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无疑是当今最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油价的上涨声势,得到暂时性的压制,但国际油价依然高位徘徊。面对突飞猛进的油价,车价涨还是不涨?都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哪家乘用车企业愿意谈论今年是否会涨价。
不过,今年汽车完全有涨价的可能。毕竟,汽车原材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涨。
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业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成本考验”。如果这场成本考验继续蔓延,提价可能成为车企走出困境的最好选择。
但就目前的中国市场来说,车企始终抱着一个信心,能不涨价就不涨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轿车市场销售平均价已连续3年维持在14万元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平稳运行。
那么,2008年是不是汽车价格触底反弹之年呢?
事实上,多家轿车生产企业叫苦成本增加了、受不了了、该涨价了!同时,欧元现在坚挺的速度超过了人民币,也就是说国产件、进口件的价格都处于上升的状态,这是所有车企都要面临的问题。
去年以来,所有商品都在涨价,只有汽车在降价,而汽车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均在上涨。因此,今年汽车涨价的可能性,显得堂而皇之。
尽管各生产厂家对涨价可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似乎谁也不敢贸然涨价。那么,汽车涨价之声不绝于耳,到底谁在哭穷呢?实际上,车企利润空间被挤压这个事实的存在,引发涨价传言此起彼落。在这场利润攫取战中,占据劣势的汽车低端品牌,显然构成哭穷的主力。
对于中高端车型来说,虽然存在压力,但由于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其所面临的危机,短期而言,其自身完全可以消化掉。相反的,对于低端品牌车来说,利润的缩水,车企经营不可避免地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局。
汽车降价是大势所趋,如果此时低端车涨价,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如果直接涨价不现实,那么只有撑住,显然谁撑到最后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中国轿车的价格素来虚高得离谱。就拿合资车来说,相同的车型有着比国外低得多的劳动力成本、低得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减少了的配置、变次了的选材、差了不止一点的做工、低于十分之一的社会平均工资,却有着比国外高的售价!这是什么?这是暴利!
那么,凭什么还要涨价呢?
从利润角度考虑,目前1.3升及以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1.6升左右轿车的价格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一些产品甚至低于国际价格水平,而大排量车则还有部分利润空间,利润空间最大的是进口车。
此番汽车产业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大幅度压缩汽车全行业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之下,今年中国轿车价格很可能出现涨价、降价同时存在的现象。谁能挺过上游产品涨价这一关,谁就是最大的获利者。
笔者认为,车价反弹的现象已经出现。比如轻卡、轻型客车的产品已开始涨价了。尽管,至今轿车尚未出现涨价的情况,但其价格变动应在情理之中。
中国油价的上涨声势,得到暂时性的压制,但国际油价依然高位徘徊。面对突飞猛进的油价,车价涨还是不涨?都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哪家乘用车企业愿意谈论今年是否会涨价。
不过,今年汽车完全有涨价的可能。毕竟,汽车原材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涨。
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业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成本考验”。如果这场成本考验继续蔓延,提价可能成为车企走出困境的最好选择。
但就目前的中国市场来说,车企始终抱着一个信心,能不涨价就不涨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轿车市场销售平均价已连续3年维持在14万元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平稳运行。
那么,2008年是不是汽车价格触底反弹之年呢?
事实上,多家轿车生产企业叫苦成本增加了、受不了了、该涨价了!同时,欧元现在坚挺的速度超过了人民币,也就是说国产件、进口件的价格都处于上升的状态,这是所有车企都要面临的问题。
去年以来,所有商品都在涨价,只有汽车在降价,而汽车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均在上涨。因此,今年汽车涨价的可能性,显得堂而皇之。
尽管各生产厂家对涨价可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似乎谁也不敢贸然涨价。那么,汽车涨价之声不绝于耳,到底谁在哭穷呢?实际上,车企利润空间被挤压这个事实的存在,引发涨价传言此起彼落。在这场利润攫取战中,占据劣势的汽车低端品牌,显然构成哭穷的主力。
对于中高端车型来说,虽然存在压力,但由于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其所面临的危机,短期而言,其自身完全可以消化掉。相反的,对于低端品牌车来说,利润的缩水,车企经营不可避免地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局。
汽车降价是大势所趋,如果此时低端车涨价,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如果直接涨价不现实,那么只有撑住,显然谁撑到最后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中国轿车的价格素来虚高得离谱。就拿合资车来说,相同的车型有着比国外低得多的劳动力成本、低得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减少了的配置、变次了的选材、差了不止一点的做工、低于十分之一的社会平均工资,却有着比国外高的售价!这是什么?这是暴利!
那么,凭什么还要涨价呢?
从利润角度考虑,目前1.3升及以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1.6升左右轿车的价格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一些产品甚至低于国际价格水平,而大排量车则还有部分利润空间,利润空间最大的是进口车。
此番汽车产业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大幅度压缩汽车全行业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之下,今年中国轿车价格很可能出现涨价、降价同时存在的现象。谁能挺过上游产品涨价这一关,谁就是最大的获利者。
笔者认为,车价反弹的现象已经出现。比如轻卡、轻型客车的产品已开始涨价了。尽管,至今轿车尚未出现涨价的情况,但其价格变动应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