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连锁经营 >> 内容

我国连锁零售物流系统特色及运作模式研究
字号:T|T 2010年09月25日09:42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作者:佚名
  • 1 引言 从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到售后服务,零售企业各个业务环节都要有高效的物流系统来保障,建立高效企业物流系统是连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是构建物流系统的首要步骤。投资过大的物流运作模

1 引言

从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到售后服务,零售企业各个业务环节都要有高效的物流系统来保障,建立高效企业物流系统是连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是构建物流系统的首要步骤。投资过大的物流运作模式容易造成浪费,而过分保守的物流运作模式,又会制约企业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物流运作模式是成功构建企业物流系统的前提。目前已有不少连锁零售业物流方面的研究成果?1?~?3?,但物流运作模式选择方面还缺乏量化分析的依据。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的特点及现有的运作模式,提出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2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特点

2.1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特点

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在国内零售业态?4?主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除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外,其他六类的连锁化进程比较快,尤其是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每种业态都有其特定的市场。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既有一般零售业物流的特点,同时又要符合连锁经营的原则,呈现出如下特点:

(1)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形成规模效益。各门店的商品统一由总部采购,按照统一的营销策略和各分店对商品品种、规格、包装等的要求,统一储存和配送。从而实现以大批量进货来获取折扣和延长付款期限的机会,形成规模效益。如联华超市大约80%的采购权集中于总部,只有那些没条件集中的才下放给各分店采购。

(2)商品种类繁多,配送和仓储要求多样化。零售业(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销售的商品的品种繁多,涉及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等。因此对配送和仓储的要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对于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卫生和保温措施--食品冷链物流,据统计,上海的超市/大卖场的冷链商品占销售额的20%以上。而对于易碎易压物品(如电器,高档的玻璃制品等)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也要有专业的操作和运输要求。

(3)配送量波动大,订货频率高,时间要求较严格。零售企业的销售量受随机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如促销)影响较大,造成门店的配送量波动大。对于仓储空间等资源有限的门店,一般要依靠提高配送频率来满足需求,有些小型便利店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而且配送过程有时间窗限制,如限定某个时段到货。

(4)服务内容多样。 连锁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和批量进货,每次进货量大,因此一般供货商都以大包装供货,而连锁门店销售时要拆零,有时还因特殊需要,要对货物进行简单加工,因此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要具备拆零、分拣、包装和简单加工等功能。

此外,连锁零售企业的业务特点还要求其物流系统具备高效地处理退/换货的能力。一方面,因为连锁零售业(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货损率比较高,造成退货频率和数量也比较大。另一方面,零售商品的更新换代的频率较高,如时尚商品或季节性强的商品。

2.2 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系统的特殊性

2.2.1相当数量的连锁零售企业网点少,且分布过于集中(只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小区域经济框架制约,使国内连锁零售企业(特别是某些隶属于地方或部门的商业连锁),只能在所属行政区域或本部门管辖范围铺设网点,而不是按照经济合理性原则进行网点布局和扩张,导致网点总数少,分布过于集中,造成采购和配送量小。

2.2.2从整体上看,单体规模和容量比较小,每个网点配送量少,频率高。国际连锁巨头的特大型超市单体面积可达10 000m2左右,而一般的大型和中型超市面积也分别在5 000m2(商品种类在10 000种以上)和1 000m2左右。而我国一些大城市超市的单体面积约在500-1 000m2,商品品种平均在3 500种左右。因此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小规模(容量)的门店每次的配送量相对较少,配送频率高。

2.2.3物流服务市场还不完善,物流服务市场采购的比率低。 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形成的时间还不长,物流服务水平不高,而且国内物流服务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导致国内很多连锁零售企业选择自营物流。

2.2.4很多自营配送中心管理不规范,机械化和智能化作业水平低,统一配送率不高。我国很多连锁企业是在传统的粮油、副食、商业百货等企业基础上组建的,本身拥有一定物流资源,而第三方物流市场还不完善,使国内不少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选择了自营物流。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影响,致使连锁企业难以根据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必须的改造和重组,有些物流中心还只是仓库的功能。加上配送体系的不规范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水平低,导致物流服务水平低,影响了连锁企业的正常经营,致使很多连锁企业不愿统一配送。以连锁超市为例,其行业平均商品统一配送率仅为50%,最高的也不超过90%?5?。

2.2.5物流系统建设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国物流服务市场还不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经验,而物流系统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尤其是自营物流,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政府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制订相应的法规,贷款,税收上的优惠等。例如,上海市政府为上海连锁企业对外扩张上制订了比较成熟的扩展战略和方法。

3 主要物流运作模式

连锁零售业物流系统是其所从属的消费品供应链的终端构成环节,也是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最重要环节,是对连锁经营的物流活动的整合,涵盖了从商品采购到商品销售的整个物流全过程。根据提供物流服务的主体不同,一般将其运作模式分为以下四类,各有特点(见表1)。

·自营配送模式。就是连锁零售企业自筹资金建立配送中心的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TPL)。就是连锁零售企业将其物流配送业务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来运营的一种运作模式。

·供应商配送模式。就是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商品配送,各连锁门店向供应商发出订单,由供应商直接将连锁零售企业采购的商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送到各个门店。

·共同配送模式。共同化配送是多家连锁企业为实现整体的物流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并由出资企业共同经营管理,为所有出资企业提供统一配送服务的物流模式。

4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决策评价

4.1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决策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上述四种物流运作模式各有特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成为构建企业物流系统的首要问题。目前在连锁零售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方面还缺乏量化分析的依据,因此本文在上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零售业物流系统特点的物流运作模式选择指标体系(见图1)。

4.1.1 成本因素。在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投资规模、风险及现有资源利用等因素成为影响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的重要方面。

(1)投资规模:指某种物流运作模式的投资规模。

(2)投资风险:投资某种物流运作模式必须承担的各类风险,如技术的过早更新换代造成技术提前贬值,设备掉价等。

(3)物流作业成本:某种物流运作模式下的物流作业导致的直接成本(包括采购费用、仓储费用、订货处理费用、包装加工费用、运输费用等)。

(4)与企业资源配置产生的组合效益:企业资源配置包括对资金、设备、人力、信息等的配置规模、配置结构和配置方式等。现代连锁业中,不同的物流运作模式在现有企业资源配置下,会产生不同效益。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效益最大的模式。

4.1.2服务因素。服务因素表明连锁零售企业运作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而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多样性,灵活性、准确与及时性等)也反映了某种物流运作模式与企业发展战略(包括业务定位)的匹配程度。

(1)服务的灵活性(应变能力):狭义上主要指应对突发情况(如紧急配送)的能力,而其广义的理解还应包括该物流运作模式适应连锁企业发展的能力。

(2)服务的多样性:是指能提供多种物流服务,如仓储、简单加工、包装、运输等。与只提供单一的运输(仓储)功能的传统运输(仓储)企业不同的是,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具备提供全面物流服务能力。

(3)送货及时率和准确率:反映配送能力的关键因素。

4.1.3政策因素。主要指政策环境。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巨大,任何决策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才能执行,另一方面,一些优惠的政策也会使企业在决策上有所倾向,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物流服务市场和连锁企业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对连锁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决策会产生很大影响。

4.2 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的AHP评价方法简述

根据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可以应用AHP法对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决策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分析步骤如下:

①对各层元素进行编号(如图1所示)。本模型分四层:A?B?C?D,各层的要素构成:B=?B1? B2? B3?;C=?C11?C12?C13? C14? C21? C22? C23?;D=(D1? D2? D3? D4)。

②求判断矩阵。根据前面给出的层次结构模型每层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数值列表,得到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以上一层某要素作为评判规则的前提下,本层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该重要性评分可采用Delphi方法(即专家意见法)求得。

③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先进行层次单排序,即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上层某因素(评判规则)而言本层次与之相关的因素的相对权重,即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就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如果上述结果不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则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得到各级要素对上一层相关要素的相对权重后,可从最上层(A层)开始,自上而下求出各层要素关于系统总体A的组合权重(也称系统总体权重);在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的前提下,D层中组合权重最大的那个元素对应的模式最佳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