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字号:T|T 2010年07月29日11:09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坐落在泰山西麓、肥桃之乡的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发电、机械制造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厂39年来,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以董事长张武宗为首的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运筹帷幄,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在低谷中崛起,在困境中突出重围,把上世纪90年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举发展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钢铁明星企业。“十五”以来,该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绿色环保企业为己任,以推进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走出了一条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持续增强、能耗持续下降、效益持续提升、环境持续改善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实力名列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第39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21位,中国企业集团纳税500强第333位,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327位,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398位。
    2008年,该集团公司战胜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税10.6亿元,其中上缴税金5.8亿元,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或者领先水平。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山东省优秀创新企业”荣誉称号;连续3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
    钢铁工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性产业。该集团公司高层认为,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循环经济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即物质的利用方式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性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才是钢铁企业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他们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严守法规、持续改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降耗”的环保方针,并向社会郑重承诺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保持污染物达标排放并有效利用,努力打造 “循环石钢”、“绿色石钢”、“生态石钢”。
    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山东省节能减排相关规定,该集团公司先后淘汰了耗电量大、污染严重的5台电炉和工艺落后的1条轧钢普线,改造了2条方坯生产线。累计投资近30多亿元,先后建设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线材生产线,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棒材生产线和高炉炼铁、转炉炼钢、捣固式焦炉及配套干熄焦生产线、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等。特别是高速线材生产线关键设备由美国摩根公司制造,全线采用德国西门子二级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高压水除磷、单线无扭、控轧控冷、在线检测等新技术,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控制技术代表了当代高速线材轧机的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山东中西部地区唯一的高速线材生产线。现代化的工艺装备为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钢、铁、材、焦主要生产线通过采用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高炉喷吹煤粉技术、转炉煤气高效利用技术、焦炉煤气高效利用技术、混合煤气高效利用技术、钢坯热送技术、控轧控冷技术、干熄焦技术等,每年降低成本4亿元以上,做到了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对产出的最大索取。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环保技术,现场管理居同行业先进水平。
    作为全国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签订单位,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产品结构调整,不仅没有过多的增加耗能,而且做到了能耗的大幅度降低。2008年吨钢实际综合能耗613.8千克标准煤/吨,同口径较2005年降低29.49千克标准煤/吨,全年节能5.78万吨标准煤。转炉工序能耗、小型轧钢工序能耗水平在同行业位于前3名水平;棒材、型材工序能耗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高线工序能耗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已连续3年较好地完成与山东省政府签订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省节能减排样板企业。
    二、积极抓好节能降耗,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果
    “污染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先进的环保理念为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几年,累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节能创新项目20多项,实现了生产工艺流程中余热、余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的高效利用。加大“三废”(废气、废渣、废水)治理利用力度,做到了在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焦炉、高炉、转炉煤气的综合利用。将焦炉剩余煤气与炼铁高炉煤气混合,替代煤及重油,供给轧钢、炼钢使用,仅此一项,每年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转炉炼钢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对标挖潜活动,充分利用富余能源,一方面降低电、水、煤气、氧气等能源介质的消耗,另一方面加大煤气、蒸汽的回收量,实现了负能炼钢,吨钢能耗为-12公斤标煤,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目前煤气综合利用率除高炉外,焦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100%,三种煤气的综合利用每年节约标煤18.5万吨,价值近亿元。煤气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不但缓解了煤气供应的紧张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煤气的放散,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高炉余热、轧钢加热炉蒸汽的充分利用。过去集团公司生活区家庭供暖、厂区办公场所供暖、食堂供热等,全部由燃煤锅炉提供。经过系统改造,投资550万元建设了2座余热换热站和相应输送管道辅助设施,把高炉冲渣水余热、转炉余热用在供暖供热设施上,代替原来的燃煤采暖,满足了生产区和生活区的供暖用热。每年回收余热折合蒸汽16800吨,年节约燃煤约4000吨。
    固体废弃物有效利用。生产过程中,每年产生大量的炼钢钢渣、高炉水渣、转炉污泥、除尘灰、氧化铁皮等固体废物。过去将这些废弃物一般直接用于铺路、充填路坑等,附加值低,转化量有限。他们树立了把固体废弃物“吃干榨尽”和资源循环的新理念,通过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和社会大循环,将固体废弃物全部回收综合利用。例如,他们把炼钢钢渣粉碎磁选后重新回炉冶炼,高炉水渣回收利用生产水泥,转炉污泥直接输送到烧结配料使用,废旧炉体砖可修补炉体,除尘灰、轧钢氧化铁皮作为高炉炼铁的原料加以利用等。每年综合利用炼钢钢渣30万吨,水渣70万吨,除尘灰、除尘污泥、氧化铁皮等12多万吨,合计创效5000多万元。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水循环利用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先后建成了污水处理站、沉淀池、旋流井、过滤器、冷却塔等配套齐全的循环利用设施。对二炼钢炉前冲渣水、棒材旋流井补水、二炼铁部分生产用水、三炼钢区域绿化公厕等用水点进行改造,利用中水代替新水消耗,以“增钢不增水”突破了致命的水资源瓶颈。减少工业废水外排量,水的循环利用率已达97.5%,吨钢耗新水3.1立方米,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处于同类企业领先水平。
    省市环保部门对该企业给予高度评价:石横特钢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一是得益于集团高层坚定不移地践行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在不断创新和持续循环利用中实现了高效发展;二是得益于所有投资项目做到了科学决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点石成金,变废为宝,满足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企业和环境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环境治理不好就成为“竭泽之鱼”。2006年9月7日,在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二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上,该集团公司与山东省18家环保优秀企业一起,通过主流媒体《大众日报》联合发布了以“创新环保科技,推进绿色产业”为主题的《绿色宣言》。“十五”以来,石横特钢全力做好治污减排及环境治理工作,先后投资2亿多元,在炼铁、炼钢、轧钢等系统安装各类除尘设施42台(套)、噪音治理设施80多台(套),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污染预防与控制,每年环保设施运行及维修费用达4000万元。
    在配套改造过程中,由于部分除尘器设计选型不合理、个别污染源点除尘器没有及时安装使用等因素,在试生产初期曾出现过超标排放影响环境的问题。对此集团公司高层高度重视,为治理粉尘污染,他们多方寻求并采用了科学的烟气捕集和治理方案,有效地控制了烟尘和粉尘的排放。所有生产车间的产尘部位全部采用高效除尘技术,烟气捕集率在99%以上,除尘效率大于99.5%,每年减少粉尘排放量6000多吨,大大改善了企业生产、生活和周边环境。全年无环境污染事故,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了山东省B级验收。
    按照总体规划,他们投巨资致力于环境文化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把企业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道路绿化带等重点区域。每个区根据总体设计,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和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立体布置方式,做到建一楼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形成了点上绿成景、线上绿成荫、面上绿成林,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花交相呼应的绿化格局。生活区域兴建了集娱乐、健身、教育、休闲、观赏、绿化美化为一体的娱乐中心,包括俱乐部、游泳池、梅花鹿饲养、文化长廊、盘山路;绿化了荒山,建成了功臣林、家庭林、共青团林、新婚纪念林,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生产区域内可绿化面积4万多平方米,绿化率已达98%以上。全公司范围内有地皆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处处有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园区建设逐步体现出城市化风格和色彩,环境建设不断向高层次发展,被人称为“世外小桃源”。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文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先后被山东省、泰安市授予“省级花园式单位”、“高标准花园式工厂”等荣誉称号,同时还获得“中国最具价值民企百强诚信品牌企业”荣誉称号。
    四、坚持“共创共赢”价值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董事长张武宗对记者说:“多年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文化培育了‘共创、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只顾自己发展而损害他人利益,就不是‘共赢’,也违背了自己确立的价值观。我们以和谐文化为主线,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企业及周边环境。建设和谐社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企业责无旁贷!”
自2002年向国家和地方上缴各种税费过亿元后,石横特钢为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2—2008年累计上缴税金20多亿元,其中2008年上缴税金5.8亿元,为山东省利税大户,被国家税务总局列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十五”以来,该集团公司在自我消化安置本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基础上,还安置大中专毕业生、技校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合同工等各类社会人员4000多名,为“平安山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地企关系融洽,与周边厂矿企业居民、村民家庭形成了众多的联姻关系。邻近中东、中西、北高余村的村民无不自豪地说:“俺们的许多子女都在石横特钢就业上班,许多家庭参与特钢物流运输和技改工程及维修项目。一个好企业,富足一方,石横特钢把我们周边村民领上了致富小康路!”
    石横特钢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泰山西部经济带的隆起,带动了地方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建筑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地方经济膨胀发展的耀眼的明星企业。为了让企业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农民,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送福于农,把物流储运、部分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生产、钢铁深加工、“三废”利用等项目,向农村转移,为新农村新城镇发展配套经济搭建基础平台,让周边农民的腰包明显鼓起来,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周边县市区在石横特钢产业链上的从业农民不下几千人,为这条产业链间接提供服务的农民不下万人。同时,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高度重视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无论是东南亚的海啸,突如其来的非典,三江地区的洪水,贫困地区的自然灾害,残疾人的社会救助,还是支援新农村、新城镇建设,以及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公益活动等,企业都积极捐赠捐助,累计捐款3000万元。2008年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石横特钢捐款100万元,党员干部和职工捐款48万元。
    对于石横特钢在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及地方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循环经济在石横特钢的成功实践,不仅实现了自我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且为全国大中型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国内许多主流媒体例如《经济日报》内参、《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农村版、《经理日报》、《中国冶金报》、《中国循环经济网》、《现代物流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均做过典型报道。2005年7月,该集团公司积极参加“北京—深圳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万里行”活动,为国家环保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授予“特别支持单位”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山东石横特钢集团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下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以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为手段,以新型节能清洁工艺为技术,以工艺装备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把石横特钢建成与社会和谐共生、环境友好的生态型钢铁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