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专区 | 资讯 | 企业 | 信息化 | 学术 | 人才 | 供求 | 会员 | 微博
 >> 内容

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隐忧仍多
字号:T|T 2007年03月06日09:21     中国交通报

     2006年,中国车市进入第二个“井喷”期,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2007年产销量有望超过800万辆,这让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业看上去确实很美。但实质上,中国汽车业却依然脆弱。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使我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年销量处于全球“坐二望一”的位置,但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却仍然扮演着大而不强的“二流角色”。

    产能过剩  中国汽车行业最为棘手的问题仍然是产能过剩。据国家发改委披露,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已达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800万辆。一些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怀有炽热的感情,对流向汽车制造业的资本一路开绿灯。难怪去年国家发改委将汽车行业列入“产能过剩”名单。支持这种论断的事实包括,去年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加入到价格大战中,同时库存量却在不断增加,6、7、8月份分别达到了11.5万辆、13.7万辆和14.9万辆,与年初时相比增加了118%。如果无视这种现状,继续鼓励大量资本进入汽车行业,那么企业倒闭、职工失业、银行呆坏账以及金融风险都将在所难免。

    成本上升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汽车市场价格平稳下滑,同期下降2.14%。预计今年汽车市场价格将继续走低,全年降幅可能维持在4%左右。尽管去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那是在2005年利润基数极低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呈现出不可持续的特点。因为汽车业的供求矛盾在未来不是缓解而是加剧,多年孕育的产能势必将整个行业拉到利润更小的空间。原材料价格上涨状况在未来也没有大幅回落的迹象。

    规模劣势  与国际大汽车集团相比,大多数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销量都很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百万辆的汽车集团只有一汽和上汽两家,还有大批中国汽车企业年产销量不足万辆。丰田汽车公司发布的去年4月至9月的联合财务报表显示,丰田仅上半年全球产销量就已超过400万辆。在同样的时间内,即使使用同一条生产线,我国企业与国际汽车集团的产量差距都如此之大。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如何将规模做大是中国汽车企业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自主品牌  虽然我国自主品牌取得长足发展,但大多数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超过85%的销量单车价格在10万元以下。在中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费者接受。自主品牌轿车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集中在排量1.6升以下的A00级和A0级细分市场,在A级车以上市场的份额不到10%,在中高级车和豪华车市场上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市场份额分布呈现严重失衡。虽然低利润产品是自主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但这一策略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无法保证良好的持续发展,同时抵抗风险能力薄弱。

    营销同质化  尽管连续几年中国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增长势头迅猛,但当前的汽车流通领域并没有出现本质性的改变,营销的同质化仍然是制约我国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从统计部门的数据来看,虽然汽车行业整体产销情况向好,但从市场终端销售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目前大部分骨干经销商面临着沉重的资金压力,由于占用了过多的流动资金,许多大经销商的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产销两旺”的汽车市场潜在的风险。

    诚信危机  目前汽车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诚信危机,包括厂商诚信、信息诚信、价格诚信、服务诚信等方面。无序竞争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汽车流通领域的信任度,也伤害了中国汽车的品牌形象,因为一部分企业在低价售卖后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此外,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仍然被漠视,“三包”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维权纠纷越来越多。这种诚信危机还延伸到汽车金融领域,新的汽车金融政策实施后,汽车信贷不仅没有成为促进汽车销售的动力,反而成了制约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改进、人才引进、管理流程等诸多方面都有待提高。从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实际状况看,很多企业在资金运转上都捉襟见肘,筹资能力、盈利能力不强。此外,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标准,也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