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供求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第三方物流 >> 内容

王振华和他的“华宇”
字号:T|T 2004年08月16日09:36     网络事业部      作者:网络事业部
  •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王振华并没有顾虑太多就一头扎进了商海里,所不同的是,他的理想里更多了一些人文的关怀,5100多名下岗工人正是在他的“华宇物流”重新找回了自己。 2002年11 月,华宇物流集团作为少数的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王振华并没有顾虑太多就一头扎进了商海里,所不同的是,他的理想里更多了一些人文的关怀,5100多名下岗工人正是在他的“华宇物流”重新找回了自己。 2002年11 月,华宇物流集团作为少数的几家民营物流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交通部首批道路运输一级资质企业,之后又被吸纳为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单位。一时间,王振华和他的“华宇”在物流界分外耀眼。按捺不住的好奇,驱使记者急于想了解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全国闻名物流企业。前不久,记者在上海的华宇物流集团的总部见到了的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振华。 取舍之间选择“放弃” 1995年,黑龙江佳木斯纺织印染厂这个有着1万多名职工的国有企业陷入了全面停产的困境,4000多名职工被迫下岗。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许多人恐慌、发愁,时任“佳纺”销售公司经理的王振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职工们那愁苦无助的目光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 几个不眠之夜的深思,总算想出了结果,他决定自砸饭碗,把自己推向自谋生路的商海中,当时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与其在国有企业等着国家给出路,还不如带领大家出去闯一闯,闯不好是自己一个人的损失,闯好了下岗职工多一条路。” 就这样,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毅然谢绝了厂领导的一再挽留,带领着13名下岗职工南下,在广州创办了华宇货运公司。 当了十几年国有企业的销售经理,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车队,所以,他对国营企业运输机构那种老大自居、效率极差的运作模式有着比较直接的认识,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一些个体运输企业因其灵活、方便、服务到位而深受用户的青睐,但由于市场混乱、无序,可靠性差,用户对其信任度极低。王振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并从中发现了商机,何不整合这些已有的运输资源,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从而赚取利润呢。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振华的想法没有错。 创业之初的风险与艰难是一般人所难以领略和承受的。当时,一些地方不允许开办民营货运,工商查,运管扣,企业一时难以立足。为此,他几乎跑断腿、磨破嘴,称自己有信心能将这些运输资源整合利用起来,使货运环境更明朗、健康。他的这种责任感让相关部门的领导颇受感动,一路为他大开绿灯。 企业总算办起来了,但一度货运业倍受车匪路霸拦劫、扣车,“华宇”曾多次遭到无理扣押,蒙受了重大损失。对此,王振华与华宇职工们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渡过了难关。 正是靠着这种强者的勇气和智慧,“华宇”开始闻名于大江南北,华宇车自豪地奔驰在长城内外。到1996年底,“华宇”已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产值1900万元,在全国23个大中城市设有27家分公司,以公路运输为主业,集仓储、理货、包装、配送、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物流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艺术 让同行和华宇人最为佩服的是,几年来,王振华宁可在其他方面节省资金,但在铺设网点、购置车辆方面一直坚持高强度、大力度的投入。今天,“华宇”仅自己的运输车辆就达2500多台,各种先进的物流专业机械200多套,同时还管理着全国约300多万平方米的仓库、货场,年吞吐量达300多万吨。而且,“华宇”在经营方式上也由过去单一的专线运输向网络化运输转变,他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80个大中城市设立了500多家全资子公司。 然而,对于当今的道路运输企业来说,靠资产、设施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如何增强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增强专业性,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成为一个传统产业在转型之时必须研究的课题。 “华宇”正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7年来,王振华以他敏锐的市场捕捉能力,早在企业创办之初就打破了同行一贯 “坐商”的经营模式,率先推出了“上门服务,免费提送”的门对门、库对库一条龙全新服务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商家和客户。对于大宗重点客户,他们还实行“特服运作”,专人受理、专车提送。 物流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艺术,它要求物流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内把指定的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华宇物流活跃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却增加了自己货物配送的难度。不过,“华宇”总能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并根据客户的时间要求,地理位置等情况,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无论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偏远山区、边陲小镇;不管是一台复印机、一箱玻璃、亦或一盒碳粉,“华宇”的工作人员都能将货物完好无损的送到用户手中,保证了客户的利益不受损伤。正是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使他们与班尼璐、李宁、耐克、阿迪达斯等一批国际名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华宇物流”的品牌也越叫越响。 “华宇”积极向国际一流物流企业迈进,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平台,客户除了能够在网上了解大量的动态信息,还可以随时掌握货物的品种和库存、在途情况,更加合理地调配资源,得到更为贴身的服务。此外,“华宇”通过信息平台还能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延伸服务,例如包装、仓储等。为了保障客户利益免受不法侵害,“华宇”还设有法律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他们每年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险10亿元,为客户提供零风险保障。 天道酬勤,短短七年的时间,“华宇”就从起初的十几人发展到拥有员工8000多人,并且每年都提出翻番式的发展目标,创造了产值以年均9000万元、资产以年均近4500万元的幅度增长,在同行业独树一帜。 扩散着的脉脉温情 在“华宇”的8000多名职工中,下岗职工就有5100人,其中黑龙江省和佳木斯地区的下岗及失业人员就占到3900人,这也正是王振华的人格魅力所在。 成功以后的王振华时刻不忘家乡人,为家乡人再就业开辟了新路。 2000年10月,佳木斯17家运输企业成立了埠外运输企业联合会,王振华被推选为会长。现在,运输企业联合会已发展会员32家。在“华宇”走出家门成功创业的带动下,佳木斯相继有一大批人员先后走出家门从事埠外运输业。目前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70%是安置黑龙江和佳木斯地区的下岗和失业人员,2002年全年产值达到16亿元,同时为全国的700多家运输企业的1800多台运输车提供了货源保障和收入。此举得到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让“华宇”困惑的是,下岗职工大多基础差、底子薄,无专业知识,这给“华宇”的战略性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华宇”对职工们进行了常年的系统培训,采取“引进一批、输送一批、内培一批”人才战略,在经常性培训的前提下有重点地选送人员学习物流前沿理论,使他们都具备了高效、专业的物流作业技能。目前,一批掌握了最新知识的管理人才已经在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一大批任职于主要管理岗位MBA、EMBA精英也在为“华宇”运筹帷幄,出谋划策。 “华宇”就是这样,无论是对待客户,还是在集团内部,始终以人为本。在企业创建之初,尽管企业效益不多,资金紧张,但是员工的工资却从未拖欠过。现在企业效益好了,“华宇”除了调高职工工资外,还对下岗职工实行发放住房补贴、工资中增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款项,每年享受一次带薪休假待遇的三项福利政策,为下岗职工埠外就业解除了后顾之忧。 王振华常说的一句话是:“华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华宇人的辛勤和智慧,更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言语之中表达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感激和热爱,王振华始终认为,“华宇”如果不是依托党和政府所营造的优越的政策环境,很难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为此,“华宇”也在集团内部成立了党委会,并在各地分公司设了24个党支部。党委会成立以来,他们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演讲比赛,发动党员捐款帮助受伤员工,集体无偿献血等。王振华告诉记者,组织这样的活动都是为了鼓励党员发扬奉献精神,回报社会,为社会服务。在“华宇”,很多党员都是在原单位入党的,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从前华宇没有党支部的时候,他们参加党组织活动机会很少,这让他们思想上总感觉有些失落,如今,党支部的成立让这些流动党员们总算有了自己“家”。 人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创新,人性化的管理,让华宇人在物流界一路领先,到今天,“华宇”资产总值已到了3.08亿元。“华宇”的宏伟目标是计划到2005年产值逾10亿元,员工队伍发展到12000人,网络覆盖1000个市县,实现陆运、海运、空运、市区快递、国际货代、仓储、搬场等业务的全面发展。 同时,“华宇”也将对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让大家都当“股东”,当“老板”。王振华告诉记者,“华宇“将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全面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上市。 七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王振华却用强者的勇气和智者的笔墨,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颇具震憾力的画卷,王振华依旧脚步匆匆,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