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供应链管理 >> 内容

德尔福的标准插座
字号:T|T 2005年02月28日10:12     网络事业部
  • 德尔福的标准插座 如何成为别人的供应商,以及如何为自己选择供应商,这两个供应链生存的核心课题,每天都在德尔福的标准插座上不停地串联和转换 温越岭 一两年前,全球采购离中国企业似乎还遥不可及。而现在,国
德尔福的标准插座 如何成为别人的供应商,以及如何为自己选择供应商,这两个供应链生存的核心课题,每天都在德尔福的标准插座上不停地串联和转换 温越岭 一两年前,全球采购离中国企业似乎还遥不可及。而现在,国内几乎所有汽车零配件厂商都在争取被纳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系统。而德尔福,就是这样一个主要插座。 对福特和通用汽车,德尔福是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而对国内不少零部件企业,德尔福则是一个主要买主,是它们进入世界级供应链条的关键接口。 怎样才能成为供应商的供应商 从2002年起,通用汽车和福特一直在敦促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要么到中国投资生产,要么从中国直接采购。为此,众多整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和售后市场的流通巨头都在积极制订中国采购的战略和实施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近500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跨国集团选择在中国建立其亚太地区总部,国内汽车零配件企业无疑要面对国外同行越来越大的压力。 目前,德尔福在中国的投资已超过4亿美元,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开设了代表处,在全国设有十多家合资和独资企业、一个技术中心和一家培训中心。蒋健不同意媒体把德尔福看作是“外国公司”,与“国内”汽车零配件企业区别对待。 “我们在中国做久了,不也就是中国公司了么?” 但他同时也指出,国内“完全本土”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与国际背景大企业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大公司每两三年就要推出新车型,这就对零配件供应商提出了挑战。拥有全球性的技术、全球性的资源才有可能适应这样的发展变化。” “但是他们可以做我们的二级供应商。”蒋健说,德尔福在内地已经有100多家零配件二级供应商,“(本土企业)产品价格还可以,质量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金属铸件、轴承等产品。” 要成为德尔福的供应商,要求可不低。 质量方面,德尔福对供货商的最低要求是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如果通过了TS16949:2002质量认证则更好”。 运送要达到世界水平。“我们希望供应商运送方式是,交至承运人(指定地点) (FCA)或交至德尔福工厂(TTOP)”。无论何时,出现问题以后,要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要有“追求零缺陷”的态度和做法。“我们还要求供应商事故发生率为零、生产过程没有中断。新产品投放市场过程中没有缺陷。而且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要特别重视质量,并参与有关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 德尔福要求用应商协同工作,以寻求解决方案,并具备用英语通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供应商应早期介入产品研制过程(PDP),并共同研究技术发展道路和方向。德尔福还要求供货商每年积极降低成本,注重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符合MNS2 支付条款(即在每个月的第2天让德尔福收到账单),并希望签订长期和终身的合同。 德尔福“处方” 在全球市场上,国内汽车零配件企业一直先天不足。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被普遍认为是制约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蒋健说,与国际有实力的集团合作,共享资源,应该是本土企业发展出路之一。“德尔福在中国一年里投资16亿,一般的本土企业很难做到这样。” 据了解,近年来众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2001年,民营企业浙江万向集团成功收购美国上市企业UAI公司,开创了我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一汽汽车研究所与德国FEV公司合作开发出CA6DE系列柴油机,使中国汽车工业柴油机有了新突破。中国蓝星总公司与韩国阿波罗合资建立了现代化的汽车塑料零部件企业,双方共投资1.7亿元人民币。 蒋健认为,技术问题是制约国内汽车零配件企业与跨国公司充分合作的瓶颈。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而许多汽车关键零部件还只是外国产品的仿制,如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汽车发动机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20年以上。 蒋健说:“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应该大力投资,满足今后市场的需要。人们普遍认为,资金不足问题制约着大部分国内汽车零配件企业的技术研发,但重要的是企业应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 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汽车空调厂与德尔福合资组建的国内最大的汽车空调系统开发制造商,也是德尔福在内地唯一占少数股份的合资企业。蒋健介绍说,合资以前,上海汽车空调厂就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合资以后该公司继续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虽然公司领导的办公室还很破旧,但研发用的风洞不比德尔福在北美的设备差。” 背景资料:麦肯锡视点 在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跟随汽车制造商的指挥棒旋转,已经成为零部件供应商唯一的追求。过去10年,汽车制造商不遗余力地提高采购效率,这种做法很快在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形成潮流,很多零部件供应商专门为此改进了组织结构。但2003年初麦肯锡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做的调查显示,汽车零部件市场存在很大隐忧。 绝大部分采购经理津津乐道大批量集体采购,因为这样可以获得相对较低的折扣,这也就意味着节省部分成本。但是,究竟是直接采购成品经济还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更省钱?只有12%的经理人在思考,还有27%的经理能将自己的生产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其他的经理对此都漠不关心。 麦肯锡的调查还显示,采购经理高喊采购重要的口号只停留在纸面上,因为公司的高级执行层根本不关心此事。而采购经理们处理难题的方法是,当安装的采购软件使用不顺手时,他们马上花更多的钱安装新软件,根本不理睬支出会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