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 周 -------------------------------------------------------------------------------- 连续几个月来,整个舆论空间充斥着暗灰的色调,对.com、电子商务乃至整个互联网
记者 张 周
-------------------------------------------------------------------------------- 连续几个月来,整个舆论空间充斥着暗灰的色调,对.com、电子商务乃至整个互联网的责难俯仰皆是。辞旧迎新“盘点”时,似乎“泡沫”、“Nasdaq跳水”、“垃圾股”、“倒闭”等词汇就是去年收获的全部,而很难让人回想起一年来电子商务领域曾经出现了哪些亮点,做出了哪些成绩。 的确,曾经有许多浮躁的风险投资商和更多的浮躁的创业者,是他们导演并主演了一场经典的“泡沫”悲喜剧,过高的期望扭曲了他们的心态。AOL是成功的,它甚至并购了时代华纳,但AOL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以15年的时间为代价的。而电子商务公司呢,有什么理由让它们承受“雏鸡下蛋”的重负? 新千年已经到来,当我们抹去蒙在眼前的泡沫时,不难发现电子商务仍在砥砺前行。让我们静下心来,从产业的高度,梳理一下电子商务发展的脉络,把握住关键所在,以利于下一步更好地发展。 目前,在中国电子商务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什么?是失去了风险投资的有力支持吗?否,是缺乏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撑。 宏观政策环境:有望逐步改善 青海证券的“数码证券网站”曾开创网上交易佣金打折的先河,原意是想借助电子商务节省成本的功效吸引客户,然而却被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一句“不得擅改原有佣金标准”勒令停止。此事被本报评为2000年的“十大尴尬事件”之一。从理论上讲,证券行业本来是最适合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行业之一,但由于缺乏“游戏规则”,证券电子商务迟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仍旧停留在股票信息的分析和发布上。 其实,不只是证券行业,其他一些行业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尴尬。例如,音像行业发布了《关于音像制品网上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此外,图书、音像制品、医药等行业也纷纷出台了类似的“公告”或“办法”。虽然这些管理规定形成了国内主要行业有关网上经营的规范,但由于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对待新生的电子商务,是“疏”是“堵”,似乎还没有充分的考虑,更不必说起到引导作用了。因此,许多管理规定套用了原有的“离线”管理办法。 值得肯定的是,从国家的立法部门到各个行业的主管,都已经给予电子商务的宏观政策环境建设以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2000年年初,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一项“呼吁制订电子商务法”的议案成为会议的“一号提案”,从而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推向了前台。 8月,信息产业部明确了发展电子商务五大原则。此后,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牵头起草了《关于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若干意见》,并上报有关国家部门进行审议。 据悉,我国即将出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将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在网上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按此纲要,我国将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中心,推出管理办法,然后批准一些电子商务试点,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加以扶持和推广;此外,我国还将成立一些机构,负责网上交易的仲裁。同时,有关电子商务的若干法律法规也正在抓紧起草中。 当然,电子商务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法规政策也涉及到诸多环节,因此整个宏观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可以相信,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将逐步得到缓解。 认证中心初具规模;技术规范呼之欲出;通信设施大幅改善。 基础设施环境:正在迅速好转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史上的大事。CFCA项目于1999年8月30日开始实施,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联合12家主要商业银行共同建设。CFCA 包括Non-SET CA 和SET CA两部分,分别于2000年1月19日和3月30日发放了第一批试验证书。5月10日,中国银行、首都信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和世联公司成为CFCA的首批用户,成功地进行了在线大额支付的B to B电子交易。此后经过密码产品的本地化工作,6月29日,CFCA开始对社会各界提供证书服务,系统进入运行状态。FCA的建成,为建立规范统一、布局合理的全国安全认证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只有制订通用的技术规范,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才能够充分发展。不久前,信息产业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召开了“中国电子商务标准化研讨会”。会议认为,随着电子商务应用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研究和制订电子商务相关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会议对电子商务的技术、数据、安全认证、信息交换、交易模式等标准的制订展开了讨论,并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有一种公认的说法:只有当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5000万左右时,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够真正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目前我国拥有的网民数量不足的现实(据估计约为2000万)决定了我国电子商务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然而,2000年年底,传来了一则足以令所有的电子商务企业为之感到一振的消息:整个业界盼望已久的大规模降低资费总水平和结构性调整措施出台。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上网费用的大幅降低,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网民行列,并延长网民的上网时间;出租电路资费和数字中继线月租费的大幅下调,无疑将起到降低网站经营成本、鼓励企业上网的作用。再考虑到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的开通、各地宽带城域网建设的兴起、包括无线接入互联和xDSL在内的各种接入方式的丰富,可以看到,电子商务所依托的基础设施环境正在迅速得到改善。 起初是热衷于各种模式的创新,后来又把不成功归咎于这些模式。其实,模式本身并没有错,而是电子商务公司作为企业,其自身还显得太过稚嫩。 企业自身环境:还需苦练内功 电子商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电子零售阶段、电子贸易阶段和网上交易市场阶段。其间诞生了众多的电子商务模式,而B to C是最为陈旧的一种,似乎已经“退居二线”,远不如B to B和eMarketplace热门和时髦,不再为人们所看好。然而,我们看到,以my8848.net(时代珠峰)、eGuo、EC123、800Buy等为代表的公司依然高举着B to C的大旗奋然前行,业务量都在迅速提升。即使在美国,虽然Nasdaq连遭重创,B to C销售额却在稳定增长。据统计,2000年美国假日期间网上零售将比1999年同期增长71%,达到125亿美元;到2000年底,全美国的网上零售额将创记录地达到370亿美元。 看来,B to C并没有沉沦,我们也不应该把电子商务企业的不成功归咎于某种模式。my8848.net的王竣涛说得好:“无论是哪种模式,模式本身并没有错,制造泡沫的是那些追求快速、高额回报的风险投资商和浮躁的创业者。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把业务做实、做好。” 的确,电子商务企业连自身的管理还没有理顺,又如何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呢?如果说反馈速度慢、配送周期长、缺货严重、退货困难等是电子商务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无疑在企业的内部。 令人欣喜的是,在2000年里,证券之星和8848公司的物流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1和ISO9002认证,标志着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注重“内功”的修为,并取得了成效。据了解,完善物流体系后,8848的客户投诉率降低了90%以上。 苦练内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苦”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经受资金短缺的严峻考验;二是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理顺各个运营环节。 表面上暂时低迷的电子商务正在迎来更为宽松和有序的环境。2001年,电子商务领域仍将拥有许多新的机会,例如正在升温的eMarketplace、基于无线互联的移动电子商务等。但是,无论是采取何种模式,都要首先认清产业所处的大环境,然后按照正常的企业运作规律来认真运作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