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
字号:T|T 2011年11月15日10:05     生产资料市场专业委员会

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学品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供应链,实行采购、储存、分销、配送“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物流服务企业。公司2010年(公司本部,不含仓储、物流配送等控股公司、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实现利润13500万元,分销化学品189万吨,上缴国家税利19780万元;人均完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人均创利122万元,人均上缴税利180万元,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11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88.8亿元,实现利润8500万元,分销化学品127万吨,上缴国家税利14300万元,均比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公司十分注重诚信和品牌建设,1998年公司被国家内贸部授予“全国内贸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企业”称号;2004年3月及2009年5月先后两次被中国化工轻工物资流通协会授予“行业标兵”称号;2008年11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生产资料流通改革开放30年杰出企业”称号,公司董事长骆德龙同志1995年被国家内贸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8月,骆德龙董事长作为全国13名特邀英模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针对“入世”面临的新挑战,制订新的发展战略;
(1)“入世”给化学品市场竞争带来的新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将带来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新挑战:
一是“入世”之后,公司竞争对手的实力更强大了,竞争的层次更高了,竞争的程度更激烈了;公司所面对的竞争对象,由过去主要面对“国字号”大企业及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又增加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它们有雄厚的资本、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国家给予的优惠税赋政策,“国字号”大企业有政府的保护,这些都是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资源;
二是“入世”之后,广大客户对化学品流通领域的服务要求更高了;他们享受了跨国公司所提供的更具国际水准的优质服务,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化学品流通领域的那些缺乏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约束或保障,而仅凭人情关系所能提供的随机化服务;
三是“入世”之后,公司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配套资源和支撑平台的条件更高了;不但需要有优质的产品资源、资金资源、客户资源、设施资源等强大的硬实力,而且需要有品牌资源、决策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强大的软实力。可以说,中国入世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的环境及条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2)认识自身的劣势或不利因素,明确民营企业只是搏击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裸泳者”;与跨国公司及“国字号”大企业比较,我们作为一家化学品民营分销商,既没有上游资源或产品优势,也没有下游市场及客户优势,我们只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裸泳者”,既要不折不挠、坚韧不拔地搏击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又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稳步前行,搏击风浪,稍一不慎,就有可能犯下大错,或者在退潮之后被迫露出“裸泳者”的形象,或者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水顺势卷走。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没有任何犯错空间。
(3)分析我们自身的优势及有利因素,找准参与市场竞争的切入点;公司的优势,就是我们的软实力,我们具有诚信如一、勇于创新、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文化传统。
一是公司的诚信品牌获得了政府部门及广大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成立48年以来,始终保持了4个100%,即严格履行与金融机构签订的每一笔借款合同,按时足额向广大供应商给付货款,按期、按价、保质、保量向广大客户供货,依法足额缴纳各种税赋。48年来,公司没有发生一笔违约事件,履约率全部是100%。我们认为:重合同,守信用,不但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也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上世纪90年代,公司从事进口业务,有时一个进口合同刚签约没几天,价格大跌,那时很多国内企业信誉不太好,国际供应商很担心我们能不能按时付款;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按时付款,使得老外真正相信了我们是一个十分重信誉的企业。国内有的客户买了我们的货,行情一变,就悔约了;我们认为:客户负我,不单纯是客户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没有能事先规避这种风险。1996年,与公司进行贷款互保的两个兄弟公司发生巨额亏损,公司要负连带责任2500万元,加利息合计约3000万元,相当于当时企业的全部自有资产。公司主动向银行承担连带责任,使银行真正相信了与公司签订的合同都是“铁约”。从此之后,公司也作出了不对外进行任何担保或互保的“铁律”。
二是公司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薪火相传;公司成立48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全国或行业内的第一:
——全国第一家发行企业短期债券;1988年4月1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分行通银营(88)字第017号文批复,中国工商银行南通分行代理发行,公司向社会发行500万元短期债券。这是全国首家发行企业短期债券。
——全行业内第一家成立中外合资化学品港储企业;1991年,公司与外商合资成立南通千红石化港储有限公司(公司控股75%),建设2.5万吨级石化码头及12000立方米储罐区,这也是长江流域及江苏省第一家化学品专用码头,是中国化工轻工物资流通行业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化学品港储企业。
——华东第一家进口液化石油气敞开供应广大城乡居民;1993年,公司利用南通千红石化港储有限公司的液化石油气管道和2000立方米球罐(全国仅蛇口有2000立方米球罐进口液化石油气,满足工业区自用),华东第一家从国际上进口液化石油气,向广大城乡居民敞开供应。随后,年进口规模达10万吨以上,促使国内逐步取消了因气源紧张而实施多年,使居民极为垢病的“液化气票”,公司也因此被国内贸易部评为“全国内贸系统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全国仅10家)。
——全国较早地开展三项制度改革的企业;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实施人事管理、劳动用工、收入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并于1994年10月在全国内贸系统三项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无锡)上进行介绍交流,受到会议的好评。
——全国第一家在国企整体改制中引进自然人持股制度;1997年7月,公司第一次改制,其中:国有股比例为42.5%,法人股比例为9.9%,自然人股(内部职工股)比例为47.6%。自然人股(内部职工)比例之高,为江苏省第一;自然人持股制度,为全国第一家(全国证监会曾派人到南通调查了解实施情况)。2002年12月,经省、市政府批复同意,国有股及法人股退出,全部转让给公司中层以上管理层,成为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司。
——全国第一家进口氯乙烯单体(VCM),对节能减排作出贡献;1997年11月,公司董事长骆德龙同志赴日本东京开会期间,考察了日本最大的氯乙烯供应商东槽公司的情况,返国后即对氯乙烯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了解到中国聚氯乙烯树脂厂仍然采取传统的电石法,不但能耗大,污染环境,而且当时成本远高于进口氯乙烯单体合成。为此,公司迅速作出决策,一方面对南通千红港区的压力球罐进行改造,一方面组织人员跑市场,行程达5000公里,开拓用户,并于1998年6月起,作为全国第一家企业,进口了第一条氯乙烯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随后,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进口氯乙烯单体达10万吨以上,销售市场覆盖华东地区及豫、鄂等省。
——全国化学品流通领域内第一家推行ERP-U8信息系统(现已升级到U9);2003年,公司开发的“用友ERP-U8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第一次解决了进销存电脑网络化管理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接口的问题,实现了数据共享,使公司从采购、入库开始,到电脑开票、财务结算结束,经营数据自动转换成财务数据,各种数据一次性生成,公司的商流、物流、资金流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运行,整个运行过程透明、快速、高效、准确,促进了公司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实现了企业监管层对整个经营流程实施即时监控。目前,U8系统已升级为U9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决策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监控程序化的运行效率。据用友公司介绍,这也是全国化学品流通领域内第一家使用ERP-U8及U9系统的企业。
——长江沿线第一家液体化学品保税库;2003年12月,公司投资的南通千红石化港储有限公司库区被国家海关总署批准为“公共型液化保税库”,这也是长江沿线第一家液体化学品保税仓库。
三是公司稳健、务实的作风深入人心;公司成立48年来,没有一年亏损,年年盈利。
(二)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和自身优势,公司制订了发展“化学品供应链”的战略;
第一,必须依靠自身的优势,选择化学品物资流通领域,作为自己长期发展的方向;在化学品流通领域,我们已经建立了很高的信誉度和品牌认可度,我们已经培养了一批忠诚客户,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绝不应该放弃的优质资源。
第二,必须根据入世之后的新形势,对经营形态进行大胆改革;向化学品流通领域的上游延伸——进入仓储行业,向化学品流通领域的下游延伸——进入物流配送行业。这也是当前跨国公司、“国字号”大企业不愿涉足或不屑涉足的领域,可以起到“人弃我取”的效果,减少我们发展的阻力。
第三,转变化学品销售形式,由过去的纯贸易销售方式,向化学品分销模式转变;即从过去的纯贸易商(即不看销售对象,只看销售业绩),转变为只向生产厂分销,从而建立强大的终端用户市场。
第四,制订发展化学品供应链战略,为广大终端用户提供一条龙服务;2001年12月15日,也就是中国正式入世之后的第4天,董事会召开会议,针对公司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全面分析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条件,制订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依托化学品港储业,做强做大化学品分销业,发展第三方化学品物流配送业”,从购进、储存、分销,到配送,实行一条龙服务,使三者之间互相依托、互相带动,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关系,对广大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建设仓储、物流配送和分销三大平台,全力打造化学品物流供应链;
(1)依托化学品港储业,环中国海及长江沿线选点布局,稳步推进化学品港储业建设;
——南通千红石化港储有限公司(公司控股75%),不断加大对千红港储业的投入,由2001年之前的40000立方米储罐,扩大到186000立方米;码头也由原先的2.5万吨级升级到5万吨级。目前,该港区年吞吐化学品150万吨以上。
——南通千象仓储有限公司(公司控股50%,负责日常营运管理工作),拥有储罐16只,计40000立方米,年吞吐化学品30万吨。
——连云港千红石化仓储有限公司(公司控股75%),现拥有储罐1万立方米,通过搬迁之后,化学品储罐将扩建到16万立方米。该公司年吞吐化学品50万吨。
——天津临港千红石化仓储有限公司(公司控股100%),将新建化学品储罐9万立方米,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
——常熟千红石化港储有限公司(公司控股100%),将新建3万吨级的石化码头1座,化学品储罐15万立方米,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
公司将继续在华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合适港口,建设化学品库区,完成环中国海及长江沿江的港口库区的布局。
(2)成立南通千迅化工物流有限公司(公司控股100%),推动化学品物流配送业的发展;
该公司现有大型不锈钢专业槽罐车56台,液体化学品槽船1艘,年配送化学品40万吨以上。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内,进一步将专业槽罐车发展到100台以上。
(3)做强做大海内外化学品分销辐射网络,建设强大的化学品终端用户市场;
——公司依靠内设的15个化学品业务部,覆盖长江三角洲及华东地区市场,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和渗透;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可望达到150亿元左右,分销化学品在240万吨左右。
——公司通过在广州、连云港、北京等区域设立分销机构,向华南、中原、华北等全国市场辐射。
——公司通过成立南通千福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控股100%)、上海千昊化工有限公司(控股100%)等子公司,向农用化肥、塑料等上下游行业及重点区域辐射、渗透。
——公司通过成立香港千久化工有限公司(控股100%)、新加坡千汇化工有限公司(控股100%)等海外子公司,结合南通千红石化港储有限公司的保税库,通过离岸贸易的方式,积极开展外购外销、转出口、进口核销及回购业务,并将公司采购及分销业务,延伸至香港、东亚、东南亚、南亚等海外市场。
(四)发挥化学品物流供应链的整体优势,经受市场竞争的搏击和考验;
——公司化工分销规模的持续扩大,带动了各化学品仓储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投入正常营运的3个仓储企业,年营运收入稳定在1亿元以上,年利润稳定在5000万元以上。三年之后,公司计划将上述指标增长1倍,分别达到2亿元、1亿元以上。
——适应公司化学品分销规模的需要,公司成立的化学品物流配送企业也得到了顺利起步和快速发展;成立5年多来,南通千迅化工物流有限公司已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年营运收入已达5000万元,年利润达800万元。
——各化学品仓储业的稳定发展,支撑及促进了公司化工分销业务的发展及扩大;各化学品仓储企业拥有碳钢罐、不锈钢罐、常温罐、加热罐、低温罐、压力罐等各种规格和性能的储罐,能够满足储存各种化学品的需要,从而保证了公司发展化学品分销业的需要。比如,公司并购了连云港千红石化仓储有限公司之后,利用该公司的4000立方米压力球罐经营丙烯,公司年分销丙烯的规模达到3-5万吨,不但扩大了丙烯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苏北市场及山东市场的占有率。
——化学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强化了公司及仓储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物流配送企业的成立,使得公司及仓储业与广大客户之间建立了更加稳定的关系,对于发展及稳固公司的终端用户市场,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海外离岸贸易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了公司的海外市场;香港千久化工有限公司、新加坡千汇化工有限公司的成立及离岸贸易的开展,促进了南通千红库区保税业务及公司出口、转出口、进口核销、回购等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活跃了公司的经营业务,扩大了南通千红公司的中转业务。
——打造和培育化学品物流供应链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终端用户市场的发展;公司以客户服务为笼头,以化学品物流供应链为平台,充分发挥仓储、物流配送、分销三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和整体优势,强化对终端用户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采购效率,降低了客户的进货成本,增强了广大终端客户对公司的凝聚力,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客户。2010年,公司直接分销给终端客户的化学品为151万吨,占总分销实物量的比例达80%。
——化学品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公司发挥化学品仓储业、化学品分销业、化学品物流配送业的整体优势,迅速降低或清空库存,到10月底,公司库存不到4万吨,已经降至正常水平的1/5。2008年底,国际化学品价格与上半年比较,陡降60%,公司抓住时机,集中从国际上采购了15万吨的化学品,进入公司仓储业的储罐。2009年春节以后,市场价格迅速上扬到5000-6000元,公司分销后,取得了显著效益。随后,公司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利用波段顺势操作,公司整体(含各控股公司、子公司)取得效益2.8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事实证明,公司打造和培育化学品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战略,既切合自身的特点,也适应了市场竞争的要求,取得了显著业绩。今后,它的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