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最早是针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提出的问题。在这个理论当中,传统供应链的主要组成企业对象被归为: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四类。从供应链的下游开始,最终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即产品订单数量,将随着供应链企业所处类型位置与最终用户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零售商到批发商,到制造商,再到供应商,产品订单数量的波动幅度将不断增大。如果用图形表示的话,就好像一根鞘细、根粗的放牛鞭子。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最早是针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提出的问题。在这个理论当中,传统供应链的主要组成企业对象被归为: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四类。从供应链的下游开始,最终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即产品订单数量,将随着供应链企业所处类型位置与最终用户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零售商到批发商,到制造商,再到供应商,产品订单数量的波动幅度将不断增大。如果用图形表示的话,就好像一根鞘细、根粗的放牛鞭子。
通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牛鞭效应确实存在于供应链之中,而且牛鞭效应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进行理性选择,并倾向于最优化决策时,互相影响的结果。而且,学者们也通过各类实验方法,必现了导致效应产生的四类因素,分别是:需求信号的加工、存在大批订货、价格波动、理性选择和短期博弈。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用数理统计或控制工程方法量化产生该效应的因素及相互影响成果。特别是最近,人们更是将关注点转向了如何能够很好地减弱和控制这种效应,包括信息共享方法设计、物流渠道设计和决策控制设计。其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设计有效的信息共享模式来减弱“牛鞭效应”的策略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和关注。
基于此,本文以下研究将着重从优化信息共享模式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弱化“牛鞭效应”的最优信息共享模式。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牛鞭效应”日益加剧
1.1 经济全球化下,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越来越普遍。与原有供应链相比,全球化下供应链的核心交易角色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链条环节呈级数增长,展现形式也无疑更加复杂。原有供应链中的四类企业类型中,只要其中任何两类企业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那么整个贸易链涉及到的参与方将数倍增加,另外核心交易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外围贸易服务机构也将成双倍扩展;如果贸易链条上的主要上下游各类企业均分属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那么整个链条将成几何级数增长态势,复杂程度难以想象。
根据“牛鞭效应”的经典理论研究显示,从移动平均预测、指数平滑预测、多个零售者三种统计分析量化方法出发,最终可以证明,牛鞭效应的变化是时间延迟间隔的递增函数。也就是说,供应链中交易流转或完成的时间越长,牛鞭效应就会越明显;反之,亦然。
那么,根据上述分析,当供应链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供应链时,若不辅之以有效的措施和策略,那么“牛鞭效应”将会随着链条的复杂程度成倍数放大,波动也会更频繁、更明显。
1.2 供应链中跨境企业间产生“牛鞭效应”的环节
为能简便地分析出在全球供应链中产生“牛鞭效应”的环节,假设仅有供应商和制造商(后文将简称为“核心企业”)处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本链条上的其他与该假设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仍处于同一国家或地区。
对于假设中的核心企业来说,无论是供应商出口还是制造商进口,在双方整个贸易流程中将涉及到不同的其他贸易参与方。对于其中任一方核心企业在本国内的流程来说,涉及到的环节如:生产、物流、报检、报关、金融结算或融资等环节相对类似,而且尤其以出口方涉及到的环节和贸易参与方相比较多一些。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