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全行业的持续亏损,任谁都清楚钢铁行业去产能已经是火上房的急事。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国家也确实出台了去产能的总纲领,开始系统化的梳理和去产能过程。
面对全行业的持续亏损,任谁都清楚钢铁行业去产能已经是火上房的急事。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国家也确实出台了去产能的总纲领,开始系统化的梳理和去产能过程。
国务院日前印发 《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并就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组织实施作出了具体部署。
《意见》指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要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钢铁行业提质增效。从2016年开始,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实现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市场预期明显向好。
这也被看作是国家对于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动真格儿的一个信号。只是,喊了这些年的去产能,成效却如愚公移山一样艰难。显然并不会因为国家的一个新政策就会有太大的变化。在笔者看来,钢铁行业要想去产能进程提速,必须从政府、银行、钢企主体三方遵循市场规则开始。
原因很简单,上述三方的不守规矩,相互绑架和推诿是当前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
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 “菩萨心肠”的地方政府。对于一些本已经死掉的钢铁企业,却因为他的妙手回春,而重新复活,进入到了一种活不了又死不掉的状态。就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山西的某钢企,本已经倒掉,最终因为地方政府的保媒拉纤现在满血复活了。想这样的事情很多,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本应该被淘汰的钢企就这样因为政府横插一杠子被打乱了,死掉的企业被激活,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掉,自然就谈不上资源的优化配置了。
地方政府如此的热心肠,其背后其实还是GDP崇拜在作祟。一番梳理不难发现,地方政府热衷于当企业的 “救命菩萨”,主要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增速已经在全国靠后了,有的地方甚至就靠钢企的税收给员工发工资,因此自然不乐意看到自己的企业被淘汰掉,而是想尽办法施救。
事实,说银行是钢铁行业去产能进程的阻碍,其实有些冤枉它,因为信贷的收紧其实有利于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但是事实上,银行也并未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办事。出于对呆坏账增加的担忧,如果企业死亡或大面积减产,必然影响银行的成绩单。银行贷款失误,如果完全是自己看走眼,倒也罢了,窝囊的是他们许多时候是被命令贷款的对象。因此更多时候,银行对于钢铁行业贷款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其借新债还旧债。如此下来,去产能自然不容易实现。
令人差异的是,钢企本身在去产能阻力中只能屈居第三。他们不愿意被淘汰愿意很好理解。自己花了大钱建立起来的企业,一旦停了,所有设备都是一堆废铜烂铁,没有任何作用。因此自然能挺着绝对不停产。
政府的施救,银行的绥靖,企业的死扛,三方因素叠加形成了中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特有的生态环境。正是这三方的阻力使得中国钢铁行业去产能步履维艰,整个行业陷入到危机中。因此,要想使得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成功瘦身,必须从理顺这三方的关系开始。只有三方都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去产能才能水到渠成。
要想有效推进去产能政策,为了地方政府必须管住自己闲不住的手,变指挥为为去产能政策提供退出保障政策服务。而银行业则要与早就行尸走肉的贷款对象脱钩,收紧信贷政策,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而钢企本身则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要想根治顽疾,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或者钢企,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一切以市场赢利水平为准来推进去产能进程。只有真正的让市场说了算,中国钢铁行业的落后产能才会顺利的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