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工业格局 如果说往年的国际航空航天界都是以美国作为主角,那么今年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首先
--------------------------------------------------------------------------------
一、工业格局
如果说往年的国际航空航天界都是以美国作为主角,那么今年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首先是经过90年代后期“狂”并风潮的一些美国巨头航空企业正在承受由于片面追求“大”而带来的各种苦果。这些新企业由于合并背上的沉重债务,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不仅无法“大展宏图”,就连维持“日常生计”都越来越感到“举步维艰”,从而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业务能力,忍痛关闭或甩掉一些公司认为对未来的发展不是非常有必要的工厂和分公司,以换取现金来偿还债务。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几乎是一口气抛出了其桑德斯子公司、费耳柴尔德子公司、控制系统子公司和航宇电子系统子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疯狂大甩卖”只是为了筹集15亿美元的现金来还债。
现在不仅是美国航空航天界,就是许多金融界和投资界人士都开始认识到“最大”并不能保证“最成功”。
相反,欧洲的航空航天界却在今年刮起了合并旋风。先是法国法宇航·马特拉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宇航公司和西班牙航空制造公司合并成立了欧洲最大的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EADS)。接着在2000年范堡罗航展上,法、德、意、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六个国家发表了一个联合协议,要制订一些使欧洲各国间跨国合作能实现“无障碍”的法律和规章条例。这实际上就是针对美国的“欧洲堡垒”宣言。
接着意大利的阿古斯塔直升机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合并为韦斯特兰-阿古斯塔直升机公司,而欧洲的航天业务正在向欧洲航天工业公司(Astrium)集中,导弹业务也在向马特拉·BAE动力公司集中。
与此同时,EADS还在扩大其成员,一个是意大利金融集团下属的阿莱尼亚航空工业公司,一个是希腊航空工业公司,加上英国在EADS空中客车子公司的股份,新的集团实际上将成为欧洲六国联合的泛欧航空企业,据称最后新集团将命名为JVC公司。
由于欧洲的合并,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界的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EADS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航宇公司,在民用直升机业务中排名第一,在民用飞机领域排名第二,在军用运输机市场排名第三,在航天、军用战斗机和导弹业务上也都跻身于世界领先制造商的行列。英国宇航系统公司还通过连续成功地采购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剥离的控制系统分公司和航宇电子系统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国防工业制造商,名列世界10大国防承包商之首。
欧洲建立“欧洲堡垒”一方面是为了捍卫欧洲自身的航空航天业,另一方面也把目标指向美国,希望通过增强实力向美国航空市场渗透。除英宇航已经在美国稳稳地站住了脚之外,EADS现在约17%的年销售额来自北美市场,并已与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联盟关系。
欧洲对美国出击的另一记重拳是组建联合的研究与发展力量,缩短与美国的差距。由于美国的科研和发展经费相当于欧洲和日本科研经费的总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而欧盟只有1.8%,从而拉开了美欧之间的距离,在有些领域,如隐身能力,欧洲承认至少落后美国25年。组建联合的欧洲科研力量将包括统一调拨经费、统一科研政策以及维护欧洲的成果。
面对欧洲咄咄逼人之势,美国航空航天界感到十分尴尬,因为经过调整后的美国航宇工业界正准备实施向欧洲航宇工业界开放和加强大西洋两岸合作的新战略,于是针对欧洲向美国市场渗透策略,美国航空航天企业也开始向欧洲渗透。最近,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劳拉公司都在拼命拉拢意大利金融集团的阿莱尼亚航天设备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以打入欧洲航天界就是一例。
另一方面,美国的航空航天界的合并又有轰动之举,先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于10月19日令人吃惊地宣布将于霍尼韦尔公司合并,合并交易金额高达400亿美元。但话音未落,3天以后,GE公司声称,他们出价450亿美元战胜UTC,与霍尼韦尔公司合并成立GE/霍尼韦尔公司,创造了航空航天工业界合并的最高交易额纪录。新公司的业务包括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系统、民用飞机等,成为世界第五大综合性的航宇公司。
2000年航空航天界的另一特点是全球航空航天工业正在步入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业在异地无图纸设计和制造、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今年世界航空航天业约有150亿美元的销售额将基于互联网完成,约占总销售额的8%,仅波音公司就有约80%的飞机零件是在网上以电子商务形式销售的。
二、军用飞机
2000年是各国新战斗机竞相亮相竞争的一年。首先是俄罗斯米格设计局的1.44第五代战斗机技术验证机终于实现了首飞,但它与其竞争对手,苏霍伊设计局的S-37前掠翼技术验证机究竟谁能胜出还很微妙。前者长期以来一直受国防部和空军的支持,而后者因为苏霍伊设计局与普京的特别关系,还是有望东山再起,因而S-37的试飞计划仍以比1.44快得多的进度一直在进行着。
在美国,F-22"猛禽”先进战斗机的试飞计划已到了最后阶段,而预计将与F-22形成高低搭配的美国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划已有了突破性进展,参与角逐的波音公司的JSF-32A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JSF-35A都已开始进行试飞竞争。由于美国国防部对这个项目采用了“赢者拿到一切”的新采购政策,即最后只允许竞争胜出者作为主合同商进入下一阶段的工程制造与发展阶段,而出局者只能作为分包商听候发落,因而这场较量对于失败者将是“残酷”的,不仅两手空空,而且血本无归。
欧洲的新机竞争也十分激烈。在柏林航展和范堡罗航展上,欧洲战斗机“台风”、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和瑞典的“鹰狮”都频频亮相,特别是“台风”的宣传攻势更为猛烈,甚至声称它不惧怕美国的F-22"猛禽”。根据欧洲各国的财力,根本“消化”不了三种新战斗机,所以推向国际市场将成为最好的出路。而由空中客车军用飞机公司研制的A400M终于尘埃落定,被选为欧洲21世纪的军用运输机。
2000年出现了许多新概念飞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波音公司的X-45无人攻击验证机,贝尔公司推出的四倾转旋翼运输机,美国国防部预研局领导研制的一系列微型无人机等。在军用发动机方面,美国普惠公司已经向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交付了专门为它们各自的JSF战斗机研制的F119-614和F119-611发动机,而法国斯奈克玛、德国MTU、意大利菲亚特和西班牙ITP公司将联合为A400M研制A138涡桨发动机,罗-罗公司则将研制BR715-TP发动机参与竞争。
此外,印度和韩国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工作也有了一定进展,日本的F-2新战斗机已经开始装备部队。
三、民用飞机
波音与空客继续上演世纪大战,支线飞机继续升温,而干线飞机与支线飞机交汇于100座级市场,形成21世纪飞机市场竞争的一道新风景线。
在波音与空客的竞争中,最有轰动效应的是空中客车公司于6月23日宣布正式商业启动一次可载运550人的A3XX超大型客机项目。在2000年范堡罗航展上,该机一下子就收到了来自酋长国航空公司、法航、国际融资租赁公司的22架订单。接着11月初新加坡航空公司又宣布要意向订购15架、确认订购10架A3XX的决定。面对A3XX的市场开门红局面,波音公司也提出了基于747加大的747X"优雅”计划,声称,747X与A3XX有同样的运力,但研制费用只有A3XX的三分之一,并可提前1~2年投放市场。波音公司另一个惊人举措是,它正和NASA把可以一次载客800~1000人的“飞翼”巨型民用飞机投入飞行试验的准备,预计明年可以试飞。
此外,在其他级别的民机市场中,两个公司也都针锋相对,寸“机”不让,特别在2000年范堡罗航展上都有可观的订单入帐,所以两家公司都表示明年将增加生产率,以满足订单增长的要求。
四、支机飞机
今年中国支线航空急剧升温,根据中外专家预测,未来20年的中国支线客机将成为主流机型,因此中国的航空工业也将把重点放在70座级以下支线飞机的研制与生产上,并与世界主要支线飞机制造商争夺国内外市场,而不会与波音和空客争夺大型飞机市场。中航第一集团刘高倬总经理于11月7日在珠海航展上正式宣布,要集中西安和上海两地的研制和生产力量自行发展一种先进的70座级涡扇支线飞机。接着海航集团公司、美德合资的费耳柴尔德·多尼尔公司和中航第一/二集团宣布将组建一个合资公司,共同研制和生产多尼尔新型支线飞机。
今年另一重大动向是美国再次向超音速运输机计划冲击,而超音速喷气公务机的研制计划已浮出水面。
2000年的支线飞机呈现出十分火红的局面,世界许多支线航空公司开始大量采购支线喷气机用于转型,从而给支线飞机制造商带来了极好的契机。庞巴迪公司以其产品先进、型号齐全继续保持世界头号支线飞机制造商的地位,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却异军突起,该公司以其产品先进、价格相对低廉不断获得大宗订单,在今年的柏林航展和范堡罗航展上更是风头出尽,美国的费耳柴尔德公司也已经以JET系列在支线飞机市场站住了脚跟,与前两个公司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今年支线飞机市场拼杀最激烈的是在50~70座级段,但各制造商也把目标瞄准70座级以上的飞机市场,在这些公司的开发计划中,已经把座级扩大到100座级以上,从而与波音717、空中客车的A318挤到了一起,反之,波音和空中客车公司都各自推出了公务机型把触角下延到公务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