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港物流基地依托首都国际机场,紧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首都机场扩建的机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利用政策、创新工作,始终不懈地朝着“建设国际空港物流典范”的目标努力。
一、空港物流基地的发展背景和定位
(一)首都国际机场是空港物流基地发展的依托
北京市是内陆城市,但却拥有中国航线最丰富、覆盖面最广、航班最密集、航空运量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首都机场拥有114条国际航线、136条国内航线,与世界38国家和63城市连接。从发展的历程来看,首都机场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建设。在过去十年里,首都机场航空器起降年环比递增11%。首都机场第三期扩建工程完工以后,机场的吞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根据首都机场集团发展设想,到2010年,作为一个复合型大型航空枢纽,首都机场在亚洲机场的排名将力争进入前三名,在全球机场排名力争进入前十名,国际、国内航向要达到300条以上,旅客吞吐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达到130万吨,起降架次达到47万架次。
首都机场的地位和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决定着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定位,因此,充分发挥首都国际机场这一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并带动临空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空港物流基地的必然使命,同时也是改善北京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首都临空经济发展战略为空港物流基地提供广阔空间
在我国,临空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空经济实质上是依托机场优势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型国际航空港日益涌现。枢纽型机场所特有的集聚效应,使各种优势资源逐渐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形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进而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
顺义区高度重视临空经济的发展,早在1992年,顺义就提出了“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先后在机场东侧规划了4.16平方公里的林河工业区、在机场西侧规划了6.6平方公里的空港工业区。2000年,顺义区“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运行机制。此后,在空港工业区的基础上规划设立了1.2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在机场北侧规划建设了北京空港物流基地。
2006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首都临空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临空经济区被确定为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临空经济提升到北京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为临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及在首都国际机场强劲的发展带动下,首都临空经济区的布局规模已日趋合理,形成了以首都机场为核心,以机场航空产业链的拓展为主线,“做强东西,拓展南北,辐射周边,打造圈层和板块有机结合的首都临空经济布局模式”。临空经济区分为核心区、发展区和辐射区。以机场为核心周边规划的功能组团是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机场西侧是高科技产业和航空产业的空港工业区和天竺出口加工区;东侧是现代制造业的林河工业区和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北侧是空港物流基地;南侧是规划中的机场商业区和国门商务区。
二、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发展历程
(一)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规划设立
2002年,《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确定在全市建设三大物流基地,空港物流基地是其中唯一的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2002年7月北京空港物流基地成立,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物流基地”的目标,严格按照“以亩均税收、亩均投入、亩均安置劳动力”为衡量指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确立了“以航空物流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型和总部结算型物流企业为主体,以行业整合为主线,以高科技的流通加工和制造企业为补充”的招商导向,为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打造了良好的产业平台。六年多来,在市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空港物流基地紧紧抓住首都机场扩建、承办2008年奥运会、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改革等历史机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条主线,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业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发展
1.稳步推进一期建设,夯实基础
空港物流基地成立之初,鉴于首都机场扩建方案未定,首先规划建设顺平路以北作为起步区。该区域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高标准的“八通一平”的市政设施。截至目前,空港物流基地共引进企业241家,其中包括TNT、日本近铁、美国普洛斯、宅急送、宝供、中外运、中远等物流业界著名企业。基地在2003年实现税收1243万元的基础上,经济指标始终保持较高速度发展,2008年基地实现税收14.47亿元,实现了建园之初时确定的“一年一变样,两年大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成一流”的战略目标。
2.奥运物流中心高效运转,圆梦物流
作为奥运物流运行的重要平台和指挥中枢系统,奥运物流中心不仅承担着大量奥运物资的集散、存储和配送任务,还承担着物资安检、资产管理以及多种类车辆、场馆运输计划的编制任务。自2004年开始的奥运物流中心选址论证历时近一年时间,空港物流基地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效的管理水平得到政府、专家以及物流企业的一致认可,最终摘得奥运物流中心项目定址基地。2008年夏季奥运会顺利闭幕,空港物流基地作为奥运物流中心的属地保障单位圆满完成奥运物流中心的外围保障工作,实现了奥运物流安全、高效、顺畅运转。
3.规划建设大通关基地,开创先河
2003年底,为紧抓机场扩建机遇,顺义区与首都机场达成了“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共享收益”的“五共同”发展原则,并合资组建了航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将首都机场货运用地与基地二期用地统一规划,建设航空货运大通关基地,开创地方政府与机场集团合作先河。
大通关基地包括航空货运站区、国际快件监管区、进出口监管库区、出口拼装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综合办公区,与首都机场口岸无缝对接,通过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的物流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为航空物流企业提供最佳运营平台。该项目的建设,对打破长期制约首都机场货运发展的瓶颈,提高航空物流处理效率,助推首都机场建设成为东北亚航空枢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首都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北京市投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申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倾力奉献
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兼有“港”和“区”的双重特性,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强大、管理最先进、通关最便捷、运行规则基本与国际自由贸易区接轨的一种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海关总署相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综合保税区,参照执行保税港区有关管理办法。
2006年,顺义区已具备了大通关基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等不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口岸操作三个区域海关分别围网、优惠政策无法叠加。为了对上述区域进行整合,发挥国家已批准的功能区域的综合优势,实现区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空港物流基地管委会在区政府领导下于2006年12月开始积极进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港区的申报工作。作为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基地在感到沉重的压力同时也充满去完成历史使命的成就感。在区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基地撰写了大量申报相关材料,圆满完成了海关、国土、商务等国家和北京市两级多部门的调研接待、质询解答、数据材料提供等工作。
历经两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7月23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国内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天竺综合保税区围网规划面积5.944平方公里,其中南区为天竺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726平方公里;北区为首都机场航空货运基地和枯柳树、回民营两村部分占地,规划面积3.218平方公里。
依托国内最大航空枢纽口岸建设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服务全市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对充分发挥航空运输在效率上的独有优势,更好地吸引航空指向性强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聚集,促进首都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