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阳海关统计,2005年辽宁省出口汽车4756辆,贸易额达5009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倍和1.29倍,大大高于辽宁省总体出口增长速度。
一、货车出口量占主导地位。据海关统计,辽宁省货车出口量占主导地位,共出口货车2778辆,出口贸易额1931万美元,分别增长1倍和1.4倍,其中主要为其他柴油货车(车总重≤5t)出口2090辆,贸易额1022万美元,分别增长4.4倍和3.4倍;其次为小型机动车辆(包括小客车、小轿车和越野车),共出口1360辆,贸易额1519万美元,分别增长1倍和1.1倍;大客车居第3位,共出口589辆,贸易额1032万美元,分别增长1.3倍和1.1倍。
二、消费地区主要为亚洲。辽宁汽车出口到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在出口超过百万美元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前3甲为朝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越南,贸易额分别为896万美元、664万美元、419万美元,分别增长34.9%、106%、2364%。
三、国有企业是出口的主力军。国有企业是出口的主力军,出口2705辆,贸易额为2685万美元,分别增长1.7倍和1.8倍;私营企业出口981辆,贸易额为1072万美元,分别增长38.6%和5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937辆,贸易额为1177万美元,分别增长1.8倍和3.3倍。沈阳金杯进出口有限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辽宁黄海汽车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出口额都超过500万美元。
辽宁省汽车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技术力量分散,自主开发能力差。除丹东黄海客车、中华轿车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外,其他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均较弱,大多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都重生产、轻开发,研发基础薄弱,或有"产权",没"知识",或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国外厂商的制约,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制约了辽宁省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不强。辽宁省的零部件企业多数产品是为大型客车、轻型客车的配套企业,具有高附加值的轿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较少,随着宝马轿车和中华轿车的大批量生产,不少国际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纷纷在辽宁省设厂,但仍然不能改变汽车零部件整体配套水平低的局面。
三是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整车厂除华晨金杯汽车股份公司生产能力超过10万辆,及丹东黄海汽车有限公司在大中型客车上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外,其余企业生产规模均未达到经济规模。零部件企业投资分散,生产重复,经济效益差。辽宁省同一产品生产厂家超过3家的就有9个,几乎没有几家零部件企业具备大批量生产的经历和实力。虽然门类齐全,但未能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投资分散,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
四、净利润下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制造商,今年在中国的销售增长均急剧滑坡。开工率不断下降已迫使厂家降价销售,而原材料价格却在上涨,这种做法正侵蚀着利润率。今年上半年,该行业利润下降50%,净利润率跌至仅5%。
2005年,中国国内车市已失去光彩:销售增长减速,产能增加拉低价格。这使海外市场变得日益有吸引力,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的海外需求强劲,尤其是低价卡车,在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市场受到青睐。一些分析师称,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06年。辽宁省的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要跟上整车发展步伐,迅速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打破现有的经营格局,利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充分发挥辽宁的比较优势,推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努力把辽宁大造成一个“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的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