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钢贸企业转型模式
字号:T|T 2011年04月11日10:49     中国冶金报

   
    一直以来,对中国钢贸企业数量的权威解读都是稀缺的。但毫无疑问,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拥有钢贸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中国钢铁市场的运营模式和流通秩序,其决定了中国钢贸企业的多元性、分散性和多层次性,而这种特征直接导致了钢贸企业的集中度偏低。

那么集中度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算合理?这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从行业复杂性和操作难度看,钢贸企业集中度的提高,丝毫不比钢铁生产企业集中度提高更容易实现。

将钢贸企业摆到合理位置

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直接按照国家计划统筹调拨和出售,物资系统是大宗物资的唯一流通渠道。从本质上讲,物资系统与钢铁企业和下游用户的关系,不是贸易关系,而是物流关系。这个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钢铁产品的仓储、分流和运拨。市场经济开始后,市场化催生了新的贸易主体,并以惊人的生命力改造了传统的钢铁营销模式。在旧体制坍塌之际,以钢贸企业为核心的新的钢铁市场秩序迅速建立了起来。

近年来,代理(经销)制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单纯贸易,与钢铁企业是客户关系,逐渐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战略合作关系。钢贸企业不再只承载为钢铁企业扩展客户和市场的使命,还要为其进行风险控制、资金输入等事务的操控。这种内涵的变化,牢固了双方的关系。

钢贸企业的价值体现

“十一五”是中国钢铁产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特殊时期。钢铁市场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职能方面,过去数年,钢铁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所释放的主要价值就是提供钢铁产品。在饥渴的市场驱动下,钢铁企业的主要资源和精力都倾注在产能的扩张上。在钢铁产能急剧扩张的进程中,贸易企业的职能也在在逐步发生演变和进化,承担了为钢铁企业提供资金、资源及客户的重大使命。在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方面,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关系逐渐明朗和固化。贸易企业的价值就是产业链两端价值的细化,对稳定市场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钢贸企业转型模式

传统的钢铁贸易企业基本是单元经营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实力的增强和扩展生存空间的驱动,钢铁贸易企业也在逐渐增加经营品种,并逐渐在经营品种上突破了原料和钢材的传统界限,混合经营成为各企业经营的主流选择。由此,钢铁贸易企业与钢铁企业的关系就不再限于承接产品拓展市场和客户的基本功能,而增加了共建供应链的功能。还有很多贸易企业与钢铁企业以合作建设或者单独建设的形式,投资兴建了物流、仓储和剪切加工中心。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的融合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贸易企业也在转型。这种转型是外在市场压力与内在发展冲动共同驱动的结果。贸易企业转型极有可能重新诠释钢铁产业链的市场规则。钢铁企业的直销模式,极有可能被另外一种模式取代。这种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的钢铁市场模式。提高钢铁企业的直销比例,一直是行业内热议的话题,似乎也是钢铁企业勇于探求的营销模式之一。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对指导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还是那句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钢铁产业发展之路,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