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是 281.52万辆和 279.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5.15%和 9.35%。十大汽车企业中,除一汽和上汽产销量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外,其他8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半年整个汽车行业1-6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25.53亿元,同比下降48.16%,下降额为209.48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65%,下降幅度在汽车行业5个子行业中最高。
汽车行业利润快速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产能扩张过快。目前,汽车行业增速已经超过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速度。同时,国内汽车业饱受钢材、能源等原材料持续涨价的困扰,汇率调整更是雪上加霜。汽车企业在不同的场合大倒苦水,似乎前景一片暗淡。
不过,利润下降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
汽车企业的利润下降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我们无须对利润下降抱有任何恐惧和不安。前几年汽车企业利润的高增长,依靠的是我国车市的“井喷”行情,然而这种“井喷”式增长仅仅出现在汽车市场的初期,尤其当时汽车刚刚进入家庭。在诸多因素下,当时的增长基本上属于非常态式增长。而我国目前的汽车市场规模,尚不足以维持销量的高速增长,市场需求的下降自然会导致销量下降,利润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正是在非常态的增长之后,我们的车市才回归了理性与平静。这也正标志着我们的汽车行业摆脱了早期的非理性,在逐渐走向成熟。
同时,此次利润下降的确会给企业带来沉重压力,但压力并不都是坏事。在利润下降的压力下,更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在内部挖掘潜力,或在产品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于企业而言,管理将不再是简单的粗放式管理,转而要向集约式管理迈进。对于管理的改进,不仅会使企业扩大利润空间,更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强化自主开发意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等等。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应,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穷则思变”,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汽车企业。在日子好过的时候,很少有企业有求变的主动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利润下降可以被视为汽车企业的创新动力,而且利润的下降必然会迫使企业改变竞争策略,放弃以前那种粗放的、以价格为主导的竞争模式,转而向追求技术含量、追求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厂家对自主研发的热情将会持续升温。而追求更大利润空间就成了推动技术升级、进步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力量会持久地产生作用,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