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商业和软件供应商火拼医院物流信息化
字号:T|T 2011年10月31日11:03     医药经济报
  • 随着新医改对现代物流要求的提高,药品供应链从医药商业企业向药品生产企业和终端医院药房延伸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针对我国医院药品供应的现状、医院终端市场特点和医院物流中的种种问题,提出完善药品全产业供应链,“让医院工作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上来”。这既是作为医院终端关于供应链需求的呼声,更是医药物流当前着力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随着新医改对现代物流要求的提高,药品供应链从医药商业企业向药品生产企业和终端医院药房延伸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针对我国医院药品供应的现状、医院终端市场特点和医院物流中的种种问题,提出完善药品全产业供应链,“让医院工作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上来”。这既是作为医院终端关于供应链需求的呼声,更是医药物流当前着力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背景]零库存最佳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物流行业经常使用“最后一公里”来指代从医药商业企业到终端用户信息化的连接,提高药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形成全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

医院物流是指医院内部的药品、医疗耗材等物资在采购、存储、分发供应以及医用废弃物管理等环节形成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总称,是医药供应链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的是库存管理和最佳批量的搭配。

传统观念认为,库存物资越多,越能保障供应和使用,是企业实力的象征。现代物流管理则认为,零库存才是最佳的库存管理。医院物流管理需要向高效和低耗发展,对医院物流活动进行整体计划、严密组织、系统协调与有效控制,即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保障医院物资的及时供应,让科室和医生满意,利用药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一套运行高效、成本低廉,又能相互约束、相互控制的内部库存与物流系统和制衡机制,合理确定订货量,降低各项相关成本,加速周转,提高物资利用率,保证医院资产的有效运营,防范各类风险发生是解决医院物流问题的关键。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中国医院面临的来自政策、患者、自身的挑战越来越大,医院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善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提升医院的管理和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改进医院院内物流系统运作效率成为必然的选择。中国医院近几年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优化前台医疗管理业务的HIS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为医生临床治疗提供支持信息的操作系统LIS、PACS,为医生提供规范化、标准化辅助临床活动的操作系统CIS等系统上。对医院经营运作的其他很多环节,包括院内物资的成本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分发配送管理等方面却较少涉及,还没有一套国家级、标准化的医药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供医疗机构广泛使用。

[路况]采购供应消耗大

据报道,2008年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的账面医疗用品(包含药品、各类耗材、办公用品、试剂等)采购管理成本为351亿元,相当于医疗用品收入的11.4%。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用品进销差价率为18.8%,近60%不能用于补偿医疗服务的政策性亏损,被内部的采购供应系统消耗。

药品供应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凸显,集中表现为供应商数量多,日常沟通困难,医院与供应链系统无法顺畅对接,订单处理效率低;医院内部药品与医疗耗材库存量大,库房面积紧张,院内配送压力大,药品非正常损耗与质量管理存在风险;医院药品与医疗耗材消耗数据混乱,成本核算困难,业务结款压力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