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企业经营业绩突出
改革开放30年来,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公司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年末固定资产29万元。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60000万元(净值),实现利润4088万元,年末资产净值28000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12倍、3270倍、966倍。2007年上缴税收11798万元,公司人均上缴税收在100万元以上。2008年1~8月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4.8亿元,实现利润5003.8万元,继续创造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公司曾先后被国内贸易部、国家统计局公布为“中国500家最大物资企业”,被国家国内贸易局公布为“商品流通一级代理商”,被国内贸易部公布为“全国物资系统实行统一社会服务承诺制单位”。自2001年起,公司连年被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商务部先后公布为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之一,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公布为中国服务业500强之一,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三产业200强”之一。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多年来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或前列,2004年被中国化工轻工物资流通协会授予“行业标兵”称号。
二、勇于拚搏,敢于创新,争创一流
改革开放以来,公司敢于冲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实践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要素,许多工作甚至走在全省或全国的前列,取得了显著业绩。
1984年,公司在全市物资系统内率先实施企业领导体制重大改革,进行党支部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试点,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1986年,公司率先在市物资系统内实行经理负责制试点,并经南通市人民政府同意,于当年底先行在市物资系统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与市物资局签订了1987年至1990年期间的企业经营承包合同,成为全市物资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7年,公司总经理骆德龙两次带队南下深圳,调剂外汇,实施了橡胶、硼砂的进口贸易,大胆开拓进出口业务,成为省内同行业中第一家通过进口资源弥补国内需求的企业。
1988年,公司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需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率先将“内部银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强化了二级部门的核算,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1988年5月份,公司积极探索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南通分行代理,向社会发行500万元短期融资券,成为全国第一家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企业,较好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
1989年,公司借南通石油公司的码头进口液体化工原料,成为长江沿线及江苏省最早开展液体化工原料进口业务的企业。
1991年,公司率先在全市物资系统中建成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并于1993年相继建成2.5万吨级(现扩大为5万吨级)石油化工及液化石油气码头及相应的储罐区(现已达60只各种化工储罐,计18万立方米),填补了江苏省及长江沿线的空白,这也是华东地区第一家液化石油气码头。由该码头及库区逐渐积聚而成的南通江海港区,成为长江三角洲最大的石油化工集散区之一。
1990年代以后,公司努力吸取国际上大跨国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始终坚持走专业化经营之路及部门分品种经营的竞争策略,避免了当时许多物资企业热衷于搞跨行业的综合经营和内部各部门交叉经营所带来的弊病,使企业迅速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1993年以后,更利用投资江海港区带来的港储优势,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化工品经营结构,形成了以进口散化为主营优势的经营特色,并培育了一大批年销售规模在1万吨以上的拳头品种,形成了强大的规模优势,迅速成长为华东市场上最大的液体化工品分销商。
1993年,公司在全市物资系统中率先实行工效挂钩办法。随着企业的增产增效,企业内部的奖金来源得到保障,公司随即进行职能工资改革和劳动合同制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994年,公司在全国内贸系统(江苏•无锡)座谈会上介绍三项制度改革的经验,受到国内贸易部领导及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1993年以来,公司通过进口液化石油气,平价供应广大城乡居民,一举解决了国内市场上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就形成的“购气难”、“一票难求”的顽症,促使各炼油厂对气源全部实行无限制敞开供应,受到国内各气站及广大城乡居民的热烈欢迎,也受到国内贸易部的高度肯定,1997年12月,公司被国内贸易部授予“全国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全国“十佳”之一)称号,1998年3月,公司在全国内贸系统“讲文明,树新风”会议上介绍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优秀商业道德》的经验。
199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复,公司实行整体改制,成为全国第一家引入自然人股东(内部职工)的改制企业,自然人持股48%,也成为当时江苏省第一家突破自然人(内部职工)持股不超过20%的股份制公司。
1997年公司整体改制以后,公司在企业内部先后实施了机构设置、人事编制、干部任用、员工上岗、目标管理、工资收入、经营管理、考核评比等“八大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内部的活力,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1999年,公司销售规模第一次突破10亿元大关。
2001年,公司针对中国入世带来的新挑战,制定了“依托化工港储业,做强做大化工贸易,发展第三方化工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稳定增长和长远发展作出规划。
2002年,公司先后实施了经营管理体制、操作流程、现代信息手段、文化建设等“四大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公司成立物流管理中心,实行商流、物流、资金流分轨运行制度。操作流程创新:公司制定了《商品进销存操作流程》,形成了公司成立40多年来的第一部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进销存操作手册。现代信息手段创新:公司实施ERP电子系统管理,对所有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实时管理。文化建设创新:公司建立了以《管理信息》为平台,以“真诚服务每一位客户”为核心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宗旨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3年12月,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复,公司控股的南通千红化工港区成为长江沿线及江苏省第一家“公共液化型保税库”,近5年来,千红港区积极开展公共液化型保税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南通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以至长江沿线化工保税经济的发展。
三、培育企业品牌信誉,打造企业金牌形象
在整个90年代,公司十分重视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早在90年代初,公司就根据社会上“回扣风”盛行的状况,就制订了企业任何时候都不准给“回扣”的规定,以保持国有企业的品质和品牌;并在实践中相继制订了领导干部“三个不拿”和“四个公开”的规定,即不拿“回扣”、“红包”及客户赠送的贵重礼品,不拿高额奖金,不拿特殊待遇;重大业务活动公开,领导干部的工资升级情况公开、奖金分配及重大奖励公开、公司的集体福利活动公开等。公司两次在省级纪检会议上、三次在市级纪检会议上介绍了企业建设反腐倡廉小环境的相关经验。1996年,公司为维护企业的诚信及品牌形象,主动向银行提出愿意承担为物资系统兄弟公司担保所形成的2500万元连带责任损失,被南通市及江苏省金融界视为是难得一见的勇于承担担保连带责任的企业,在金融领域引起强烈震动,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诚信度和品牌形象。企业改制之后,为保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公司制定了“三个有利于”的发展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确保国家、企业和员工能够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据此,公司2007年上缴的税收11789万元,是1997年上缴额1994万元5.9倍;2007年度职工的年收入9.7万元,是1997年年度收入1.35万元的7.2倍;企业净资产28000万元,是1997年企业净资产1000万元的28倍。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公司为每个员工建立了补充养老金制度,按职工年收入的10%提取,记到职工名下,退休时一次性发给。公司向离退休员工个人发放200元~1200元不等的月度津贴,进一步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公司对服务企业25年的员工授予“荣誉职工”称号,并发放50克的纯金奖章,有力地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公司连年获得省市奖励。公司于1989年、199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先进集体”称号。自1999年起,公司连年被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公司被江苏省厂务公开协调小组评为“江苏省厂务公司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公司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AAA级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公司自1983年南通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开展评比“南通市双文明单位”始,已经连续24年被授予“南通市双文明单位”称号,受到南通市政府机关及广大客户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骆德龙同志自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即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为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骆德龙同志被国家内贸部、国家人事部授予1991年~1994年度“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骆德龙同志被国务院授予1995年1999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8月1日,骆德龙同志被中华人民解放军三总部特邀为全国转业干部中的13名英模代表之一,赴京出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庆典和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