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每个钢铁企业和整个钢铁行业都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国主要用钢材行业是建筑、铁道、造船、轻工、机械、石化、集装箱、汽车等行业,这些行业正在发展,对钢材性能高级化、复合化、功能化、环保化和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实施产业最优化战略,加快产业升级,抓好技术的开发研究,争取早日实现由我国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钢铁是工业的筋骨,我国目前还处于重化工阶段,对钢铁的需求是巨大的。可是我国虽然是一个钢铁大国却还称不上是一个钢铁强国,在很大程度上钢铁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还存在一些钢铁产品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汽车、电子、家电等部门对钢材组织、性能、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产业最优化战略,加快产业升级:(1)按照装备大型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原则,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钢铁行业的整合,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2)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积极做好钢铁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3)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4)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养自已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培养自己世界一流的炼铁、炼钢、轧钢技术专家和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家;同时引进国外客座教授、研究员,改善企业技术中心的人才结构,活跃科技创新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5)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大力推进钢铁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6)加快实施钢铁行业“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钢铁行业只有走出去,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才能进一步规避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出去”战略包括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到国外去收购企业,到国外去经营发展;也包括原料采购、产品输出、资本输出、装备输出、技术和人才输出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与世界各国保持在资源、技术上的优势互补,保持钢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还必须实施产品结构最优化战略,加快产品升级:(1)加快钢铁标准升级,尽快淘汰落后标准和落后工艺设备与产品,推广应用国际先进钢材标准。(2)加快对高性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开发研制,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3)在对引进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套设备。在产业、产品升级中,首先要搞好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战略目标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通过内联外扩,国内企业联合重组,收购国外强势企业,组建跨国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创建世界一流企业,逐鹿国际市场。
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要体现几个有利原则:(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2)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实现精品战略,促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3)有利于行业的技术进步,统筹安排规划,淘汰落后和防止重复建设。(4)有利于市场规范化,防止产品雷同和价格大战。(5)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率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应当看到,我国钢铁行业的联合重组已开始加快步伐,鞍钢和本钢的联合,首钢和唐钢的联合,武钢和鄂钢、柳钢的联合,宝钢和马钢、新疆八一的战略合作等已拉开序幕。我们希望通过国内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对国外钢铁企业的收购,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的战略重组进度,力争在不久能有新的进展,形成2—3个规模在2000—5000万吨以上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旗舰和战略航母,使我国有更多的钢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进入世界钢铁前十名行列。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升级带动产品升级,使我们在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上能有新的突破,尽快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来,满足国民经济需要。
我们今后要重点抓好如下技术的开发研究:⑴ 优化钢铁生产流程。研究推广高效高炉—转炉炼钢技术;研究推广电炉高效炼钢技术;研究熔融还原炼铁工业化生产技术。前两者对解决我国钢铁生产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问题有积极作用。后者是正在开发的以煤代焦、成本低、流程短的新工艺,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⑵ 研究洁净钢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特别是以高效转炉精炼为代表的洁净钢生产技术,以解决高档汽车板、高档硬线、高级管线钢、高速铁路用钢轨和车轮等洁净钢生产问题。⑶ 研究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和棒线材的连铸连轧技术。薄带连铸与薄板坯连铸相比,是新的革命性突破,它可以直接铸出厚度在1—10毫米的钢带,供热轧或冷轧成板带,这对板带生产是革命性的,对钢铁生产工艺优化和结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纽柯公司第一条商业化薄带生产线已开始生产厚度在0.84—2毫米的热带钢,其产品目前主要用于建筑和农业,UCS产品2005年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⑷ 以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减少钢铁生产对环境污染为目标,研究冶金环保技术。包括研究钢铁废渣、废气的综合循环利用技术,也包括降低烧结机废气排放和循环使用、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发生,进一步提高高炉渣、转炉渣利用率和钢铁粉尘的回收利用。
服务永无止境——加强钢铁企业与用户的战略合作: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现已进入了入世后过渡期,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与世界全面接轨,我国钢铁企业面对的是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开展竞争。我们与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争原料、争市场,未来的竞争将大大超过产品本身的范围,将会更多地向分销、产品服务、物流等方面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要采用循环经济新思路来指导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模式的最佳发展模式。使所用原料、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使用和利用,并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即循环经济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工业生产最佳模式,是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唯一途径。
我国主要用钢材行业——建筑、铁道、造船、轻工、机械、石化、集装箱、汽车等行业正在发展,对钢材性能高级化、复合化、功能化、环保化和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行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行业提出“零库存”管理理念,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被这些行业所接受。可以说,随着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随着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钢材加工配送现代物流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钢材的加工配送将进一步加强钢铁企业与最终用户的战略合作,有利于增强双方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达到共赢的目标。传统的如集贸式的钢材市场流通模式,已无法满足下游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要,下游行业自己配置钢材加工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由于效率低成本高,将会逐步被现代物流体系所取代,钢材的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方式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钢材的加工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服务方式,其功能就是在加工中心将钢材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等工序,把轧态的钢材加工成下游用户所需的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并通过其仓储、运输系统,最快地供最终用户直接使用。由于其具有社会化、现代化服务所产生的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对社会和下游企业的巨大效益日益体现,这种物流方式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物流的主要模式。如美国瑞森公司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一个具有30多个加工中心的现代物流企业,其服务遍布美洲所有钢材用户。在日本东京这样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也非常发达。在法国的里昂也有世界最大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欧洲和世界钢材用户服务。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主要是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居多,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已基本完成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布局设厂,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是为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服务,这些外商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其高效低成本服务,已占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目前,我国钢材深加工比重低。钢材本身的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与下游行业的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可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仅为10%—15%左右。由于钢材深加工比例低,使我国钢材的成材率和使用效率较低,也因此而失去了相当的市场,如何提高我国钢材的使用效率和成材率,改进钢铁行业的物流方式,加强与用户的战略合作,是提升钢铁行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之一。
为此,我们应实施市场体系的最优化战略,加快现代钢铁物流业建设:加快整顿钢铁原料和钢材市场经济秩序,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大力发展以钢材加工配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提高钢材流通领域的产业集中度;推进钢材生产企业与用户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我们要规划建设好为汽车、造船、家电、交通、建筑、石化和现代农业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也要建设为社会流通行业服务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钢材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我们要做好围绕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集群的布局。根据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钢铁行业只要认真实施产业链战略,加快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我们就一定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钢铁行业的战略调整任务,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