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 年我国钢材流通业的特点
1.钢材流通规模和经销商数量迅速增长
钢铁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要求并促进了钢材流通业的发展与壮大。自2002 年底至今, 中国钢铁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钢铁新增产能的快速增长与释放、钢材需求的稳定增长、钢材流通领域所存在的高额利润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钢材流通业的膨胀式发展, 如2005 年前3 个季度, 47 家重点钢材流通企业钢材销售量比2004 年同期增长33.1% , 钢材销售量超过100 万吨的企业达到6 家。
在过去的3年中, 从事钢材流通的经销商队伍呈现几何级增长。有资料表明, 我国从事钢材流通的企业达到10 余万家, 仅上海工地就有约6000 家。多数钢材流通企业的大部分客户和大宗业务都是来自建房为目的的零散用户所占比例较小。
在过去的3 年中, 全国各地区的钢材交易市场在规模、数量、交易总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跃式发展。特别是在钢材生产集中和钢材需求旺盛的地方, 其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提供较为优惠的政策, 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在本地区开办各种钢企业进驻。
钢材交易市场多分布在经济繁荣的大中型城市, 通过辐射、覆盖周边地区, 使钢材交易市场成为专门从事销售钢材的钢材流通企业的聚集地, 并在本地区发挥出较强的区域性钢材集散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
2.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势头迅猛
目前, 我国已建成的较为专业、装备精良、质量合格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已超过200 家, 大多分布在华南、华东、华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城市, 加工配送的品种有薄规格冷板、电工钢、镀锌板、镀锡板、彩涂板、不锈钢板、热轧酸洗板、热轧中厚卷板等, 为汽车、家电、电子、建筑、轻工、钢窗、办公设备等行业提供服务。目前,国内钢材加工配送出现了“ 三高”趋势, 即剪切线的技术装备水平越来越高、产品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加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如华南华东地区近期新建或拟建剪切线, 其所选设备基本都是产自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省的先进设备。
全国各地钢材配送中心的投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 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部分大钢厂以延伸产品规格范围、提高直供用户比例、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为目的, 在全国范围内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如宝钢先后在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青岛、重庆、沈阳、长春等城市建立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预计到2008 年左右, 宝钢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将发展到25~30 家, 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干线运输加区域配送的分销体制; 武钢在武汉市兴建江北钢材加工配送基地, 在江苏太仓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并抓紧在国内主要消费区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实现销地加工配送, 为用户提供“ 零距离”服务; 攀钢也在广东等地区建立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首钢、马钢等钢铁企业也在抓紧建设专业化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②部分有实力的钢材经销商积极将经营触角拓展至钢材物流领域。如中国中钢集团在天津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在广东和江浙地区则有相当数量的民营经销商积极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而且投入的设备档次及加工质量也越来越高, 其中一些民营经销商还提出要建专业化、规模化、多功能的钢材加工中心, 施建以“ 钢厂-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用户”为主流的新型钢材流通模式;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钢材交易市场附近也建有小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其基本设备多为剪切机组。在钢材交易时可按用户需求进行分条、切割等加工。
③国内一些专业仓库、铁路专业线在现有的专业仓储基础上, 配套建设横、纵剪设备后, 为钢材使用厂家提供钢材加工配送服务。
④终端用户企业自建分条、横切、冲片、套裁、激光拼焊生产线, 在满足自用后, 向社会提供加工配送服务。如造船、集装箱、汽车以及冰箱、空调、洗衣机、电机、变压器等行业中多数企业自建了钢材加工生产线, 在为本企业提供原材料加工配送的同时, 为其他钢材用户提供加工配进服务。
3.钢铁企业通过参与钢材流通来进一步延伸营销手臂近两年中国钢铁市场经常出现价格非正常波动的现象, 迫使一些钢铁企业在重视生产、销售的同时, 更重视钢材的市场流通。一些钢铁企业一方面积极建设高效、快捷、共赢的短流程营销渠道。另一方面努力营建包括信息业、配送业、仓储业、联运业等具有现代物流功能的营销系统。如新疆八钢集团将新疆两大金属材料公司整体纳入旗下; 酒钢将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领域整合、重组, 通过对物流资源的统筹安排。集中管理和全面整合, 实现了一体化运营控制。
4.电子商务在钢材交易中发展较快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与发展,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在中国已见雏形。网络信息服务和电子采购等电子商务实践是优化钢铁流通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改善市场和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提高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效率; 通过促进供需双方的直接见面, 缩短钢材流通路径, 来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 大幅度降低产、供、销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通过扩大市场交易范围, 促使产品在更广阔的区域内顺畅流通。但目前钢材流通的电子商务化尚缺少现代化钢材物流作支撑, 作为新生事物, 其发展走向与模式还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完善。
5.外资进入钢材流通领域从1992 年到2004 年, 总共有314 家外资商贸流通企业获准
进入中国市场; 2005 年1~9 份,有500 多家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我国市场, 而在这500 家企业中大部分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具体到国内钢材流通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钢铁企业在中国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如韩国浦项在华北、华南等地区建有板卷加工中心, 加工能力达30 万吨以上; 日本商社从1993 年起在中国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建立多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这些加工配送中心多半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内, 服务对象主要是外资、合资和台资企业, 涉及汽车、家电、电器等行业。外资的进入, 在增强了钢材流通领域内的竞争强度的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钢材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钢材流通业发展展望
钢铁行业的发展受其下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因此钢材流通业采取何种运作模式, 也最终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笔者认为, 今后几年中国钢材流通业将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态势。
1.流通模式将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今后几年, 国家会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构造多层次、多类型的流通格局。钢铁作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基本材料, 其流通业也将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钢材流通业的参与主体如钢铁企业、经销商、配送中心、交易市场等在整个流通链条中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对各自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 实现契约式的管理, 并逐步向供应链管理转变。
在现行钢材消费中建筑用钢约占55%, 而建筑用钢的用户( 指建筑工程的业主单位) 存在着广泛性、不确定性特点, 建筑用钢材必须通过经销商来完成其从钢铁企业到终端用户的转移, 而且一些经销商还会在流通中发挥货源组织与配送的功能, 满足终端用户对不同品种、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用钢需求。对于非建筑性用钢, 由于多数钢铁企业实行的是先款后货的交易方式, 而—些大的以钢材为原料的制造性企业实行的又是先货后款的方式,经销商群体的存在解决了双方在资金、结算方式等方面的矛盾, 因此在中国钢铁市场中经销商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从市场需求和用户意愿来看, 用户对钢材的品种、规格, 尺寸等都有具体的要求, 而且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通过剪切、加工、配送来提高钢材的利用率, 这表明将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钢材加工配送服务,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些用户为了减少投资风险,主动把分条、冲片、套裁、激光拼焊等生产过程留给社会来配套。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将有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钢材需求将主要通过钢材交易市场、配送中心来满足, 因此分销与加工配进相融合的营销模式将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上述因素, 笔者认为, 今后我国钢铁市场中将主要有4 种流通模式。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重化工发展阶段, 这4 种模式在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不同的模式适应于不同的产品及交易方式, 就全国范围来讲, 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是主流模式。这些模式都可以利用电子平台进行流程优化管理, 在企业间实现进货、现货销售、合同签订、入库、出库、挪库、盘盈、盘亏、收款、付款、赊销等业务的统一管理, 及时、准确、稳定、可靠地反映各个环节的数据, 从而有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并为最终形成规模化、社会化的钢材流通大系统奠定基础。
2.钢铁企业参与流通应当有所为, 有所不为
钢铁企业在流通中的有所为, 有所不为是指钢铁企业要有选择地向钢材流通无法渗透, 在形成自己核心竞争专长的同时,对于一些利润空间陕窄、管理环节繁多的流通领域要舍得放弃。因此, 钢铁企业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型、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集团要向钢铁产品深加工、专业性钢材物流领域延伸, 主动适应下游行业中大型、特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发展的需要, 与之共同构建稳定的钢铁产业链, 直至形成供应链。二是钢铁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流通方式, 对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延伸服务的产品应采取直供模式, 对于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的产品且不需要厂家进行直接服务的产品如普通建材要通过经销商或钢材交易市场来到达终端用户手中。三是钢铁企业要依据客户属性选择流通方式, 对需求连续、采购量大、采购频率高的大用户实施直接销售, 对分散的中小型客户则是通过经销商或钢材交易市场来进行市场覆盖, 并委托经销商进行必要的产品售后服务。
3. 经销商数量要大幅度缩减, 经销商职能将在转型中进一步扩展
现代化的钢材流通业应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流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在实现流通路径最短、流通成本最低、流通效益最优的同时, 有效地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 钢材经销商队伍将发生以下变化: ①经销商将更具有个性化, 经销商群体中将进行以信息转移、实物转移、资金转移为内容的专业化分工, 将出现进出口贸易型、加工配送型、分销代理型、会员制型、专业贸易型、仓储物流型、分期服务型等新型经销商群体。②经销商的职能将扩展到信息集散中心、实物集散中心、支付交易中心等更高的服务层次上, 为客户提供更多内容的增值服务。③经销商数量将大幅度缩减, 流通领域内的产业集中度会有较大地提高, 将会涌现出一批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钢材流通企业。④经销商的经济行为将进一步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 并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
4.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依然充满活力
目前, 国内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建有许多钢材交易市场, 这些交易市场在发挥市场职能的同时, 也发挥着市场“ 蓄水池”的作用, 对稳定市场价格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笔者认为, 伴随着中国钢材流通业的发展壮大, 钢材交易市场依然会充满活力,并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成为具有很强辐射功能的钢材集散枢纽和物流中心。逐渐壮大起来的大型或超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会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其地域的辐射范围, 并逐渐以托管、连锁经营、股份制等形式扩张, 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钢材交易市场内的经营模式将由摊位制向电子商务转变, 交易市场为入驻企业提供行业信息、电子交易、仓储管理、加工配送、质押融资等“ 一站到位”式服务。此外, 交易市场通过构建管理信息平台, 将一些中小型经销商结为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受统一规则约束的利益共同体, 以“ 虚拟企业集团”的模式在本市场内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 共同提高本交易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