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园区 >> 工作年会 >> 2010年会 >> 内容

江苏省南通市发展物流园区的几点思考
字号:T|T 2012年04月05日14:34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朱苏宁
近年来,在国家出台《物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推动下,我市物流业总体呈加快发展态势,物流总量持续增长,物流企业主营收入增加较快,物流业务从单纯的运输、配送、仓储型向综合服务型发展,现代物流业已进入由起步阶段走向理性、务实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实现物流总量2.97亿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公水货运量为1.58亿吨,比上年增长15.8     %,港口货物吞吐量1.36亿吨,比上年增长3.2%,铁路货运量为266.9万吨,比上年增长6.8%16家重点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主营收入达37.14亿元,比上年增42.85%,实现利润2.74亿元,上缴税收1.43亿元。
近几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企业的发展意识、经营理念、管理和服务创新也有了很大提高。南通交运物流继续名列全国物流百强企业,叠石桥物流中心等2家成为国家级4A企业。港口集团、大地物流、飞鹤物流等成为省重点物流企业,具备了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不断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并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的运输服务体系和提供物流方案服务,开始向第四方物流探索。
近期,市区的华东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开始建设,总投资30亿元;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投入建设;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建设,总投资10亿元;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峻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钢材物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江虹物流仓储基地、海安正元港务、通州大江物流、燕信化工物流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物流业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市有关部门对全市物流业做过整体发展规划,并且正在重新规划。部分地区尚处于自我发展、松散管理的状态。因此,我市物流园区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物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体现不出规模效应,呈滞后状态。
在我市115家物流企业中,2009年物流主营收入2亿元以上的有6家(不包括基地),仅占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只有2-3家。据对20家物流企业的初步调查,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中,主要是运输、仓储和搬运等简单的传统物流业务收入,而采购销售流通加工、货代报关、整体物流方案和信息咨询等物流延伸服务收入不足10%。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生产经营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单个环节的传统服务,满足于在狭小区域内提供有限的运输服务,不能满足社会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服务。
三、加快发展我市物流园区的几点思考
(一)我市物流园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南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黄金地区。一是我市地处长三角,濒江临海,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江岸”优势于一身,为一座准半岛型城市。沿江,拥有岸线166公里,建有29座万吨级以上码头,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沿海,拥有黄海岸线203公里,其中可建2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岸线 40 多公里,拥有滩涂近20万公顷。近年来,我市的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使沿海高速公路实现跨江对接,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物流骨干通道;洋口港的通航,使我市真正成为港口大市。最近,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桥位桥式通过评审,南通将成为武汉,南京后又一座拥有三条以上过江主通道,又兼有公,铁复合功能的城市。
二是我市地处沿海对外开放前沿,兼有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是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节点,是制造业集中的城市,产业群网络分布密集。近年来,依托沿江土地、岸线、港口等资源优势,我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着力发展沿江临港特色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沿江地区已成为近年来大项目落户的主阵地,形成了船舶海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纺织、电力能源、粮油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集群,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产业依托。
南通物流园区建设的工作思路要以港口为重点,依托我市“靠江、靠海、紧邻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以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重点物流项目为载体,规划和建成一批以港站主枢纽、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园区,形成以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为重点的多种现代物流集聚功能;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一批具备综合服务功能、依托物流园区为制造业、流通业提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一批以长江、海港和公铁枢纽为依托的大宗原材料、石化、医药、日用品、冷链、保税等专业化物流。积极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强港和现代物流中心,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组合大港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二)我市物流园区建设的工作举措
1.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园区(中心)的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我市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有利于发挥物流企业的集聚效应,提高运作效率。目前市区主要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火车站北物流园区、开发区通富路物流中心等物流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关键是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物流园区新的规划布局,尽快制定园区详规,确定物流园区区域范围和建设地点,并明确定点区域内现有的公路接点、道路宽幅、桥梁负荷等基础设施情况,进而制定与物流园区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改造或新建任务。
二是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分别按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服务功能、货运枢纽型和时效性区域运转型、运转配送型的服务功能、重点商贸企业连锁经营和批发销售配送能力的服务等功能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
三是引导各类资源向物流园区集聚。按照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编制招商引资规划指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向园区、中心集中。引进国际知名的马士基、UPSFEDEX、宅急送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引导市内外企业按照各自不同的业务进入物流基地设立企业,开展物流业务。同时要把工商、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引进物流园区,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
2.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市区一批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多功能的物流服务,要通过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促进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仓储、运输技术,提供全过程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企业和制造业同步转型升级。
一是努力扩大物流服务功能。按照运输型、仓储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不同的物流企业类型,明确发展方向和培育重点,排出10家作为市重点培育的物流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大力支持重点培育的物流企业积极开拓新的物流服务业务,提供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中转、货代报关、信息咨询、物流方案等全过程物流供应链服务;大力支持加快物流装备的更新提档,特别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仓库和普通运输设施进行的设施改造、物流装备更新,增加科技含量。从而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和管理能力,使之成为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二是大力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通过交通运管部门的行业监管,工商部门的合同管理,树立典型示范物流企业和开展行业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根据我们对市重点工业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外包物流服务最关心的是运输等物流服务的价格、物流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和物流服务效率。特别是物流服务效率,如能否及时交货,货物到达情况和中转信息等。企业对物流业务外包中反映最强烈的是长途运输中转单、中途卖单、野蛮装卸等引起的到货不及时造成的损失。
三是联合整合,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以第三方物流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物流供应链,从而具备解决全过程物流服务功能。其他一些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这样优势企业可扩大规模,积极向采购、配送、包装两端延伸,其他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现有条件,成为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还能利用优势企业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和外资物流企业合资合作,要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外资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