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6年12月25日开始,北京2600家社区卫生机构陆续将政府集中采购的312种常用药,全线执行零差率,并且价格有较大幅度下降。对北京而言,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此次集中采购产生的影响,远不止降价那么
从2006年12月25日开始,北京2600家社区卫生机构陆续将政府集中采购的312种常用药,全线执行零差率,并且价格有较大幅度下降。对北京而言,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此次集中采购产生的影响,远不止降价那么简单。
→运作模式发生变化
北京市卫生局助理巡视员郭晋和在北京市社区卫生药品政府集中采购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签约仪式上说:“这次集中采购,传达出政府要为满足老百姓基本医疗做更多实事的决心。”
据了解,此次集中采购与以往的医疗机构是采购主体完全不同,政府是采购主体。如何既能体现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的意图,又能兼顾市民、企业等各方利益,北京市为此做出多方努力。
——满足居民需要,从改革报价体系入手。“老百姓有自己喜欢的名牌药品,如感冒了就认同仁堂的‘感冒冲剂’,‘双黄连’喜欢用哈药六厂的。如果一味只考虑降价,结果招进来的都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便宜药,老百姓肯定不认。”北京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心主任张毅说。为满足居民的需要,此次北京市采取了企业“打包”报价的方式。这种做法避免了以往一些企业通过采取改变规格、剂型等方式成为新药后,难以真正降低药价的弊端。这次“打包”报价后,企业在“打包”品种中自行调剂,达到平均20%的降幅。最终,进入采购体系的,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认可的国内知名企业。像双鹤药业、北京同仁堂科技等全国知名企业“打包”参与报价的药品在100个品规以上,使社区零差率销售药品的质量也有了保证。
——中介机构的作用发生变化。以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要依靠招标中介机构,参与投标、招标甚至物流配送,企业要向中介缴纳服务费。这次北京市采取了政府购买中介服务的办法,不再让企业缴纳中介费,减轻了企业负担。去年11月,招标中介机构经过“打擂台”,北京先锋环宇公司中标,政府一次性支付该公司一笔服务费。集中采购平台回归到政府平台。
——配送企业要竞争上岗。据北京市药监局市场处李江宁介绍,这次是政府直接向企业发出采购大单,政府要充分依靠市场,达到“统一配送”的目标。药监局通过向北京的物流配送企业招标,最后有19家企业达到要求(年销售量两亿元,具备两个以上执业药师)参加竞标,5家物流配送企业被选中。各区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北京医药股份、嘉事堂承担2006年12月25日至2007年12月31日这一采购周期的配送业务。“如果大家反映这两家企业工作做得不好,我们今后就可能另选配送企业。”李江宁说。
——企业利益也要保护。此次集中采购降价幅度较大,为保护市民和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北京市规定,此次入围的都是唯一品规,只有一个企业中标,这样减少了多个品种相互竞争的局面,能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企业暗箱操作。
在2006年12月18日企业与物流企业签订供货协议的现场,来自湖南的一位企业代表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看好北京的举动,也是看到北京市规定,物流配送企业要在药品到货15日内,社区卫生机构要在药品到货15日回款。加上“收支两条线”之后,是由政府管理机构向企业回款,企业虽然药价降了一些,但是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了,从长远看,损失不是太大。
→考验企业社会责任
此次集中采购能否成功,一方面要看企业降价幅度,另一方面,也要考验企业能否积极配合政府的改革,能否体现其社会责任。
据了解,为确保企业及时供货,北京市规定生产企业在采购周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停货、断货,否则该生产企业的所有产品两年内不能参加北京市药品集中采购活动。这条硬规定,对企业有一定威慑力。
但是从近几年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降价政策上看,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并不少见。让企业真正从内心配合政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张毅介绍,为了吸引全国各大生产企业参与北京市的集中采购,他们与国内的大型企业进行了多次座谈,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政府的行动。这次集中采购,国内知名大企业带了一个好头。
北京同仁堂科技的冯辉告诉记者,这次参与集中采购,压力很大。同仁堂有的药品企业每盒药就少收入2~3元,而且一些药店听说他们供给社区的药品降价了,也纷纷要求降价供货。此外,这次政府要统一配送,同仁堂就不能使用原有的体系供货,而要向配送企业缴纳配送费,企业又多了一笔支出。但她认为,政府这么多年一直想着同仁堂,同仁堂也得为政府分忧。国企的积极行动,带动了其他各类企业的参与。一些企业虽面临各种困难,但还是配合政府,适当降低了价格。
→医药市场会产生变局
北京医药市场药价一直比其他城市高。据了解,此次北京社区零差率销售之后的补偿由政府承担,政府能补偿多少,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北京市这次只降了312个品种。人们预测,今后根据政府的财力增加,不排除继续扩大降价范围的可能。所以这次降价,在北京引起震动是难免的。
首先是对生产企业。张毅说,这次集中采购高度透明,零售价基本原则是“出厂价+配送费”,且都对外公布,这就促使企业相互监督。人们寄望于通过集中采购,使北京的药价回归到正常状态。
其次是对药店。记者在北京的一些药店了解到,同仁堂科技生产的六味地黄丸,蜜丸的售价一般在13.7~14.5元之间,而社区的最新售价将降到11.7元。另外很多中药价格也都有所下降。一位药店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决定按照社区降价情况,调整药价。
三是对药品批发企业。记者在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签订协议现场了解到,一些企业还不能适应政府的改革,有的生产企业还是沿袭过去找二级代理商和政府签订集中采购合同。但此次是统一配送,政府只遴选了5家配送企业,无疑断了一些二级批发商在社区卫生机构的路,一些批发企业有不同意见,甚至想出以拒签协议的办法,迫使政府改变主意。“政府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就是要管该管的事,除了发展社区卫生以外,还要进行药品流通制度的改革。”参与集中采购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后来经过工作人员的说服,一些批发企业让路,由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配套政策需尽快落实
由于这次北京社区卫生药品政府集中采购工作,从正式出台方案到对外公布消息只有55天时间,企业从签约到供货时间只有7天时间,所以有些社区卫生机构还没有作好准备,导致一些市民满怀希望去社区,却没有买到药。
据了解,供货、配送等问题,还不是影响此次集中采购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主要问题。河北一家医药企业的代表告诉记者,企业最关心的是社区药品降价以后,政府的各项政策能不能落实,各项政策执行得如何,社区卫生服务能不能吸引老百姓,服务量能不能增加。
记者在一些社区卫生机构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有的区县尚未出台与社区卫生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像收支两条线、人员经费补助的政策还没有具体落实,如果执行零差率售药,政府的补偿不能落实,这些社区卫生机构的生存会很难。另据了解,社区原有的库存药品,执行零差率之后,有些可能要出现高价进、低价卖的情况。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中间的差额需要区县级政府解决,但是一些区县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补助这笔差额。“这些政策不落实,就可能会使药品招标采购带来的好处打了水漂。”一位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士心存担忧。
(首发子站:医药保健频道子站)
→运作模式发生变化
北京市卫生局助理巡视员郭晋和在北京市社区卫生药品政府集中采购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签约仪式上说:“这次集中采购,传达出政府要为满足老百姓基本医疗做更多实事的决心。”
据了解,此次集中采购与以往的医疗机构是采购主体完全不同,政府是采购主体。如何既能体现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的意图,又能兼顾市民、企业等各方利益,北京市为此做出多方努力。
——满足居民需要,从改革报价体系入手。“老百姓有自己喜欢的名牌药品,如感冒了就认同仁堂的‘感冒冲剂’,‘双黄连’喜欢用哈药六厂的。如果一味只考虑降价,结果招进来的都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便宜药,老百姓肯定不认。”北京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心主任张毅说。为满足居民的需要,此次北京市采取了企业“打包”报价的方式。这种做法避免了以往一些企业通过采取改变规格、剂型等方式成为新药后,难以真正降低药价的弊端。这次“打包”报价后,企业在“打包”品种中自行调剂,达到平均20%的降幅。最终,进入采购体系的,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认可的国内知名企业。像双鹤药业、北京同仁堂科技等全国知名企业“打包”参与报价的药品在100个品规以上,使社区零差率销售药品的质量也有了保证。
——中介机构的作用发生变化。以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要依靠招标中介机构,参与投标、招标甚至物流配送,企业要向中介缴纳服务费。这次北京市采取了政府购买中介服务的办法,不再让企业缴纳中介费,减轻了企业负担。去年11月,招标中介机构经过“打擂台”,北京先锋环宇公司中标,政府一次性支付该公司一笔服务费。集中采购平台回归到政府平台。
——配送企业要竞争上岗。据北京市药监局市场处李江宁介绍,这次是政府直接向企业发出采购大单,政府要充分依靠市场,达到“统一配送”的目标。药监局通过向北京的物流配送企业招标,最后有19家企业达到要求(年销售量两亿元,具备两个以上执业药师)参加竞标,5家物流配送企业被选中。各区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北京医药股份、嘉事堂承担2006年12月25日至2007年12月31日这一采购周期的配送业务。“如果大家反映这两家企业工作做得不好,我们今后就可能另选配送企业。”李江宁说。
——企业利益也要保护。此次集中采购降价幅度较大,为保护市民和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北京市规定,此次入围的都是唯一品规,只有一个企业中标,这样减少了多个品种相互竞争的局面,能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企业暗箱操作。
在2006年12月18日企业与物流企业签订供货协议的现场,来自湖南的一位企业代表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看好北京的举动,也是看到北京市规定,物流配送企业要在药品到货15日内,社区卫生机构要在药品到货15日回款。加上“收支两条线”之后,是由政府管理机构向企业回款,企业虽然药价降了一些,但是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了,从长远看,损失不是太大。
→考验企业社会责任
此次集中采购能否成功,一方面要看企业降价幅度,另一方面,也要考验企业能否积极配合政府的改革,能否体现其社会责任。
据了解,为确保企业及时供货,北京市规定生产企业在采购周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停货、断货,否则该生产企业的所有产品两年内不能参加北京市药品集中采购活动。这条硬规定,对企业有一定威慑力。
但是从近几年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降价政策上看,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并不少见。让企业真正从内心配合政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张毅介绍,为了吸引全国各大生产企业参与北京市的集中采购,他们与国内的大型企业进行了多次座谈,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政府的行动。这次集中采购,国内知名大企业带了一个好头。
北京同仁堂科技的冯辉告诉记者,这次参与集中采购,压力很大。同仁堂有的药品企业每盒药就少收入2~3元,而且一些药店听说他们供给社区的药品降价了,也纷纷要求降价供货。此外,这次政府要统一配送,同仁堂就不能使用原有的体系供货,而要向配送企业缴纳配送费,企业又多了一笔支出。但她认为,政府这么多年一直想着同仁堂,同仁堂也得为政府分忧。国企的积极行动,带动了其他各类企业的参与。一些企业虽面临各种困难,但还是配合政府,适当降低了价格。
→医药市场会产生变局
北京医药市场药价一直比其他城市高。据了解,此次北京社区零差率销售之后的补偿由政府承担,政府能补偿多少,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北京市这次只降了312个品种。人们预测,今后根据政府的财力增加,不排除继续扩大降价范围的可能。所以这次降价,在北京引起震动是难免的。
首先是对生产企业。张毅说,这次集中采购高度透明,零售价基本原则是“出厂价+配送费”,且都对外公布,这就促使企业相互监督。人们寄望于通过集中采购,使北京的药价回归到正常状态。
其次是对药店。记者在北京的一些药店了解到,同仁堂科技生产的六味地黄丸,蜜丸的售价一般在13.7~14.5元之间,而社区的最新售价将降到11.7元。另外很多中药价格也都有所下降。一位药店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决定按照社区降价情况,调整药价。
三是对药品批发企业。记者在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签订协议现场了解到,一些企业还不能适应政府的改革,有的生产企业还是沿袭过去找二级代理商和政府签订集中采购合同。但此次是统一配送,政府只遴选了5家配送企业,无疑断了一些二级批发商在社区卫生机构的路,一些批发企业有不同意见,甚至想出以拒签协议的办法,迫使政府改变主意。“政府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就是要管该管的事,除了发展社区卫生以外,还要进行药品流通制度的改革。”参与集中采购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后来经过工作人员的说服,一些批发企业让路,由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配套政策需尽快落实
由于这次北京社区卫生药品政府集中采购工作,从正式出台方案到对外公布消息只有55天时间,企业从签约到供货时间只有7天时间,所以有些社区卫生机构还没有作好准备,导致一些市民满怀希望去社区,却没有买到药。
据了解,供货、配送等问题,还不是影响此次集中采购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主要问题。河北一家医药企业的代表告诉记者,企业最关心的是社区药品降价以后,政府的各项政策能不能落实,各项政策执行得如何,社区卫生服务能不能吸引老百姓,服务量能不能增加。
记者在一些社区卫生机构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有的区县尚未出台与社区卫生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像收支两条线、人员经费补助的政策还没有具体落实,如果执行零差率售药,政府的补偿不能落实,这些社区卫生机构的生存会很难。另据了解,社区原有的库存药品,执行零差率之后,有些可能要出现高价进、低价卖的情况。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中间的差额需要区县级政府解决,但是一些区县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补助这笔差额。“这些政策不落实,就可能会使药品招标采购带来的好处打了水漂。”一位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士心存担忧。
(首发子站:医药保健频道子站)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