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仓储与运输 >> 内容

仓储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
字号:T|T 2006年10月16日15:16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作者:姜超峰
  • 姜超峰 本文主要依据51个大型样本仓储企业所提供资料。这些企业位于全国28个城市,其中有18个位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采用了媒体和其他部门所提

        姜超峰

        本文主要依据51个大型样本仓储企业所提供资料。这些企业位于全国28个城市,其中有18个位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采用了媒体和其他部门所提供的资料。

        一、2005年仓储业的主要特点

        1、仓储业稳定增长,速度较上年放慢。

        样本企业显示,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0%,而上年比前年增长20%,回落了10个百分点;储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上年比前年增长20%,回落了1个百分点。在储运业务中,仓储保管业务增长16%,回落了1.6个百分点;运输配送业务收入增长69%;现货市场出租收入增长了30%,上年比前年增长56%,回落了26个百分点;而进出装卸收入只增长5%,下降了15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预计,2005年我国GDP增长为9.4%,这样储运业务收入已连续四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其主要原因是:样本公司从事的业务64%与能源和原材料有关。煤炭、钢材、化工等货物的周转量增大,运输配送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生产资料现货市场模式继续得到社会承认,并且成为了市场价格、供销信息集中发布地,其进驻客商交易预计可突破1000亿元;仓储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变速度加快,保管收入占储运业务总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29%下降到26.9%

        相对而言,具有保税功能的仓储业务发展速度更快。青岛保税区在前3季度,入库货物总量52.16万吨,同比增长为103.96%;出库货物总量49.14万吨,同比增长为89.24%;库存货物总量10.51万吨,同比增长为80.49%。深圳保税区保税仓储转口货物进出口11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1.2%,所占比重大幅提高19.5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仓储企业纷纷申请保税库资格。深圳保税区内包括国际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跨国采购配送中心在内的仓储企业达116家;宁波保税区仓储企业已达到20家,其中今年新增3家,在建3家,总仓储面积已超过30万平方米,全国首家区港合一的保税物流园区也正处于建设中。天津已经形成了由北辰公共保税仓、大田物流公共保税仓、保华公共保税仓、泰达公共保税仓、裕华公共保税仓、一商公共保税仓、外运公共保税仓构成的覆盖全市的保税仓储物流网点。大型物流企业,如招商局物流、中外运等都加大了在保税区设点建库的力度。保税仓的大量出现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国际分拨业务、出口退税功能关联度较大,说明仓储业正在走向国际化。

        2、货物平均库存量增加,周转速度放缓。

        2005年货物平均库存量同比增长16%,是近年来库存最多的一年。其中黑色金属库存量增加61.6%,煤炭同比增加20%,家电同比增加29.7%,食品同比下降13.9%。说明钢铁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家电销售不旺,导致库存增加,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库存下降。库存量的增加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05年货物周转速度放缓,周转次数为11.45次,比上年的13.6次下降了2.15次,平均周转天数为32天;其中黑色金属周转次数为15.3次,比上年减少了4.7次,平均周转天数为23.8天;有色金属周转次数为26.2次,比上年增加0.9次,平均周转天数为13.9天。

        3、各种物流中心风起云涌,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2005年是物流中心大量涌现的一年,港口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和城市物流园区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外资物流企业不甘于只做管理型物流企业,而是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建造物流中心。沃尔玛、UPSFedExTNT纷纷采取新建、收购、扩建等方式拥有大型物流中心,普洛斯更是计划在未来5-7年内,投资20亿美元建仓储网络,其在上海临港工业区的7万平方米新库房已经建成招商;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则继苏州、合肥、广州之后,又在上海投资建设一个占地约20m2的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中远、中海、中外运也在加快陆路建设步伐,完善自己的物流中心网络。部分大型零售企业把部分外包业务收回,立足企业物流,也加大了投资力度。比如苏宁在北京、南京、杭州建成了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物流中心,承担采购、仓储、运输等任务,并可让家电厂商将产品直接储放物流中心。

        新建物流中心更加趋于专业化。如华南钢铁物流交易中心具备150万吨库存量和年加工280万吨钢铁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还设立了20万吨总储存量的公共保税仓,使钢铁交易市场从“地摊”走向了“电子超市”;此外,中石化佛山东日塑料物流基地、杭州库容量达8万吨的大型冷库、郑州的烟草配送中心、长沙的医药食品仓库等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均在2005年开始建设或投入运营。

        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把建设物流中心作为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举措,有300多家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天津市滨海新区和上海临港工业区已分别规划上百平方公里的物流区与保税区;空港、海港物流区更是投资巨大。白云机场计划投资2030亿元建机场物流中心。这些物流园区中很大一部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北京顺义空港物流园区已吸引入区企业130余家,前10月实现税收6.01亿元,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翻番。

        物流中心的涌现,充分说明物流节点的作用日益显现。

        4、严厉的土地政策没有阻挡仓库建设的步伐,租地建库成为风潮。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又下令清理整顿物流园区,但这并不影响各地建设仓库的风潮。一是因为中国确实缺乏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仓库,六、七十年代低矮小库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货物储存的要求。国内外大客户对库房的高度、安全条件、装卸条件及通风、保湿、保温都有严格要求;二是土地政策只规定出让土地必须经过招、拍、挂程序,并不限制农民出租集体土地建库。北京东、东南、西南方向到处可见无政府规划的仓库,郑州、西安、沈阳等地大型仓储设施或现货市场的周围,这样的仓库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三是正规途径得到的出让地,价格昂贵,根本无法用物流收入来抵补土地成本。

        上述三种情况既有利于仓储业的发展,又严重影响仓储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之处在于更多的仓储企业参与竞争,会使仓储企业充满活力;不利之处在于造成秩序混乱。物流地产业兴起,但物流地产并不是物流,简单出租库房,无法提升物流企业的操作能力和经营水平。同时造成了低价格、低水平的激烈竞争。据了解,北京的仓储价格普遍下降,与2003年比,大约下降了20%

        在被调查的51家仓储企业中,2005年新建库房5.5m2,较2004年的7.9m2减少了2.4m2,其中主要原因是正规途径建库成本高,规划费、消防费、城建费等费用约占建筑成本的四分之一,而未经过正式规划批准的仓库则不交上述费用,成本大大降低,竞争更有力量。

        5、仓储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计算机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仓储、配送、加工、现货市场、质押监管等业务中,计算机管理得到普遍采用。中储总公司的所有仓库作业均实现全程计算机管理。条码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现场作业设备的自动传输系统的应用,使物流指挥调度和现场作业实现无缝连接,大大提高了物流作业速度;自动办公系统也普遍使用,使差错率大大降低。

        货架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土地昂贵,样本企业不得不向空中发展。今年新增货架货位3万个,比上年增长了三倍,新购叉车数量增加了70%

        在一些发达地区,船式仓储配送设施已经出现。船舶已不单单是运输工具,而被赋予了仓储与运输结合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散粮、液体货物的大量增加,罐式仓库的需求旺盛,一些沿海、沿江码头,急需建造大批的罐式仓库,液体化工库、危险品仓库的需求也在攀升。如厦门总的危化品周转量为14万吨,但3个危化品专用仓库总建筑面积仅为4000多平方米,储存量为14000吨,现有储存容量仅为总量的十分之一。解决此类需求缺口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同时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安全性。随着我国对石油资源需求的增加,特种仓库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被重新认识。

        二、2006年仓储业的展望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物流产业结构的变化,2006年仓储业仍将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但速度可能放缓。

        1、仓储企业将在资源类货物和消费品货物寻求更多货源。

        煤炭、矿砂、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石油及制品的需求强劲,据估计,2006年将有4亿吨钢产量,由此将导致矿砂、煤炭的物流量仍然有较高的增长率。虽然国家在耗能高的产业中采取了控制政策,但绝对量仍在增加。2005年中储新港公司货物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主要是因为煤炭吞吐量大幅度增加。在居民消费中,房产仍然是花费最高的需求,建筑材料,装修装饰材料物流量仍会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快速消费品的物流,也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2、仓储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并可能重新洗牌,仓储管理公司将重新获得发展机遇。

        前面已述及,外资、民营、集体及国有仓储企业大量涌现,更为激烈的竞争已不可避免。初级的价格竞争依然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但综合服务尤其是金融物流的竞争仍然是优秀企业的王牌。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实践,质押监管融资已被银行普遍接受,有的银行质押贷款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仓储业是天然适于开展质押融资业务的行业,预计有实力的仓储企业此项业务会有较大发展。

        由于土地价格昂贵和租地建库现象的发展,仓储管理公司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它们可以采取租用仓库的方式发展仓储及物流业务。据了解在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医药等行业,都有一批仓储管理公司在租库经营,多的已租库100m2以上。

        3、仓储企业的行业自律和规范运作将被高度重视。2005年发生了几起仓储企业私卷货主货物,货运公司收取定金后“蒸发”的事件,引起了物流业的震动。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仓储业的诚信机制如何建立,仓储业的要不要建立准入制度,谁来对仓储企业违规行为负管理责任,谁来建立有约束力的行业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家负责任的主管单位。各式各样的评级不少,但评级者并不对企业行为负责。这就需要仓储行业行动起来,通过制订行业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订行业准入政策,对于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不允许从事仓储业务。

        4、物流设施规划将被普遍重视,但政府不应利用出让土地赚取财政收入。一些地方从农民手中以12万的价格征收土地,三通一平之后,以2070万元的价格出让给物流企业,几十倍的差价使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往往被用作市政建设,而市政建设好坏往往是领导人政绩考核的指标。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它将不利于工商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一些物流园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规划出来的,结果不是选址有误,就是进园的物流企业发展不起来,物流园区也迟迟不能良性循环,留下了大大小小的“鸡肋”。某些项目盲目更是追求大规模、大投资、高标准,使物流园区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脱节,造成许多物流园区大面积荒芜。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国内物流园区平均空置率已达60%左右。

        鉴于此,仓储及工业用地应该从一次出让土地向租用土地发展,这样可以缓解企业土地成本一次性付出的压力。企业可以通过自己每年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租金。例如,企业购买一亩地,需一次性支付50万元,使用50年,每年摊销一万元。如果改为每年付租金一万元,同样支付50万元,但由于是从运营收入中支付,便大大减轻了压力,节约了资金的时间成本。也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借出让土地敛财的短期行为。

        此外,消防和绿地的规定也应放宽。目前库房3000平米就必须建造消防隔断,对物流作业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可以放宽到5000-10000平米?自动喷淋设施成本过高,约占库房建造成本的16%,加重了仓储企业的负担,是否可以寻求其他对策?有的地方规定了仓储和工业用地的20-30%必须用于绿化,同样加大了仓储企业的成本,并且不利于土地的集约使用,是否可以降低绿化率?综上所述,都应该也将是相关管理部门在2006年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