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间,国家着力推进工业“两化”融合,促使传统工业向自动化、信息化发展,进入“十二五”,两化深度融合依旧是传统工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而水泥行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许多水泥企业均已实现生产、管理、销售自动化运作,山东申丰水泥正是这些企业的代表之一。
“十一五”期间,国家着力推进工业“两化”融合,促使传统工业向自动化、信息化发展,进入“十二五”,两化深度融合依旧是传统工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而水泥行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许多水泥企业均已实现生产、管理、销售自动化运作,山东申丰水泥正是这些企业的代表之一。
据了解,早在公司成立之初,申丰水泥就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于2006年底开始上线金蝶K/3系统,但是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拓展,原有的K/3系统逐渐不能满足集团的各项需求。经过多方面的调研,申丰水泥于2012年1月正式上线NC系统,该系统以企业业务信息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为基础,以业务过程控制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应用运行平台,集公司财务、计划预算、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并加以扩展,建立了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申丰水泥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流程。
为进一步加强集团生产管控,及时了解生产设备运行状况,2012年5月,申丰水泥正式启用MES系统,MES系统的接入实现了集团DCS系统的远程监控管理。DCS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远程监控调度、安防监控联动报警、设备巡检管理、COA办公、网络控制、人员定位等等,该系统方便集团领导、调度中心时时查看各分公司DCS系统画面,及时掌握各分公司生产运行情况,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DCS系统远程监控的实现,也进一步巩固了申丰水泥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集团信息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实时查询和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了生产管控体制,促进了公司管理升级,提升了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厂区生产实际状况,申丰水泥于2012年6月计划上线人员定位系统,并于8月开始实施一期工程(一期工程共设计人员定位区域30处)实施。该系统由杭州云天计算机软件公司开发,主要是通过监控中心主定时对各关键点安装的读卡分站进行数据巡检和信息采集,数据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将人员动态分布在主计算机界面中得以实时反映,从而实现区域人员状态数字化管理。该系统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厂区人员的管理及安全防范,深受好评。信息化建设简化了企业管理,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
1、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摸清企业家底。统一建设的信息系统能大幅度提高信息应用的范围和成效,将单一部门内部使用的数据信息变为公司统一管理、共同分享;信息共通还将企业生产资料资料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财务信息等加以整合、梳理,摸清了企业的“家底”。
2、规范业务流程,促进业务拓展。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整合、优化和固化,促进了业务规范和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新建单位、新增业务单元,也能迅速应用成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保证了业务发展的规范和高效。截至2011年底,申丰水泥各项系统建设项目共梳理了2553个业务流程。
3、实现精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系统的建立使得企业的管理链条延伸到管理、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之中,增强了管理精度;同时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模式,将人与物流动转变为电子流动,将手工操作转变为系统自动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强化过程管控,促进源头治理。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把业务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强化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及关键环节的控制;数据的集中管理、业务流程的固化以及系统操作的可追溯,还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大幅度减小违规的可能,从而促进了源头治理。
5、辅助分析决策。统一的信息系统,在全面、及时、准确的业务数据基础上,提供强大的业务研究与分析功能,有效支持了战略决策、业务分析和方案优化。
从2006年K/3系统的上线到2012年DCS系统的全面运行,申丰水泥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6年的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了申丰水泥各项业务的管理创新,在信息系统建设方法、建设过程和深化应用中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有效提高了申丰水泥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