脑。
如今,从申报、查验到放行,全部实现了“电子化”。口岸检验检疫人员在查验现场,只需一台移动设备,就可直接完成电子接单、施检加封、取证上传、登记放行等一系列执法活动。在货物查验完毕的同时,检验检疫人员轻轻一点手中的移动设备,港区道口就自动解锁放行;而此时查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已实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授权用户可以实时调取相关查验记录。此举不仅使检验检疫机构实现了加强执法监管和提高物流效率的有机统一,还为企业节省了来回奔波的时间,降低了人力及物流成本,仅以2012年上海外高桥和洋山港区的业务量计算,就可为物流企业节省时间22万小时,增加1.1亿元的盈利空间。
在此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上海局还将该项目扩展到进出口、海空港、境内外等各类检验检疫监管、物流监控、执法合作等业务领域,并将进一步在进出境货物跨区域监管、重点敏感商品全流程监管以及中外政府间执法合作等方面开展探索和试点,全面实现快捷、规范、可控、溯源的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