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陆江会长在华东物资集团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字号:T|T 2007年12月14日02:14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在华东物资集团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陆江 按:2006年5月1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出席了在福州召开的华东六省一市物资流通工作座谈会并讲话。现将陆会长的讲话印发,供参阅。 同志们:很高兴来参加华东片区的物资集团企业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感觉会议开得很好。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是领先的,生产资料流通在全国也是搞得最好的地区。华东片会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已经连续召开了21届,大家每年聚一次,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共商改革发展问题,是个很好的形式和平台,这也反映了我们物资企业是有凝聚力的。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简单介绍一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并就改革和发展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当前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一)宏观经济形势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最近一位外国经济学家讲,全世界的人都在目瞪口呆的默默地看着13亿人在发生的变化。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到美国访问,美国上层对中国的口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尊重,讲合作,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旅居国外的华侨对祖国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富强,也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回顾2005年,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比年初人们普遍预期的要好,GDP增长率达到9.9%,消费物价上涨不超过2%。可以说, 2005年的中国经济是在高增长、低通胀中平稳地走过来的。今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一季度GDP增长已达到10.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发展形势,全年的GDP增速将会超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GDP增长8%,更高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GDP年均增长7.5%的指标。我个人认为,今年GDP增长在9%左右比较合适,高了必然对能源、原材料、运力以及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压力,低了也必然影响到就业的问题。但一些专家预测,今年GDP很有可能在9.5%左右。温家宝总理在4月14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一季度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可以预见,虽然今年仍是积极稳健的财政金融政策,但政府将会在投资、货币政策、信贷、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不久前提高贷款利率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作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要善于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掌握市场运行变化的规律,从而把握微观经营决策,这是企业特别是我们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务必时刻关注的问题。(二)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经过2005年的调整,2006年呈现供需增势加快、交易活跃、价格止跌上扬的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生产资料市场出现的供需稳中趋升,价格止跌上扬,预示着市场供需正逐渐趋向理性增长,商品价格也在向更接近其价值的方向靠近。生产资料市场的走势,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市场供需稳中趋升,但部分产品仍供大于求。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核算,今年1—4月份,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1%,呈现稳中趋升的发展态势。其中,30种主要产品资源总量增长了17%,需求总量增长了15.2%,均快于2005年全年及同期的增长速度。从销售价格看,进入2006年,钢材、木材、煤炭、成品油、大部分化工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有色金属和天然橡胶的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但资源供给增速快于市场需求增速1.8个百分点。主要生产资料,如钢铁原料及产品、有色金属、水泥等建筑材料、塑料原料等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量,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或加速增长,而消费需求增速却小于生产增速,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没有根本缓解。 2、经济稳步较快发展和消费结构调整,是拉动生产资料需求增长的主因,预计全年销售总额增长15%左右,销售规模在16.2-16.5万亿元。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从宏观政策层面看:今年“两会”明确提出了“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搞好宏观调控,重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年仅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计划就达3397亿元。据此判断,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可保持22%以上的增长水平。经济的稳步较快发展,必将扩大对生产资料消费的需求。从消费结构层面看:一是消费结构向住房、汽车方向升级的进程加快,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为生产资料市场提供不断增长的需求空间。二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重化工业化的增长,这也是带动生产资料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三是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必将增加对生产资料消费的需求。从国际经济环境看: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在世界经济仍处在上升阶段的形势下,国际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市场的发展。 3、生产资料价格在总体趋稳和回升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高度关注。 从市场反映的情况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在进入2006年后,出现止跌趋稳并有所回升的变化。支撑价格趋稳并继续回升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需求拉动市场,这是促进价格相对稳定回升的根本保证。二是以钢材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经过前段时期的大幅下降,基本已跌至谷底,目前价格的回升,既是市场需求的拉动,也是其自身价值的合理回归。三是仍然由国家负责定价的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其市场价格仍明显低于国际价位水平,因此这些产品价格依然有持续上升的空间。但同时,抑制价格回升或上涨的因素也存在或还在增加。比如部分产品资源供给增长继续快于市场需求,库存增加较多、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品价格的回升及上涨。另外,影响价格走向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比如,国际市场石油、主要有色金属、天然橡胶、钢铁原料等产品,其价格波动变化还很大,对国内市场必然产生连带影响。依据上述分析,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将止跌趋稳有所回升,价格总水平逐渐由下降转为上升。这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二、加快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次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决策,突出的一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个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我认为,中央的决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内涵。过去我们也讲建设新农村,但这次讲与以前讲有本质的区别,他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总量到了有能力工业反哺农业了,城市有能力支持乡村建设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意味着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由穷国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转变,由一个大国开始向强国迈进。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问题,这次提出也与以前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前我们强调服务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这次首次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就是说,把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作为生产部门,也同样是创造价值,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向整个生产制造领域渗透,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只讲两点:第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有这么个故事:一个是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一家企业,在我国苏州开了一个生产鼠标的工厂,由这个厂生产并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一个鼠标在美国卖40美元,而在我们这里生产、加工、出口,我们只得3美元,也就是说,40美元中37美元都被美国人赚走了。前些天在《参考消息》上也看到一个故事,是在美国畅销的芭比娃娃,也是在我们国内生产、加工、出口的,每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卖20美元,而我们只得到27美分。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简单说,我们是在给人家打工,只得到了一个低廉的、生产加工劳动力的钱。大家知道,现在一个产品,平均在生产环节所占时间只有5%--10%,其他90%以上的时间,都在流通、物流服务过程中,也就是说从生产环节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很小,更大降低成本的空间应该在流通和物流服务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利润源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根本所在。具体到我们从事的生产资料流通和现代物流企业,从大的领域说,都属于第三产业,都属于服务业。我们必须看到,当今世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目前,服务业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个热点。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而我国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0.3%,与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值相比也有差距,可见发展空间很大。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单独作为一篇来提出,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改变我国现代服务业落后的现状,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我国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彻底改变靠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污染环境发展经济的格局,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企业经营的核心是抓资源,谁抓住了资源,谁就挣钱。第二阶段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这时企业的经营核心是价格,谁占有价格优势,谁就占有市场。从现在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我国经济已进入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阶段,把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统一起来,创品牌,抓服务。这时企业的经营核心也必然要转到服务上来,谁服务好,谁就占有市场。不加强和改进服务,就没有市场,就更谈不上发展。要看到贸易和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过硬的服务,可能你的贸易也丢了。服务增加了附加值。在商品质量和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服务决定贸易,也可以说是服务决定市场,服务决定效益。必须认识到,服务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因此,希望同志们把服务贸易提到全新的高度来认识,来研究。第二,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积极向现代流通企业转变。这里我先简要介绍一下物流业的状况。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独立成篇,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章。在这一章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为什么这次“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到突出位置提出来?我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大家知道,物流业发展已经有一个世纪了,最早是美国搞起来的,美国是早期工业化的国家,但他真正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他们是先完成工业化,后有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业。日本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业几乎同时出现。可以这么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物流的现代化,而工业化促进了信息化和物流的现代化。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集约型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催生的产物。随着我国加入WTO,目前世界500强已有450家进入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同时带来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的理念,促进了中国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以美国沃尔玛为例,一年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几千家连锁店,几百个配送中心,仅在中国的采购现在一年就达到150亿到180亿美元,没有很强的现代物流支撑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规划把现代物流放到突出位置提出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我国物流的发展形势很好,已进入了一个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十五”期间物流的总额年均增长了23%,物流费用和GDP的比,到去年降到18.6%。今年一季度,物流总额增长16.5%,物流与GDP的比为18.2%。我们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物流业的发展,逐渐向制造业、贸易领域渗透和融合,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目前出现三种形式:一种是贸易型,第二种是贸易加物流,第三种是物流企业。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结构看,一是国有企业向现代流通企业转型,经营规模大的已达千亿元,仍起着导向作用;第二种生产企业向流通渗透,特别是大企业;第三种民营企业发展很快,有的经营规模达上百亿元;第四种外资企业,起步较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这十多年来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大、非常激烈的,它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写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很多企业适应形势发展,很抓改革,转变经营方式,今天他们仍然站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前列,他们是我们行业的榜样和骄傲。我看很多企业这些年都有了新的发展,经营方式都有创新,形势是越来越好,我是由衷的高兴。改革和发展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前些年很困难的企业为什么这些年由进退两难型向发展型转变了呢?主要是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我看有两件事我们抓的好,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一是利用仓库搞贸易、加工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把这三者结合起来,这就升值了,不只是收个仓库保管费,不少企业都活起来了,所以我说仓库是物资企业的救命库、生存库、发展库。二是加快了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批发市场开始搞的时候是摊位市场为主,现在改造提升为加工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甚至有的搞电子商务,这就现代化了。通过不断充实和完善物资仓库、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是我们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把仓库土地和铁路专用线卖掉了,吃掉了,怎么发展?!所以有困难,要想办法开拓创新,用我们的长处和优势去发展。我看了一些金属材料批发市场、汽车连锁店、二手车市场、建材市场,都发展的很好,都在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出现了很好的经营局面。三、加快改革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从目前各省市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的情况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体制的转型和向现代流通发展。这一阶段,我看重点应该放到创新上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等。而加快经营方式的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各地都有不少经营创新的经验。像浙江物产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使之产业化;广东物资集团创立了“贸易、市场和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天津物资集团通过仓单质押的方式,向上下游延伸服务,先后开拓了铁矿砂、焦煤、棉花等一批资源性项目,开创了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营领域、新的经营品种,形成了真正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相互融合、相互延伸、相互促进、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徽商集团通过对传统批发业的改造,实现了行业地位的提升、竞争能力的提升、经营档次的提升;上海百联集团生产资料事业部,积极探索生产加工十贸易、电子商务十连锁的经营方式,正在利用上海物贸上市的有利条件,对事业部进行公司化改造,为下一步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不少企业把批发市场改造提升为加工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以此为依托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供应链,等等。总之,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市场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经营方式,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关于创新的问题,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问题。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有生产资料批发市场6000多个,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的9%左右。但是,就绝大多数批发市场看,交易方式和服务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流通的需要,必须改造和提升。怎么改造,我看除了基础设施改造、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外,主要应向电子交易、单证交易、加工配送、物流服务的方向改造提升,逐步形成以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化市场与综合性市场相融合,现货市场与虚拟市场相互促进,成为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枢纽。这就是今后批发市场的生命力所在。近些年来,一些省市物资集团为什么发展很快,我看批发市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西部省市物资集团也是靠批发市场起死回生,走向发展的。所以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各地物资集团,切忌不要把好的资产一股脑全卖了去还账,那样我们就连老本都没有了,还怎么发展。最近,商务部公布了第一批重点联系的48家批发市场名单,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28家,生产资料批发市场20家。这说明,政府主管部门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是重视的。在这20家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中,华东片区就有8家,我希望大家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改造提升,创出一条自己的路。四、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生产资料流通集团为什么一定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的流通企业?一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生产企业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领域,随宝钢之后,出现了鞍钢和本钢重组,武钢和鄂钢的重组,河北以唐钢为主三家钢厂的重组,钢厂的产量都有两三千万吨的能力;汽车领域,一汽、上汽和二汽已占全国产量的一半;还有建材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的力度。生产领域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必须把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做大。二是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散、小、差”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虽然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的规模很大,2005年已达14.3万亿,但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最大规模经营才达1000亿元,而且屈指可数。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布局分散、经营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交易手段落后、流通集中度不高的状况,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相适应。三是外资的进入,使国内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面临着挑战。2004年底前,我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02家,开设分店4000个。而2005年,商务部新批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600多家,其中有相当一批从事生产资料流通,包括钢材、汽车、橡胶等大宗生产资料的批发经营。如果说,以前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是以零售为主攻方向的话,今后主攻的方向可能就是生产资料流通业。这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四是部分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有条件做大。从目前看,五矿、中钢、中铁物资、中航油等经营规模都在1000亿元以上,浙江物产、天津物资、上海、广东和安徽规模都在400—500亿元以上,还有一些在100亿—3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也很快,要培育十几个大型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是具备条件的。我认为,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民族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集团,务必站在构建我国现代化大流通战略格局的高度来抓。在竞争的行业也应该培育民族的大型企业,在行业起带头和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应急的措施,也是经济安全的需要。我的观点是,不管是国有的、民营的,有条件做大做强的,都应培育、支持,使之成为我国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6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