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启示
字号:T|T 2008年04月24日10:17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导语:国外发达对流通业的发展促进大都采取了健全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相关技术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对于仍旧处于发展期的中国流通业来说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启示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发展现代流通,对于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做法,对推动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立法,法律体系健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流通立法,流通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主要的法律可分为以下四类:一类是规范商业活动的根本大法,如法国1810年制定的《商法典》,韩国1997年颁布的《流通产业发展法》。第二类是规范商业网点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法国制定的《鲁瓦耶法》、《拉法兰法》、《城市团结与更新法》,日本制定的《大店选址法》、《中心市街活性化法》和《批发市场法》等。第三类是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如法国的《消费法典》、《加朗法》,美国的《谢耳曼反托拉斯法》、韩国的《反垄断及公正交易法》。第四类是规范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如日本的《特定商业交易法》、《粮食法》、《酒税法》,韩国的《电子交易基本法》、《上门销售法》《石油事业法》等。健全的流通法律体系,为行业规范和有序发展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流通政策种类多样,并适时调整。各国对流通业的支持都是从国情出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过不同的政策。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支持是世界通行做法,如法国政府于1972年设立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企业扶持税。该税专门针对营业面积超过400平米的店铺征收,2003年以前税率是营业额的千分之一,2004年以后提高到千分之三。韩国为支持中小流通业主改造更新零售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培训专业人才,2002年度安排的财政预算为295亿韩元(约2,500万美元)。其次,是支持流通现代化的政策。在瑞士和瑞典,物流基础设施都由国家统一规划,但建设者和经营者在贷款、用地、税收等方面,国家都给予十分优惠的政策。韩国则实施以促进流通业信息化、流通物流业标准化等为对象的贴息融资计划。资金来源为产业资源部的“产业基础资金”。2002年共分4次安排了713亿韩元(约6,000万美元)的贴息。
    (三)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流通业中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的广泛普及,使流通业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日本研究制定的《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中提出,由于部分企业引进信息通信技术滞后、企业间或运输工具间的信息共享、网络开放化没有明显进展,信息通信技术的效果没能充分显现。因此,今后应积极研究开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发达国家的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使这些国家的流通效率大为提高。
    (四)实行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模式。日本实行的是以综合商社为主体的内外贸一体化模式。上世纪80年代,日本按照贸易立国方略大力扶持的伊藤忠商事、三井物产等九大综合商社,掌握了全日本产品总量的25%,国内批发贸易的75%和对外贸易的50%以上。欧美国家实施的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内外贸一体化模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球有跨国公司65000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已将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都纳入了国际流通网络体系。第三种模式是大型连锁集团,这些企业以连锁方式在全球开设分店,通过全球化的采购和高效率的配送,不仅推动了商品贸易,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消费文化。美国沃尔玛公司通过连锁经营方式已经连续四年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
    (五)重视人才培养。目前,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其中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其次,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并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位。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上述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日本也非常重视在职培训,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在职培训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培养,为期6个月,其中有30天听专门讲座,其它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经验,目标是提高综合性物流管理能力。另一种是短期培训,3至5天,主要是专门课题培训。
     对我国流通业的启示
    (一)加快立法,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流通法律体系。
     迄今为止,内贸专门法规只有《拍卖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以及《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为数不多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影响了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实际,今后流通业的立法重点是:一是抓紧制定规范商品流通活动的基本法;二是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立法;三是健全规范市场流通主体的立法;四是健全规范市场行为的立法;五是健全规范市场调控和管理的立法,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流通法律体系。
    (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新政策。
     市场经济需要一套规范、支持、协调流通业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流通业发展实际,我国流通业的政策导向,应该立足于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要清理那些妨碍公平竞争、阻碍流通发展的政策,又要尽快出台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政策。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要加大对这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力度。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入,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此外,应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继续做好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流通和商业的专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交易平台。
    (三)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
     进一步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
    (四)加快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主体。
    《外贸法》实施后,国内企业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这为实现内外贸经营统一提供了契机。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距离成熟的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还有较大差距,不具备同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我们将积极推动“大集团”战略,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有选择地进行内外贸企业改革重组试点,鼓励内贸企业界在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下,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五)加速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国家应把加强应用型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大力发展贸易经济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一支具备现代流通理念、熟悉现代流通规则、精通现代流通管理和掌握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