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首页 >> 物流园区 >> 工作年会 >> 2011年会 >> 内容

北京物流业和物流园区发展情况
字号:T|T 2012年03月16日14:26     
北京市商务局
(2011年7月29日,西安)
一、物流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不仅有效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了就业,而且在优化首都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北京物流业发展呈现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基本建立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设施空间格局。
(二)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产品、冷链、食品、医药、图书等物流配送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占全市物流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达到75%
(四)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北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分拣、实时跟踪、精益化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在企业逐步推广应用。
(五)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101月份,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六)物流业总体规模迅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93.7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5%。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5.04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增幅较大。社会物流总收入也有较大增长,达1686.1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1260.2亿元,同比增长27.8%
二、物流园区发展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进一步优化整合物流资源,在充分利用已有分散资源和设施的同时,规划建设各类物流节点,引导物流资源集中布局,逐步实现物流资源由分散向相对集中、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的调整。经过“十一五”的规划建设,现已形成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以及十八里店、西南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物流基地作为大型公共物流节点主要规划在六环路附近,是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枢纽,主要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与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货物提供物流平台;物流中心主要规划在五环路附近,是衔接干线、支线运输,方便市内配送和集散运输的重要物流节点,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以及为制造商、分销商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配送中心作为为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物流配送服务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规划在四环路附近,是城市末端物流活动集结的公共场所。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由远及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有效承载了首都城市物流功能。
(二)物流基地运营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物流基地在全市物流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平台作用。虽然各物流基地起步早晚不同,发展程度有所差异,如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发展较为成熟,京南物流基地、平谷马坊物流基地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来,各物流基地均呈现出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经营效益持续提高。2010年,我市各物流基地运营良好,共实现营业收入375.7亿元人民币,实现税收21.5亿元。2011年上半年,物流基地经营效益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共实现营业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税收25.6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是基地硬件设施能力不断增强。物流基地的仓库面积占全市限额以上物流企业自有仓库面积的比重接近20%,表明基地硬件设施能力在我市物流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三是对企业的吸引聚集能力显著增强。各物流基地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调整招商战略,不断创新服务能力,共吸引700余家企业入驻。今年上半年,各物流基地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大项目落地,在建的物流基地公共设施项目和入驻企业项目达20个,项目总投资达70.8亿元。下半年预计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达32.7亿元。
四是各物流基地在功能上实现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空港物流基地发挥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优先发展体现首都产业优势和特色的航空物流、金融物流,吸引高端物流企业入驻;马驹桥物流基地不断完善硬件投资环境,加快形成服务首都及周边区域的物流集聚区,同时,重点推进朝阳口岸平移,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马坊物流基地不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开展平谷国际陆港二期建设,在实现京津海陆联运的基础上,推进与京唐港的口岸对接与物流合作;京南物流基地依托铁路专用线及主要进京公路货运通道承担北京南部货运集散功能,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和提升,重点发展以展示和交易为特征的商贸物流。
(三)重要国际物流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我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是北京市3个国家级经济区域之一。总体规划面积5.944平方公里,于2008723获得国务院批复,2009728一期围网3.177平方公里通过国家十部委联合验收。目前,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包括“一主两辅三通道”卡口建设,口岸操作区及保税功能区的海关、检验检疫现场监管查验设施建设以及水、电、气、热、道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吸引80余家企业入驻,借助天竺综保区平台开展保税业务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有300余家。201012月,首都机场货运监管场所、国货航和BGS(北京空港地面服务有限公司)一级库迁至天竺综保区口岸操作区,使天竺综保区与首都机场航空港实现真正意义的区港一体、无缝对接,使企业能够享受更快捷的通关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下一步,天竺综保区将在完善一期开发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开发建设,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保税物流,打造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重要功能平台。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本市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具体来讲,我市物流业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安排新建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挥物流基地在物流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物流基地功能。新建和改造提升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完善物流节点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顺畅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通道,打造快速物流集散系统。
二是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以农产品、食品、快速消费品等为重点,构建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仓储、配送等设施条件和水平。实施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搭建共同配送平台,整合商贸企业物流需求和社会物流资源,提高商贸流通配送的社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构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重点物流企业,提高危机状态下的物流快速响应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物流总部经济。以汽车、电子、医药行业企业为重点,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组织、管理控制等高端物流业务,进一步凸显本市物流业发展的总部型经济特征。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积极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新型服务模式。
四是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经济圈物流服务功能。加强与其他省市的物流深度合作,特别是加强物流产业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完善首都经济圈物流系统,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物流重要节点和通道建设,全面构建区域物流合作网络。支持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区域物流合作效率。
五是发挥政策功能区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加快天竺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高端企业入驻,实现以保税功能为特色的国际物流发展新突破。优化国际物流发展环境。完善口岸体系,加快“大通关”建设,提高货物进出境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口岸物流运转、通关速度,拉动国际物流货量增长。引导国际货代、报关、船运公司等服务企业规范发展,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服务。
六是加快物流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物流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促进物流业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物流业两化融合,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节约用地、用水、用能物流项目建设,支持以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为代表的绿色物流发展。以电子产品、废旧家电、汽车等为重点,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北京市物流业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一年。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特大型城市消费、高端现代制造业、开放型经济发展均为北京市物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都物流业将有更大的发展,并将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