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解决“联”而不“合”,实现实质性突破
根据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划,2010年中国前10家钢铁生产企业产量要占到全国产量的50%以上,而目前中国排在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中国粗钢总产量的36.79%,虽然比2006年提高了1.94%,但是离2010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尽管去年钢铁产业集中度稍稍下降,但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走到了不得不重组的地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在两会期间曾这样表述。他同时表示:“中钢协有信心在未来三年达到产业集中的目标。”
浪漫曲:钢企联姻频繁
记者在就钢企联合重组话题采访过程中,得到的首要答案都是重组是未来的方向、产业度必须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大勇在与记者聊起这个话题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未来几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钢铁业的联合重组将有实质性进展。”
事实也是如此:在较短时间内,宝钢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武钢联合重组柳钢获得重大突破,济钢与莱钢实现重组成立山东钢铁集团,钢铁行业内出现接二连三的重大重组事件,意味着我国钢铁整合已再次大提速。
“现在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刻,钢铁产业整合一定会在两三年内达到某种高潮。”武钢集团新闻发言人白方这样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铁矿石、煤、焦炭和海运费的连年飞涨,以及国际铁矿石巨头和钢铁巨头的加紧整合,都使得中国钢铁业进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对宝钢等中国几家大型钢铁制造商来说,成本压力意味着强者恒强,那些抵抗力弱的中小型企业则成为并购整合的对象。
其实,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后,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已经开始,以宝钢、鞍本钢铁、首钢、武钢为核心,以各省内部整合为突破口的钢铁重组初见成效。但是,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分配阻碍了重组深入以及更高级别整合的到来。而2008年被认为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一年。
奏鸣曲:联而不合频现
尽管中国钢企联合重组取得了可喜进步,而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根据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划,2010年中国前10家钢铁生产企业产量要占到全国产量的50%以上,而目前中国排在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中国粗钢总产量的36.79%,虽然比2006年提高了1.94%,但是离2010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要看到,钢企重组多为地方性的企业联合,而跨省市、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强强联合重组较少。即使有强强联合苗头,但“联”而不“合”的现象严重而普遍,有的甚至是以重组之名行铺摊子之实。
关于“联”而不“合”的现象,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定要杜绝此种资源的再次浪费,而要在资本的环节上实现“质”的联合。除了资本上的重组以外,王大勇还表示:“真正实现联合,统一的品牌也是其标志之一。”
狂想曲:浪潮催生“大鳄”
说到实质联合,宝钢从一开始就沿着跨区域并购的思路推进。宝钢计划到2012年,产能从目前的2000多万吨增加到8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00亿美元以上,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三强。
在国家不批准新建钢铁项目的情况下,这样大规模产能扩张只能通过并购重组实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说,从发展趋势看,全行业的效益呈现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的态势。钢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推进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罗冰生说。
根据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通过联合重组,中国将形成两到三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国际钢铁行业这一轮兼并重组的发展态势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说, “我们关注米塔尔和安赛乐这样的合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对中国钢铁行业而言,兼并重组更是下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