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供应链 >> 内容

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创新模式
字号:T|T 2011年03月09日09:54     e-works      作者:佚名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汽车产业是我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13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以超出美国300多万辆的绝对优势,跃居全球最大车市,这意味着我国走到了由“汽车制造大国”到“汽车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汽车产业是我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13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以超出美国300多万辆的绝对优势,跃居全球最大车市,这意味着我国走到了由“汽车制造大国”到“汽车制造强国”的转折点。然而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相比欧美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汽车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多的关心如何有效提高产品的开发速度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降低生产成本,分散风险。

汽车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10331家,整车制造商100多家、汽车经销商20000多家,因此这种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而是实现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问题。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改变企业以往产、供、销“纵向一体化”的模式,构建企业战略联横向一体化”的新型战略模式,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与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等要素,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汽车产业供应链是一个既复杂又典型的供应链(见图1),包括从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应到整车交付到最终用户手中的所有流程,既包含运输、储存、加工组装,车辆配送及维修保养等物理流程,也包含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交换。根据整个链中每个节点企业所处的位置可以将汽车供应链分为三个环节,即由原材料制造商和汽车零配件制造商构成的供应链上游、由汽车供应链上处于核心地位的整车制造商构成的供应链中游和由汽车销售商及最终用户构成的供应链下游组成。目前全球汽车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发展动向是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化革命(E-SCM),其根本优势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汽车产业供应链上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供诸如信息自动处理、客户订单执行、采购管理、存货控制以及后勤配送等服务系统,从而提高货物和服务在供应链中的流动效率,最大限度的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从整车生产商的角度,首先分析汽车产业整车生产厂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然后据此得出汽车行业构建E-SCM的必要性并设定实施E-SCM的目标;最后阐述我国汽车行业实施E-SCM的所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将对汽车产业在电子供应链的构建和实施中起到借鉴作用。

二、整车生产厂宏观与微观环境分析

 1.整车生产厂的宏观环境分析

对宏观环境的分析采用PEST分析法,即P(政治)、E(经济)、S(社会)、T(科技),每一部分从整车生产商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两部分展开。

(1)政治环境(P)

国家通过降低汽车消费税、出台十大支柱性产业政策支持、小排量汽车解禁、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等手段支持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出口也有大幅提高;但是,2006年时我国入世后汽车业的最后一个保护年,整车关税降到25%的最低值,国家对汽车生产厂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滞后给汽车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2)经济环境(E)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国内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使得汽车企业资金来源更加宽泛:但是,人民币升值的加剧态势将使我国汽车产业失去价格优势,影响汽车产业的出口。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涨价等生产成本的提高,迫使整车价格下降,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3)社会环境(S)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人均购车年龄在35岁,购买者年轻化趋势形成新的消费信贷观念;但是,攀比心理使得自主品牌不具有国外品牌的口碑优势;

(4)技术环境(T)

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稀土合金、电子导航和自动化控制的应用给国内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带来更多的机遇;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汽车的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欠缺。

2.整车生产厂的微观环境分析

对整车生产厂微观虾境的分析从潜在竞争者、现实竞争者、供应方、买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潜在竞争者分析

我国整车生产商面临的潜在竞争者主要是跨国汽车集团。相比这些潜在竞争者,我国整车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本土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成本优势主要是整车生产厂家在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研发与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税收成本上的优势:本土化优势足指我国生产的汽车与本国消费者的偏好更加适应,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需求偏好的相似性,价格是最主要的购买因素,对品质、安全标准、环保指标并不过分关注,因此更能迎合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心理;技术后发优势主要是FDI的进入,很多跨国公司将某些技术开发带到中国,我国同这些企业在人员与合作往来过程中,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我国民族产业技术创新有着示范、刺激作用。

(2)现有竞争者分析

整车生产业的竞争主要是本国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与在本土的整车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由于汽车产业链条的庞大性,整车企业与企业之问的竞争主要通过其所掌控的供应链竞争全面体现,正如美国供应链管理专家Matin Christopher指出“2l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3)供应方分析

整车企业面对的零部件厂商众多,与每一个零部件企业的关系都是相互独立经营,这样的经营方式有利于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也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整车与配件商之间由于信息不畅,引发信息延迟、协作不良、库存难以降低等问题:配件商若能及时掌握供应链的相关信息,就能与整车厂协作研发,共同开辟市场,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买方分析

整车企业的买方主要是下游分销商与最终消费者,汽车分销商面临产业风险、合作风险、产品风险、资金风险等诸多压力,在选择购进方时比较慎重,但是也有与整车厂建立紧密合作的强烈要求。另外,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分销商及整车厂面临的压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