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汕头12月3日电(记者王炜中 杨建华)广东省汕头市充分发挥“百载商埠”的固有优势,经过不懈努力,一个颇具规模而功能、设施比较齐全的开放型商贸流通网络业已形成。去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新华社汕头12月3日电(记者王炜中 杨建华)广东省汕头市充分发挥“百载商埠”的固有优势,经过不懈努力,一个颇具规模而功能、设施比较齐全的开放型商贸流通网络业已形成。去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多亿元,比1998年增长15.1%;在全市国税系统征收的增值税中,来自商业部门的占35.9%。
汕头的商贸流通业历来比较发达,1928年前后就有2000多家商号,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23.5%,故有“百载商埠”之称。汕头设置经济特区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型的商贸流通网络。他们首先把市区这个网络中心建设好,以增强流通的“扩张力”和“凝聚力”。目前,市区已有60多个肉菜市场,鸡鸭鹅、猪牛羊、生猛海鲜、蔬菜和风味小吃等一应俱全。为保证流通主渠道不“断流”,市政府办起3.3万亩蔬菜基地,20个年饲养总规模超20万头的养猪场,存栏蛋鸡27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和总面积3.62万亩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同时,先后投资近5亿元,兴建了食品、水果、电器、水产品、工艺品、机动车辆、高新电脑、装饰材料等27个专业市场,形成了潮汕路、火车站和黄河路三大市场群,成为市区物流、信息流集散的枢纽,吸引了国内20多个省、市客商前来经营,年成交额达17.66亿元。各类超市、专卖店、直销店、连锁店、精品屋等如雨后春笋,遍布市区大街小巷。万客隆、肯德基等外资零售业也前来加盟。中外合资的正大万客隆选购中心,去年营业额达3.82亿元,成为粤东的购物热点。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有的放矢地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近年来,他们先后在武汉、成都、石家庄举办“汕头经济特区商品交易会”,共计签订625宗购销合同,总交易额达66.94亿元。去年7月,在昆明举办了大型商品交易和经贸洽谈活动,推动“汕货”挺进西南市场。中央作出开发西北的战略决策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组织名优特新“汕货”进入西北市场,并选择西部辐射功能较强的商贸城市,建立“汕货”营销中心,组织“汕货”参与边境贸易。商品流通企业也积极扩大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足迹遍及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仅市属国有、合作商业企业,就在国内设立各类经销点、推销店和办事处500多个,每年销往外地的商品占这些企业总销售额的60%以上。
汕头市还注意发挥经济特区的“商品”作用,向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并加强对外交流的“舞台”。去年10月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全国商品(汕头)交易会,就有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0多个省市的企业参加,1200多个摊位没有虚席。今年10月的第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暨第六届潮汕美食节,又有日本、美国、法国、瑞士、南非、巴西等16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9个省市的企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