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241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企业物流 >> 内容

江苏省电力公司实现计量检定配送的集中集约集成
字号:T|T 2012年12月19日09:58     国家电网报
  • 2011年7月28日,江苏公司省级计量集中检定基地正式投运。作为“大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借助系统化设计、精益化管理、信息化管控,不断创新、突破,于去年11月底,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并在今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智能电能表质量管控检查中,取得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截至11月23日,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中心已为全省配送电能表超1000万只,为当初设计规模的1.5倍。这是江苏公司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实现计量检定配送“集中、集约、集成”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之一。

 

2011年7月28日,江苏公司省级计量集中检定基地正式投运。作为“大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借助系统化设计、精益化管理、信息化管控,不断创新、突破,于去年11月底,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并在今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智能电能表质量管控检查中,取得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创新驱动 不断提升效能

 

弯腰、取表、装表……在计量检定车间,多个灵巧的机器人正在把一只只电能表准确无误地挂到检定台体上;检定完毕后,又把电能表准确地放回旁边中转料架上的周转箱,然后由AGV自导引车进行输送。检定机器人和一个熟练的电能表检定员没什么两样。

 

“每个检定机器人都有一个智能的"眼睛",这个眼睛既能准确地判断挂表位置,还能识别周转箱内电能表的放置方向,当然还可以精确地记住每只电能表的资产号。”省级计量中心副主任蔡奇新说。

 

这些灵活的机器人,是江苏电科院(300215,股吧)电能表自动检定系统预研项目的一部分,明年7月,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自动化检定检测系统与自动化库房将正式投入运营,届时,不但电能表检定能力将大幅提升,而且人工成本也将得到有效降低。

 

依据年工作时间250日、日工作时间7小时,平均日检定量3.2万只电能表进行测算,自动化检定系统年检定量将达到800万只。“之前采用的人工检定模式,需配置试验、检定等人员近百人,而采用自动化检定模式,设置集中监控、设备维护人员共计约30人。”江苏电科院副总工程师王忠东说。

 

不仅如此,该套检定系统还配以柔性化、模块化设计,大幅提高了检定工作的可靠性。

 

据介绍,目前,业内上线的自动化流水线检定系统大部分是由几条流水线单元组成,当某一单元出现故障时,会造成生产量缩水20%~30%,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而江苏公司所采用的自动化检定系统,是由200多台检定台体组成,单表位模块化设计,把系统故障的影响范围缩小至单个表位,也就是当某个单元台体出现故障时,对当天检定量的影响也仅约为计划量的0.5%,而当某个机器人出现故障时,对检定量的影响最多也只达5%。

 

科学谋划 做好顶层设计

 

没有基础,再奢华的建筑都是空中楼阁。对于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而言,这基础,就是该公司针对“计量检定配送的集中化、集约化、集成化”做出的科学顶层设计。

 

自2010年起,江苏公司就计划用3~5年时间全面建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12年计划新建用电信息采集900万户,实现50千伏安及以上客户用电自动采集全覆盖。

 

面对超大规模的使用电能表的需求,江苏公司在省级计量中心的建设中,运用系统理论,充分考量集中检定配送相关业务和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协同性和动态平衡性,进行总体设计,其中,变革了原有的计量体制,并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对全省计量业务和设备资源进行集约、整合、优化,将全省13个地市公司共同承担的计量器具检定及资产管理业务统一集中到省级计量中心。

 

“检定配送业务省级集中后,场地面积、试验设备、从业人员大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实现了业务流程、作业标准、过程监控的"三统一"。”江苏公司电科院计量中心主任黄奇峰说。

 

2011年7月28日,江苏公司计量集中检定基地正式投运,年检定设计规模单相电能表600万只,三相电能表60万只,低压电流互感器40万只,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计量器具集中检定配送基地。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由省级计量中心直接配送到全省13个市公司、58个县公司,共71个二级库房。计量检定业务的省级集中,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电能表、低压电流互感器集中检定业务获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整体授权,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计量器具集中检定业务授权的单位。

 

有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检定量在原设计基础上逐月提升,正式投运第一个月检定量就达到了设计的理论值,第二个月开始超额完成36%。2012年3月份,单月检定配送电能表超100万只,创单月产量历史新高。目前日检定量已达到32000只/天。

 

精益管理 实现质的飞跃

 

表计检定合格加封是表计检定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由于铅封每天的使用量较大,人均使用780只/天,而一盒铅封只有10板,每板20个,共200只,过多的铅封、纸板、纸盒加起来会使得桌面杂乱,单个铅封也易掉到地上,甚至丢失。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室内检定室单相检定班通过在空闲的时间将48个铅封梳理在一起,拧成一束,用时只需轻轻一抽,电能表检定装置一面电能表的数量正好是48只,使用完一束铅封正好一个不剩,保证了每只表都打上铅封,若有剩余,可快速排查出来,及时解决漏封的问题,每月能提高5%的工作效率。

 

本着“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的理念,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质的提升。

 

在科学调配作业环节上,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运用ECRS技术(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对检定、配送作业进行优化,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作业环节统筹;重新设计工作流程,简化整个业务流中的步骤与环节,减少工作的不规则性和闲置时间;对于多个方向突变的作业进行合并,形成一个方向的连续作业,实现工作器具、作业环节、系统控制等有机结合;找出作业时间最长的工序,并联运行非串联工序上的其他环节,实现效率最大化。

 

其中,江苏公司省级计量中心将PTS法(既定时间标准设定法)与样本法相结合,对每个作业环节所需的时间进行科学测定,进而确定最有效的检定方式。如在电能表的检定过程中,同时进行上一批成品表的交接入库、下一批计量器具的领取,以及其他装置上电能表的上装、下装、铅封、贴印证等工序。同时,运用人机联合分析的方法寻求检定过程中人员的最优工作分配方案,缩短检定各环节所需的时间,充分利用人力、设备和场地,达到“设备没有闲置时间、人员没有等待时间”的高效目标。

 

经过严格的监控与测算,流程优化后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单相电能表从取待检表到成品表交付,整个检定批次的完成时间大为缩短,工作效率从原来分散检定的180只/人·天,提高到672只/人·天。

 

信息支撑 实现全局管控

 

超大规模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对计量业务进行全局性的管理,对作业细节进行实时监控,对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深度挖掘、融合共享,实现规模效益与精益化管理。江苏公司在计量检定配送业务的省级集中过程中,信息化的先导、软化、替代、增值和优化等作用得到较好体现。

 

在计量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江苏公司自主研发了计量运营管理系统。系统以计量资产管理为主线,分采购到货、计量资产、新品库存、集中检定、成品库存、物流配送、现场运行、资产装拆8个关键环节进行管控,数据与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购电侧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实现无缝对接,系统功能从计量专业角度贯穿营销服务业务,且各环节紧密衔接、相辅相成。

 

通过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统筹全局,监控细节。例如,江苏严格执行关口计量装置每季度现场周检制度,系统显示392个统调关口现场检测的误差分布,2011年误差全部在国家规定允许误差的60%以内,说明装置运行可靠,计量准确。江苏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覆盖专变客户22万户、低压和居民客户超过1700万户。系统可以跟踪到每一个终端,甚至是每一个客户、每一只表的实时数据,并进行监测分析,一旦发现故障或异常,自动转入营销业务稽查,将管控从事后向全过程转变,切实保障供、用电双方的利益。

 

计量资产管理从采购到报废,实现了整个业务流程的在线监控和闭环管理,为全口径采集电能量信息、全过程质量监控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图 工作人员开展电能表检定。

 

图 工作人员在监控室监控检定过程。

 

图 工作人员将电能表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