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琴 6月3日这一天,美的又给芜湖人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当日上午,由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东芝集团和美国开利公司合资组建的东芝开利公司与美的之间的合作终于尘埃落定。据美的集团副总裁方洪波介绍,合资
王慧琴
6月3日这一天,美的又给芜湖人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当日上午,由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东芝集团和美国开利公司合资组建的东芝开利公司与美的之间的合作终于尘埃落定。据美的集团副总裁方洪波介绍,合资后,东芝开利将会为美的带来2.8亿元的现金和100万台的OEM产量,这可以有效释放美的现有顺德、芜湖、武汉三大空调制造基地近1000万台的产能空间。让芜湖人喜笑颜开的是,美的宣称将在芜湖追加投资1.5亿元,使芜湖基地的产能进一步扩容。方洪波说,1.5亿元投资完成后,芜湖公司将拥有12条立体总装生产线,形成350万套空调整机、1500万台空调电机的生产规模。这样,芜湖将成为华东最大的空调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空调电机制造中心。
中转枢纽
美的与芜湖的渊源应该追溯到1997年。当时,美的刚好迈开全国扩张的战略步伐,恰巧芜湖有家国有企业丽光空调公司,规模偏小,只有一条生产线,年产空调只有10几万台,企业濒临倒闭。美的CEO何享健当机立断,斥资3000多万元,控股丽光空调公司。如他所料,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公司当年投产,当年便实现赢利。
1999年,美的买断了对方的全部股份,使得美的芜湖公司成为美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随后美的建设了柜机厂房(即二期工程),使年产能达到60万台。2000年,美的又开始建设三期工程,60%的厂房建筑面积就达到16万平米,同时也使年产能达到100万台。现在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年产能是160万到170万台。
从1998年开始,美的先后在开发区内设立了空调、电机、电子科技、物流等公司,投资总额达10亿元,形成了一个以美的空调为龙头,包括电机、控制器、塑料件、钣金件等零部件配套的空调产业链,近五十家配套企业入住开发区,配套产值近70亿元。目前,产自芜湖的美的空调已占其空调销售市场80%的份额。
方洪波说:“当初选择来安徽芜湖,可能是出于偶然。当年我们看中了芜湖丽光空调公司,芜湖方面也有意向合作,于是双方便一拍即合。但事实上,这一举动与美的‘立足华东、辐射全国’的战略有直接的联系,美的起家于中国南部的广东顺德,要北上的话,必须选择一个中转站以辐射华北。就像海尔地处华北,在合肥设立生产基地,也可以辐射华南地区。”
实际上,美的的这种想法与芜湖的另一家外来企业——实达电脑不谋而合。实达从1997年开始与芜湖方面合作,并创办了安徽实达电脑科技公司。2002年4月,随着芜湖实达数码科技园正式投入运营,实达的电脑及信息产品全部迁移到了芜湖。实达公司副总经理谢金保生告诉记者,实达原来的所在地福建福州地处东南一隅,市场已经不大,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留给企业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实达把生产线从福州北移到安徽芜湖,主要是看中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机会。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购买力非常强,而且电脑市场还处在开发的阶段。另外,芜湖作为北上南下、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实达通过芜湖基地可实施“立足华东、辐射全国”的企业战略。
成本优势说
华东各省具有众多优秀的城市,为什么这些家电巨头偏偏选择芜湖这么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皖南城市呢?
“选择芜湖主要是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比较低。”谢金保生如是说,“华东其它城市,比如上海、昆山、苏州、无锡等,它们的经济启动时间比芜湖要早,这些年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生产成本比芜湖要高很多。”空调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进入低利润时代,家电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来源,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是必然选择。
在生产成本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劳动力成本。方洪波说:“比如说美的在顺德雇佣一个工人需每月1000元,而在芜湖也许只需要500元,这样算起来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账。”日本日立公司将空调生产基地从上海转移到芜湖开发区,也主要考虑的是安徽劳动力的廉价。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表示,在芜湖生产的空调运回日本卖都能赚钱,就是因为芜湖的劳动力成本比上海要低得多。
除了劳动力成本低廉,芜湖的土地成本和相对运输成本也较其它华东城市为低。芜湖地处“西可西进、东便利出口、中能开拓中原市场”的有利位置。芜湖长江大桥、连接合肥、南京、杭州的高速公路、长江芜湖港口和就近的南京、合肥机场,水路空“三通”为家电企业向外的物流降低了成本。从芜湖到华东市场和内陆市场的运输成本,远较直接从广东、福建而来的空调运输成本为低。对于靠天吃饭、旺季越来越短的空调市场,快速反应已经成为明显的优势。同时,物流成本的优势也体现出来:顺德到华东地区可能需要运输两、三天,芜湖去合肥只需2小时,去上海需4小时。美的集团芜湖管理中心的有关人员算了一笔账,在广东和芜湖两地同样做30亿元的销售额,保守估算,在芜湖生产获得的净利润至少要比在广东生产高出1000万元。
关键角色
芜湖市政府在城市自身条件的营造和对家电企业的支持上,也给企业选择芜湖提供了理由。业内流传这样一则未经证实的故事:身为顺德家电商会会长的何享健某日召开成员会议,商讨大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只来了个副局长。何不悦:“我每回去芜湖都是安徽省副省长亲自接机。”当然,美的选定芜湖绝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有副省长接机,但这则故事足以证明当地政府对美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谢金保生告诉记者,2000年暑期促销期间,实达的工厂周六周日都在加班加点。开发区要进行电力系统的检修,但为了保证实达的生产进度,两次推迟了检修时间,最后还是实达主动停工,配合开发区的工作。几年来,芜湖市和开发区的领导们对实达提出的要求尽力满足,有问题当场解决,却从没有吃过实达一顿饭。
芜湖市还规划了一个高校园区,主要向企业培养输出一些高素质人才。在芜湖开发区投资家电生产基地的日立、美的等企业,在建厂的同时,就向职业教育学校“预定”了生产所需的技术工人,生产线一建成,这些毕业生就同步上岗,企业可迅速投产。所以很多企业称赞芜湖劳动力“物美价廉”。
另外,这两年,为了满足美的等家电企业在芜湖发展的要求,芜湖市政府曾赴粤对其配套厂家一一拜访,希望能到芜湖当地投资设厂。
2000年6月29日,刚接任科龙总裁第二天的徐铁锋宣布,在芜湖购置200多亩土地,建立科龙工业园。科龙在该工业园内将主要生产与空调、冰箱配套的电机,产品除供应本集团外,还将面对华东地区广大家电生产企业。荣事达也在芜湖设立了与家电企业配套的塑胶有限公司。
先来者已经获取的利益刺激并促进了后来者的跟进和投资转移。目前,芜湖经济开发区内已经形成一个能够实现电机、控制器(除压缩机外)几乎所有零部件配套以及物流运作比较成熟的空调产业链。空调公司和电机公司基本实现就近配套,相应减少了物流成本。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铿表示,日立当初来芜湖投资建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看中了开发区内成熟的空调产业链。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在芜湖市这些著名家电品牌生产商之中,并没有芜湖市的地方品牌。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芜湖市经贸委投资规划科汪科长熟练吐出了这八个字。他继续解释说,“只要能在芜湖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地方政府均给予支持。目前,家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也越来越少,要想做出芜湖市的地方品牌是很难的。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扶持在芜的著名品牌上,做大做强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
其实,芜湖市的这八字方针是有渊源的,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产品依然短缺,只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不愁卖不出去。九十年代中后期“买方市场”出现的时候,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企业都必须精细化运营。这时,身处内陆的安徽,家电企业已经呈现出疲态,一批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安徽省政府1996年率先在国内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为指导思想的国企改革和破产重组方案,并于1997年引入海尔和康佳,分别对黄山电视机厂与滁州电视机厂兼并重组,美的收购丽光空调也发生在这个大背景下。事实证明了安徽省这一思路的正确。对于芜湖,这些外来品牌确实支撑着该地家电工业的发展。
汪强调说:“芜湖市政府现在的策略是打造城市整体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而不是谋求某种著名的家电品牌。同时,芜湖市政府把这座城市定位为工业制造基地,只要城市定位明确,企业发展得好,芜湖就能从中得益。比如,解决就业人口、增加税收、提高城市知名度等等,因此,芜湖并不在乎这些著名品牌是不是属于芜湖。”
他认为,品牌与制造基地没有必然的联系。产业的转移本身就涉及到品牌的转移,在芜湖制造的美的产品和日立产品与在顺德和日本制造的产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美的的品牌就是顺德地区的,那么美的也就失去了拓展的可能,日立空调也就不可能向中国转移。品牌只能是企业所拥有,而不能是地区所拥有。
等待突破
随着众多家电巨头及其配套厂商相继落户芜湖,新问题接踵而至。
首当其冲的便是企业成本上升。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5月24日对《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的税收优惠政策做了部分修改和删除,并已经于当年7月1日开始实施。就美的而言,美的芜湖公司在修改后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正式实行后,将不再享受“免缴地方税”、“免缴出口税和工商统一税”,以及“进口自用的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和合理数量的自用交通工具、办公用品,免缴进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的优惠待遇。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的在芜湖所享受的税收上的优惠待遇将越来越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相应增加。
对于家电制造行业的生产企业来说,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芜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将会减弱。因此,企业再次寻求一些劳动力成本最低、配套力最强的地区,并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越到发展后期,芜湖家电生产基地的规模越大,企业生产成本也越大,如果芜湖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企业就会走出芜湖”。
电力缺口是另一个瓶颈。芜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电量急剧增大,限电成为一些企业最大的烦恼。尤其是今年全国性的电荒中,芜湖3月份便开始了对一些企业的限电。如果电力瓶颈不能解决,企业无法正常生产,也会造成企业外流,使芜湖的投资环境受到影响。
另外,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人才短缺也在困扰芜湖。芜湖家电配套企业大部分是正在成长中的民营中小企业,它们普遍反映现在融资太困难了。如何使民营经济得到必要“输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担保,是芜湖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目前,芜湖对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仍然没有强劲的吸引力,内地人才“东南飞”的现象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据美的芜湖公司管理层反映,在芜湖很难找到设计和开发方面的高级人才,因此新产品的开发只能在广东总部进行。
生态转移
这几年,芜湖市将电子电器作为自己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有60%-70%为家电及其配套企业,而且其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芜湖市政府宣称,要全力将芜湖打造成继顺德、青岛、宁波之后的中国第四大家电制造基地。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卢荣善认为,从产业的梯度转移角度分析,芜湖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他说,家电制造业特别是空调制造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方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东亚的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成功后,开始把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目标,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像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这些省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高度,又开始把这些产业从东南沿海转移到内地来。而安徽芜湖恰恰是处在承东启西的恰当的地理位置,在恰当的时间把这些产业给吸收过来了,美的、科龙、日立、实达等企业纷纷把生产基地从广东、上海、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到芜湖来。“这种现象称之为国家内部的产业结构转移。”
这些企业原来所在地具有“发展中心”的地位,这种地位使得它吸引了足够多的外部资源,并集聚在城市周围,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造成了“拥挤”现象,即企业的集聚使得城市的外部成本上升,经济空间缩小,使得产品的利润下降。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而芜湖恰恰在这时提供了空间,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投资芜湖,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有可能成为家电生产基地。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学系另一位教授吴开好也看好芜湖的前景。不过,他同时也提出,芜湖目前还不具备成为第四大生产基地的条件,因为它还不是零配件集散地。青岛、宁波、顺德之所以能成为家电业的三大生产基地,就是因为这三个城市是零配件的集散地。比如余姚就是著名的“塑料模具”之乡,在当地发达的塑料加工业和塑料模具业的带动下,宁波家电行业可以就地配套、就地取材,形成了从零配件生产到整机制造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以空调为例,在宁波,除了压缩机外其他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采购到,这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为企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而这些芜湖暂时还做不到。
正是这些因素的制约,使芜湖的家电产值目前仅仅只有80个亿,而其它三大家电生产基地却都有近千亿元。芜湖要成为第四大家电生产基地,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芜湖人怀抱着的第四大家电生产基地的梦想从未泯灭。汪科长说,芜湖市政府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不断吸引优秀人才进来,同时也将不断拓展家电领域的新产品。据悉,在建中的“美的工业园”二期工程,美的的系列小家电将会引入芜湖生产。
- 每日推荐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