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物流管理 >> 内容

【头脑风暴】创新不易,贵在坚持——听创新践行者谈创新坎坷路
字号:T|T 2014年12月26日10:41     运联传媒
  • 创新艰难,因为这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是九死一生的挑战。行业有创新才有进步,企业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者应值得尊敬!

对话嘉宾:

 

魏文风 合众阳晟创始人

 

刘培军 快行线物流董事长

 

王 戈 猫屋创始人

 

主持人:

 

刘则治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刘则治:今天的三位嘉宾,都参加了去年最后一公里论坛的创新PK赛,一年之后,企业发展状况怎样?

 

王戈:如果是打分的话,我起码打60分。一年了,我觉得活着是最重要的。

 

刘则治:过去一年,猫屋的发展有没有达到您的预期目标?

 

王戈:我觉得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试错”。为什么呢?去年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时候,猫屋已经设计并且完成了立项,通过扫码拉到天猫、淘宝上进行二次购物。同时,在今年4月份已经开始了O2O线下互动,通过游戏、反拍卖等等。甚至带着我们的民兵去看生产基地、农场销售,一步一步都是在“试错”。

 

刘则治:魏总,您给自己的模式打多少分呢?

 

魏文风:我们创造了一个历史,拿了奖之后一个月公司就崩掉了。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个教训很好,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不是很在意合伙人以及他的背景,但后来市场越做越大,又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结果因为个别人的不理智,导致经营上出了问题。其实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之前的合作商保护自己的利益,但对于他来说是情理之中的,但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后一根稻草,结果就直接就崩掉了。

 

刘则治:刘总,快行线去年发展状况怎么样?

 

刘培军:如果打分的话,我可以给快行线打80分。为什么呢?首先,我还活着,还坐在这儿,还能跟大家见面。那么我就及格了。其次,多亏我是创新,而不是创业。如果去年我是用这种模式创业的话,那今天大家肯定见不到我了。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叫“两段式生鲜宅配”的模式。基于什么呢?基于全国这么多比较成熟的网店B2B,基于全国这么多能够为普货电商服务的B2C,把冷链跟B2C有机的结合起来。当时我们用G7的系统去跟商家、快递、末端串起来,做这种两段式的模式。一年下来,这种模式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往下走的路真的很难,不仅难在货量上。我一直觉得,整个生鲜电商行业还是像几年前一样,呼声很大,但是真正的单量很少。为什么这种创新模式失败了,还能给自己打80分呢?毕竟生鲜电商只是快行线4类服务的一种,其他三类客户——超市供应商、连锁超市和连锁餐饮方面快行线有了飞速的增长。更给快行线加分的是,去年一年我把快行线全国17个网点由联盟制全部变成了100%全资和60%控股的企业,也就是说真正打造了一张自己的网络。

 

刘则治:我们说“模式很重要”,但是模式的落地实际上是核心。刚刚刘总提到,生鲜整个行业还没发生改变。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是不是二段式提出的太早,业务上还没有推进?

 

刘培军: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我曾说过:“趁水没来之前,我去筑渠引水。”我现在还是坚持我的观点。生鲜电商早晚会爆发,如果不把渠做好,水溢出来之后往哪儿流?我有渠道,肯定会往我这儿流。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我还是一直在坚持。

 

刘则治:再往下走,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顺丰会给您带来怎样的冲击?

 

刘培军:2012年开始跟天猫合作,从车厘子到千岛湖大鱼头,再到年末的阿拉斯加捕捞季,全国整个冷链都是由快行线来完成的。两段式,是把两个非常成熟的行业给结合起来,但是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单量不足以支撑一个专业的团队来做这种专业的事儿。最早在观察顺丰的时候,顺丰优选当时是自己的物流,只是为顺丰优选服务,每一单的配送成本可能要几十块钱。这种价格根本不足以去服务其它客户。但是让我相信顺丰能够从事冷链配送,是顺丰优选跟顺丰大网并网的那一刻,大概是在2012年11月份。为什么要并网?就是因为顺丰优选接的单量太少了,一定要并入物流大的体系才能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干线成本。

 

刘则治:魏总,您觉得合众阳晟出现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不一样的判断?

 

魏文风:从创业的角度出发,可能不经历这个事情就不考虑这个事情。经历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反思,在选合伙人、创始人的时候,一定是要价值观一样。另外,在出现争议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退出机制,要有一个保护公司的机制。我们做IT出身的很看重兄弟情分,都是大家平分,这样会让你的风险系数加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刘则治: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有没有提前去做一些事情去规避这个风险?还是风险到了才感受到冲击?

 

魏文风:这个事情应该是我们做了一年多,在业务发展非常快的时候,就开始已经有苗头了。当时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沟通或者是和稀泥的方式能够达成一种稳定,等稳定后再研究一个很好的退出机制。最终结果还是Hold不住。

 

刘则治:所以创新企业有的时候跑得快,反而没有时间修整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最后我想请问王总,从您的角度看猫屋发展到现在碰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戈:去年,我们自建了很多门店,我告诉我的团队锻炼身体,保卫自己;锻炼肌肉,防止挨揍。当我们看到有一千、两千、三千黑客的时候,我把我的店全砸了。这是我去年一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说到痛点,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叫“变化”,就是基于现在时代的变化,过去单一的渠道经营到全网全渠道经营,从品牌的营销到基于社区的消费部落的营销,从人走茶凉的弱关系到微部的强连接,从组织架构的阶梯性到项目矩阵的组织结构,从职业经理人到合伙人,从股权集中到众包众筹。这所有的变化,如果不跟上,我们是否还能活一年?这是一年来,我们新的思考。

 

刘则治:怎么去预测猫屋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现在的布局是怎么样的?

 

王戈:互联网真正带来的就是连接,而我们就用现在最流行的“连接彼此”。因为世界上有两个词,一个叫温度,一个叫刻度。我们连接的是温度。不论是摸沙发,还是摸木头,甚至摸木头上面的茶叶,体感都是不一样的。互联网时代,一定是温度。所以我们用“邻家男孩”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温度连接。

 

刘则治:未来,魏总有什么样的打算?

 

魏文风:论坛上午感受最深的几个关键字:连接体、去中介、集体智慧等等。我们希望成为各位物流人背后的那个人,做一个长线+短线+末端的连接体。把一些城市的东西连接起来,把长线资源连接到短线区域,让“区域小霸王”能够做到垂直类目的行业解决方案。之前我们是大三方,大三方就要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办法养活这家公司。实际上这个公司如果不是很健康,你是没有办法长久运作下去的。假如继续用三方的模式做下去,市场肯定有,因为这个市场空间足够大,我们担心的是模式的生命力、可持续性和未来它能创造的价值。怎么让这个行业里面所有过剩的资源能够被需求者看到?为什么现在O2O这么热?因为移动互联能够让一个普通的用户很便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服务,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撑下,在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大背景下,会让所有的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体现出我们的整个价值,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刘则治:现在有不少玩家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也有一些垂直型玩家逐步把资源释放出来。将来您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怎样避免再次出现之前的情况?

 

魏文风: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百世现在最火,云仓+快递+快运。但是大部分他们还在做标准件,我们是定位于非标件,这个类目90%都是走专线。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专线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去做标准化,最后让客户有很好的服务体验。我们会保障用户的利益,这个体系让整个成本、运营、效率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不担心有竞争者,因为我们不做业务。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连接起来。说实话,中国物流整体的运作效率大家都不满意。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整个信息流没办法打通。大家会有各种整车信息、三方信息,包括我通过关系拿到这个信息后希望从中捞一笔。但是在移动互联大背景下,不是说十年以后所有的企业都会联网,所有的物流需求都会在平台上面,希望十年以后,用户能够在我们这里发出需求,由我们来做逆向物流。这里面的想像空间和这种基于供应链的价值、用户的价值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刘则治:说到底你比竞争对手走的更快,然后你比他更懂。所以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刘培军总,您怎么看待未来?

 

刘培军:这个也是我想表达的,今天来参会有些感受,因为最近这几天上海仓库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在上海已经住了一段时间了。白天约投资人谈发展战略,晚上在仓库和工人一起交流。所以天一脚,地一脚,也想过很多东西。参加了好几次运联主办的最后一公里论坛,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用年龄在奔跑,因为我发现每次来参会的嘉宾思想非常年轻,思想跳跃,就像运联的主旨“思想驱动变革”。这是其一。其二,创新和创业的相同点,就是无论是做创新的工作,还是做创业的工作,一定需要三个“量”。首先,有胆量,敢去做;其次,有力量,能去做;再次,有肚量,和团队一起做。这是创新和创业的相同点。但是创新和创业也有不同点,创业创不好会死掉,创新创不好无非就是一个试错。就像“模式创新”这几个字,“模”字掉了一半,变成了“莫式创新”,但创新还在。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创新的心态一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