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统计数据 >> 物流统计 >> 内容

2007年上半年交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字号:T|T 2007年07月13日10:52     中国水运报
  • 今年以来,交通行业按照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围绕做好“三个服务”,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注重创新,强化管理,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和险情救助。总

  今年以来,交通行业按照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围绕做好“三个服务”,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注重创新,强化管理,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和险情救助。总体上看,上半年交通经济运行总体状况良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稳中趋降,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加快,运输生产继续增长,港口货物运输出现新变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交通建设、运输生产和安全运行情况(一)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增速趋缓,结构有所调整

  上半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3%;内河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7%;沿海港口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8%。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5%、1.7%和22.4%。

  从总量看,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维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增速继续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了5.2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增幅下降了2.4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去年全年水平(14.6%)。

  分行业看,公路建设投资增速继续趋缓,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内河水运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上升了7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建设投资依然高位运行,但增速继续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了20.9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增幅下降了28.3个百分点。公路建设完成投资占交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85.1%下降到2006年的84.4%再到今年上半年的84.3%;而沿海和内河水运完成投资则分别由2005年的8.9%、1.7%上升到2006年的9.6%、2.2%再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9.7%、2.4%。这些情况表明公路水路内部的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加大了对水运尤其是内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内河水运占地少、运量大、节能、环保优势的发挥。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中部地区除河南外,各省投资同比增长达到21%左右),地区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相比,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5.9%,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增长52.6%;其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40.7%。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1—2月同比增长23.4%,一季度同比增长25.3%,1—4月同比增长25.5%。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呈现稳中趋降的发展态势,由一季度比全国低13.4个百分点到目前比全国低15.9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交通建设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全行业上下积极努力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保持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位平稳增长,并注重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上半年在建公路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略)上半年沿海港口煤油矿箱四大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和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不断推进。今年我国沿海港口在建项目310个,其中拟新开工项目100个,计划建成投产中级以上泊位197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31个,新增吞吐能力5.12亿吨。20062007年预计建成投产的万吨级深水泊位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39.6%,新增吞吐能力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38.2%。目前,煤油矿箱四大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和改造进展顺利;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水运建设不断推进,长江中游最大的航道整治工程—泸渝段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工,杭甬运河宁波段和绍兴段都已基本完工,杭州段也进入了最后的扫尾阶段;长三角、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和通航河流航电枢纽建设进一步加快。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5.8%,增长速度继续回落,这一方面缘于沿海港口投资总规模基数不断扩大,同时也与全国港口总体能力紧张趋缓密切相关,沿海港口大规模建设和急剧扩张的态势减缓,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6月,内河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预计全年全国完成内河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据了解,全国内河建设主要集中于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以及长江支线与右江航电枢纽项目,中央资金的85%以上用于上述项目的建设。今年内河建设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是新形势下行业内外对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以及今年全国水运工作会的召开都将有利于内河建设的加快发展。但要维持内河建设的稳定长期增长,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内河建设筹资渠道问题。

  (三)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加快(略)(四)运输生产高位增长,保障了客货运输需求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假日经济推动、运力结构优化以及城乡经济交流活动频繁与社会消费增长等因素推动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生产继续呈现高位增长,除水路旅客周转量指标外其他七项运输生产指标增速均略超过了GDP增速,重点时段、重点物资运输顺畅,较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客货运输需求。1—6月,全国公路、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02亿人和1.17亿人,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1.8%;完成旅客周转量5685亿人公里和36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1.9%和3.3%。公路完成客运量及周转量与去年相比,增幅分别增长3.8和3.7个百分点,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水路完成客运量及周转量与去年相比,增幅份倍增长3个百分点和降低5.4个百分点,客运生产各项指标的快速增长是经济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集中反映;水路客运量主要是旅游客运和陆岛交通,总量较小,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客运量及周转量增速呈不规律变化特点,今年上半年水运客运量增长较快的三个省分别是福建(24.1%)、江苏(28.6%)和海南(256.4%)。

  1—6月,全国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77亿吨和1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3%;完成货物周转量5320亿吨公里和29907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9.3%。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与去年相比,增幅分别增长3.9和5.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周转量与去年相比,增幅增长8.3个百分点。公路货物周转量增幅高于货运量增幅表明:运输的平均运距不断延长,体现了公路网络化水平的提高。水运货物周转量高于货运量也高于公路周转量的增幅,是我国远洋外贸运输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

  从近几年内河完成的货运量看,完成的货运量逐年增加,1—5月完成货运量4.5亿吨,同比增长10.4%,高于去年全年9.9%的增长速度。1—5月,长江干线通道货运承载量达到4.5亿吨,相当于全国铁路同期货运总发送量的三分之一强。其中:运输煤炭9785万吨、金属矿石6428万吨、矿建材料6282万吨、钢铁及有色金属3459万吨、石油2297万吨、粮食503万吨、集装箱7255万吨。长江水路主要货类通道承载量与沿江七省二市铁路货运量的比分别约为:煤炭1:1.4;金属矿石1:0.44;矿建材料1:0.18;钢铁及有色金属1:1.04;石油1:0.48;粮食1:4.9。由此可见,长江航运不仅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作为沿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和能源的补给线,为发展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和水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3%、53%、85%和75%,4项主要指标比去年同期均略有提高,均占第一位,公路水路交通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公路和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增速分别比铁路快1.3个和7.8个百分点,表明全社会货物运输需求的增长主要是由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完成的,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重要物资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1—5月,我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煤炭、粮食、石油、铁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没有发生运输紧张状况,全社会新增运量的90%以上通过公路水路运输完成,较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客货运输需求。针对近期全国生猪及猪肉等副食品供应紧张局面,各级交通部门密切关注运输市场动态,组织协调运力,督促运输企业将猪肉及生猪等副食品运输作为重点,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畅通,保障了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

  春运和“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公路共运送旅客20.5亿人和3.74亿人,同比分别增长9.2%和8%,占全社会客运总量的90%以上;水路分别完成客运量2850万人和69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3%和4.5%。

  (五)港口生产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货物吞吐量结构出现新变化在外贸和国内水路运输旺盛需求拉动下,港口生产继续保持高位平稳增长。1—6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5.5亿吨,同比增长15.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8.9亿吨,同比增长15.7%。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增幅低于去年2.9个百分点,外贸货物吞吐量增幅高于去年0.8个百分点,是我国外贸快速发展和内贸趋缓的客观反映。沿海港口完成18.9亿吨,同比增长14.5%;内河港口完成6.6亿吨,同比增长18.3%。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吞吐量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4.1%,增幅高于去年1.7个百分点,保持了近几年高速发展的势头。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增长27.8%。高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推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较快增长。

  1—5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三区域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966万TEU、1481万TEU和1248万TEU,分别占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的24.2%、37%和31.2%。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比增速达到29.3%,反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从主要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来看,欧美航线、香港航线、日韩航线、和东南亚航线占全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的80%以上,欧洲航线是发展最快,吞吐量已接近美国航线,较上年同期增长30.6%,这与今年1—5月中欧贸易实现29%的高速增长相吻合,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运输产品结构特点看,1—5月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煤炭及其制品吞吐量4.2亿吨,同比增长19.8%,与2006年相比,增幅上升了13.3个百分点,增速偏高,反映出能源需求增长仍处于高位,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1-4月全社会用电增长16%,内贸煤炭需求相当旺盛。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焦炭吞吐量1296万吨,其中,外贸出港658万吨,占外贸进出口的99%,同比增长25.5%,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幅上升了43.8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偏高。尽管去年国家对焦炭出口税率提高到5%,从今年6月1日起,又进一步将焦炭及半焦炭出口关税从5%上调至15%,但根据相关焦炭企业反映,增加的出口成本可以因为国际市场的价格提高而转移出去,因此焦炭出口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保持升势,但将对后期的焦炭出口增势产生影响,国家调控焦炭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吞吐量2.1亿吨,原油1.1亿吨,其中,原油外贸进口6047万吨,占外贸进出口的98.6%,同比增长4.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了6.4个百分点。从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显示,1—5月,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为6743万吨,同比增长9.6%,出口总量160万吨,同比下降36.5%。随着国内原油消耗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原油总消耗量和对外依存度都会逐步提高。通过港口进口的原油增幅下降主要是受管道运输和铁路陆路运输进口量增加的影响,在国际原油价格下降、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原油战略储备需要等因素影响,今年原油进口仍将保持平稳的增长。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金属矿石吞吐量3.2亿吨,同比增长16.3%,与2006年相比,虽然增幅下降了3.5个百分点,但仍维持了较高的增幅。其中,外贸进口18053万吨,占外贸进出口的99.5%,同比增长1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受国家调整钢铁产业政策及对部分钢材征税影响,进口增速将会进一步有所下降。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钢铁吞吐量1.2亿吨,同比增长34.9%,与2006年相比,增幅上升了24.2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2830万吨,占外贸进出口的82%,同比增长9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上升了86个百分点。主要受国际钢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即便我国钢铁出口退税政策有所影响,今年我国钢铁出口仍将维持迅速增长的态势。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矿建材料、水泥吞吐量分别是2.4和0.5亿吨,同比分别下降0.9%和增长6.1%,与2006年相比,增幅分别下降了51.4和203个百分点。反映出宏观调控对建筑业调控作用有所显现。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粮食吞吐量0.4亿吨,同比增长7.6%,与2006年相比,增幅上升了13.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出口量大幅度增加,1—5月出口32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9%。东三省是我国粮食出口主要区域,占外贸出港总量的99.8%,其中62%从大连出港。世界粮食减产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环境保护和减少对石油依赖的考虑,开始大幅度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是推动世界粮食价格总体水平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大幅上涨的两大因素,也是我国玉米出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从工业统计看,1—5月,全国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1%,在39个工业大类中,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有色、化工、电力、建材等5个高耗能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分别是1.2倍、29.8%、69.4%、60.6%和70.1%。这是当前港口钢铁、焦炭等国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

  (六)交通安全形势稳中趋好1—6月,全国水上运输安全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运输船舶发生事故同比下降10%,死亡和失踪人数同比下降18.1%;沉船艘次同比下降3.2%;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1.1%。共组织搜救875次、救助14094人,救助成功率97.6%。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道路交通事故稳中有降。道路交通安全继续落实“三关一监督”职责,加强春运和“五一”黄金周的旅客运输安全检查,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1—6月,全国道路运输行业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起数、造成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1%、16.6%和9%。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3月3日至5日,我国沿海遭遇了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东北、内蒙古等地遭遇50年不遇的暴风雪,给水上和道路交通运输和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影响,部分地区交通中断。交通部门立即启动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道路运输应急预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救援和抢通,及时恢复公路交通。同时协调各方,对沿海559艘渔船和4360名渔民实施救援,救助遇险人员91人,交通运输和工程船舶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七)节能降耗、节地工作得到加强交通行业是用地大户,近几年我们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重视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以及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理念的推广应用和建设用地管理等措施,节地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根据2007年国土部批复的23个公路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测算,每公里高速公路占地86亩左右,比前几年减少了14%。

  根据重点联系道路运输企业报送的数据,今年1-5月柴油、汽油客车千人公里平均燃油单耗分别为12.4升、13.8升,同比下降4.3%和2%。(以下略)

  对重点沿海港口生产企业和四大航运企业的调研显示,大连港等14个主要沿海港口能源单耗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6.3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下降到2006年的5.6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今年一季度这14个港口中有12个港口的能源单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大连港等个别港口由于油改煤等原因造成能源单耗有所上升。总体上看,港口单位生产能耗的下降首先取决于生产规模的扩张,其次是,随着能源价格的上升,大部分企业采取措施加强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浪费,降低能耗;第三个因素是技术层面上,各港口企业加大淘汰、改造高耗能设备的力度,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及可再生能源。

  四大航运企业能源单耗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4.1公斤/千吨公里下降到2006年的3.2公斤/千吨公里。内河运输能源单耗总体低于沿海和远洋运输能源单耗。今年一季度,中远集团能源单耗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也略高于去年全年能源单耗水平,主要受货类结构的变化影响;中海集团能源单耗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3个百分点,也略低于去年全年能源单耗水平,主要由于今年一季度集装箱市场不太景气,价格指数不断下降,集装箱船可以在经济航速下运行,相应降低能源单耗;长航集团能源单耗于去年同期持平。不难看出,运输的货类结构是影响航运企业能源消耗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全年交通经济运行预测(一)上半年交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1—6月份交通经济运行情况看,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新开工项目不足依然突出。(略)第二,确保“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贯通目标实现,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略)

  第三,部分干线公路通行能力不足。(略)第四,农村公路资金到位率较低。(略)第五,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受气候变化、船舶通航密度增大、个体船舶技术状况差、安全意识淡薄以及不少通航密集区缺乏先进的监管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水上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二)全年交通经济运行预测(略)三、下半年重点工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