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流通方式 推进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
2006年,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191.8亿元,连续6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现有直属(控股)公司12家,目前主要经营五大业务板块:即以“徽商金属”、“徽商新能源”、“徽商化轻”为品牌的大宗商品批发贸易业;以“商之都”百货、“红府”超市、“农家福”农资、“国生电器”为品牌的商业连锁业;以“徽商城建”和“徽商创元”为品牌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业;以“徽商大市场”为品牌的安徽省名优特农副产品批发加工业和黄山旅游综合开发业。
目前集团旗下经营生产资料的主要有徽商金属公司、徽商新能源公司、徽商化轻公司以及徽商农家福公司等。涉及到的生产资料包括钢材、煤炭、腈纶、化肥、种子、农药等。各公司根据现代物流原理及供应链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企业的先进经验,创新流通方式,全力推进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2006年,共实现生产资料物流配送额110亿元。钢材物流量占安徽省市场份额的2成以上,全省高速公路80%左右的钢材是通过徽商供应出去的;煤炭物流量基本主导了安徽省无烟煤市场;腈纶物流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以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额达13亿元。
一、推进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一)延伸供应链条,强化控制力
生产资料流通业本质上是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生产性服务业。只有向产业链两头延伸,与上下游的生产企业供应链有机融合,才能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徽商金属公司钢材贸易积极向产业链两头拓展。一方面深入钢材生产企业产业链,为其供应原材料。去年开始向钢厂供应铁矿石、生铁、焦炭、精矿粉等;另一方面,开展钢材加工剪切配送服务。与宝钢集团等大型生产企业合作,设立剪切加工配送中心,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集成服务。钢材加工剪切配送中心已配送货物15万吨。徽商新能源公司煤炭业务积极组织四川、贵州等上江煤炭资源,利用长江水道运销,充分发挥武汉、天津等地港口优势,开展配煤业务。同时,与电厂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拓了沿江电煤市场。
(二)发展物流配送,提高流通效率
物流配送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流通效率。徽商集团注重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大型钢材物流中心。徽商钢材市场2006年实现钢材吞吐量110万吨,同比增长30%。今年8月份,该市场荣获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称号。为适应业务拓展需要,徽商金属公司又投入巨资建设新钢材市场,并已于今年10月8日试营业。该市场拥有交易席位800个,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最专业化、最现代化的钢材基地,现代化的交易区、机械化的仓储区,以及专业化的剪切中心相结合,正逐步成为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的钢材交易中心、仓储中心、加工中心、配送中心、融资中心和信息中心。二是完善配送体系。徽商化轻公司大力开拓境内外资源渠道,把国产、进口腈纶业务结合起来,为客户“一揽子”配足配齐所需腈纶原料,受到了客户的热忱欢迎。徽商农家福公司优化配送流程,形成以总部配送中心为龙头、县级配送中心为基础,二、三方物流为辅助的配送格局,自有物流配送做到定时定点定线,加快库存周转,节省物流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三)发展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应
国内外物流业的实践表明,生产资料企业可以像生活资料企业一样,通过连锁经营做强做大。徽商集团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一齐抓,连锁经营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开拓取得明显成效。经过5年的投入、培育和探索,旗下现有农家连锁店1770家,营业面积12万平米。以徽商钢材连锁、农资连锁和红府超市日用消费品连锁为主渠道,基本形成以直营店为“调节阀”,以加盟店为“水龙头”,覆盖全省的农家店连锁“管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中,拥有1400多个农资连锁店的徽商农家福公司,自2002年在无为县设立第一个分公司以来,一直以农技服务促经营,建立了总部、县公司、连锁店、示范户四级农技服务体系,以科技下乡、开办讲座、利用电台开展农技问答等形式,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把农技服务与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开发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产中、产前、产后一体化的技术服务,提高了农民对各种农资产品判别能力、优质产品使用和推广能力,解决了农资生产和使用脱节问题,对净化农资市场、从源头控制假冒伪劣商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实施信息化策略,构建电子服务平台
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网络平台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物流响应速度,优化物流流程,进而实现供应链一体化。集团所属大宗商品批发贸易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战略,综合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实现了系统控制数据传输。通过计算机监控库存、销售,对进出库、销售量、库存结构进行重新整理,建立钢材市场不同时间时期的需求档案,致力于为钢材经营企业提供产品价格、销售动态、建筑行业动态等信息,为终端用户产品比价、采购需求等信息,满足钢厂、经营企业和终端用户各自需求。徽商金属物流公司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去年融资50亿元,无一例出险,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徽商品牌形象
徽商集团注重开发、利用和维护品牌,践行“勤勉、创新、和协、诚信”的新徽商精神,以此统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一是统一品牌形象。徽商农家福公司按照“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直营店+加盟店”的经营模式,推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品牌、采购、配送、核算、服务、定价,树立了公司正规、可信的市场形象。并选择信誉好、质量稳定、生产成本较低的厂家开展贴牌生产,推出“农家福”牌系列复合肥、“徽骆驼”牌BB肥等,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家福”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今年4月份荣获中国“2006-2007年度十大优秀特许品牌”。二是开展贴牌生产。徽商新能源公司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开展贴牌业务,自主品牌“新之尚”自2005年注册以来,主营箱包出口业务,使公司外贸业务快速增长。
二、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规模企业
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外资将大量进入中国生产资料流通业,民族流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我国国内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资源集中度较低,缺乏与世界大物流公司抗衡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造“大船”、造旗舰、造航母,提高物流服务在供应链上的主导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议在政府在主导下,充分发挥协会职能,通过改革、重组、合并等方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区域化集成运作,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二)消除体制障碍,实现产业公平
许多国家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均采用政府推动的办法,但政府推动不是政府包办,而是为物流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比如管理体制、规划和执行标准,财政、税收、土地、交通设施等扶持政策。希望政府、协会能进一步增强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安排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给流通业恰当的社会定位和平等的机会,消除人们长期固有的轻商观念,为流通业正名,让流通促进生产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物流现代化关键在于物流人才的现代化。当前,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尤其是职业经理的缺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协会切实加强物流管理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院等单位的作用,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流通方式创新
资金“瓶颈”制约明显是民族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在进行流通方式改革创新过程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此,我们希望政府、协会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流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以及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物流企业予以信贷支持,不断促进物流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流通方式的更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