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4年全球乳业20强报告》的全球10强排名中,唯一的一家亚洲乳企在一群欧美乳企中特别抢眼,更加令人注目的是,这家亚洲企业不是来自于发达的日韩或富裕的西亚,而是来自中国。
7月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4年全球乳业20强报告》的全球10强排名中,唯一的一家亚洲乳企在一群欧美乳企中特别抢眼,更加令人注目的是,这家亚洲企业不是来自于发达的日韩或富裕的西亚,而是来自中国。这个全球10强中唯一的亚洲乳企就是中国的伊利集团。专家认为,伊利成功进入10强, 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全球布局的供应链不断发力,使其真正做到了“用全球的资源服务中国的市场”,这也是今后全球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把控全球资源供应已经成为成为世界乳业巨头的必要条件。在2014年全球10强中,各个企业的供应网都已经跨越国界,遍布全球。比如总部位于瑞士的雀巢,在45个国家运营着 91个奶品工厂,而总部位于荷兰的皇家菲仕兰坎皮纳,旗下也有欧洲多国的2万多奶农,200多万头奶牛。
伊利当然也是如此,2013年以来,伊利的“全球织网”战略进一步加速,在新西兰南岛投资奶粉项目,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开展战略合作,并在荷兰设立欧洲研发中心。而另一方面,与其他全球乳业巨头相比,伊利的全球供应链还有几个特别之处。
一是分布平衡。伊利的供应链南北半球皆有,实现了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全覆盖。伊利在全球的布局分别位于新西兰、美国、意大利,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战略思路。比如去年上半年,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牛奶产量减少,而伊利在美国、意大利的供应则可以保持稳定,保证了全球供应。
二是策略清晰。用伊利自己的话说,“先打桩,后织网”。这正是一个新兴市场的企业进入乳业传统强国地盘时所采用的聪明战术。比如在美国,伊利与最大的牛奶公司DFA展开战略合作,DFA是全美最大的牛奶公司,拥有遍布全美48个州的密集销售网络,在业界名气非常响亮,是“卡夫”、“迪恩”这些美国最大的食物生产商的供应商。在2010年的时候,DFA的液态奶分销总量就已经达到了27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当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奶产量的总和。换句话说,伊利靠与DFA合作的这个“桩”,织下了获得全美奶源的网。这是伊利全球供应链分布稳步推进的原因。
三是强调全球供应链的共赢。伊利国内供应链的特点,就是共赢。而当伊利的供应链走向国际后,又将这个传统带了出去。伊利在新西兰投资的奶粉项目就是典型一例。在该项目动工后不久,伊利就与新西兰当地的牧场主签订了供奶合同。新西兰坎特伯雷当地的牧场主非常高兴,表示与伊利这样的国际乳企签定了长期合同,就能更放心地给牧场增加投入了。伊利的投资给当地经济注射了一镇强心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加上我们人口规模的压力,国内养殖业可用土地越来越少,与人民生活提高对农畜加工产品的需求形成了明显矛盾。我们期望利用国外优质的种植和养殖资源,发展我们的养殖业和加工业,生产更多的优质农畜产品,让全球优质的自然资源满足国人健康生活的需要。”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